75
第15卷第4期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Vol.15No.4JournalofHandanCollegeDec.2005
20世纪以来《左传》、《国语》成书、
作者及性质的讨论
梁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
摘要: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
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
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
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
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
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
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左传》;《国语》;左丘明;刘歆
中图分类号:K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0(2005)04-0075-05
收稿日期:2005-06-28
作者简介:梁涛(1965—),男,陕西西安人,思想史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一)
关于《左传》的成书,学术界有刘歆伪造说、
春秋末期说、战国中期说等不同说法。清代刘逢禄
提出《左氏春秋》本独自成书,性质类似《晏子春
秋》、《吕氏春秋》。其成为《春秋》传,乃是刘歆
篡乱、改造,“强以传《春秋》”的结果[1]。康有为
则提出《左传》是由刘歆割裂《国语》而成[2]。崔
适作《史记探源》对康说作了补充和发挥。二三十
年代,顾颉刚、钱玄同等从现代学术的角度重提伪
造说,并指出刘歆作伪包括改经以立传、粉饰“书
法”、标举“凡例”、伪造“君子曰”、续经等多个
方面[3](P53-83)。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仁甫著《左
传疏证》[4],并发表《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
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5]、《论刘歆作〈左
传〉》[6]等多篇论文,作者虽否定康氏“刘歆遍伪
群书”的说法,但仍认为《左传》是刘歆根据当时
皇家档案典籍编撰的。刘歆伪造说是在清代今古文
之争的背景下提出的,虽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但因主观性太强而遭到学者的驳斥。在康氏提出其
观点时,章太炎先后撰《春秋左传读叙录》、《春秋
左氏疑义答问》,刘师培撰《周秦诸子述左传考》、
《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司马迁〈左传〉义序例》
等多篇论文,对伪造说进行了驳斥。二三十年代,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左传真伪考》介绍到国内,此
书专为驳斥刘歆伪造说而作。作者通过考察语法,
指出“《左传》有一律的文法,和《国语》很近,但
不全同(和别的中国古书却完全不同)。这种文法绝
不是一个后来的伪造者所能想象或实行的,所以这
一定是一部真的书,是一个人所作的,或者属于一
派和一个方言的几个人作的”[7]。同一时期,钱穆
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8](P1-180)、《评顾颉刚五
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9],杨向奎发表了《论
〈左传〉的性质及其与〈国语〉的关系》[10](P174-214),
对伪作说进行了有力地反驳。徐仁甫重提伪作说后,
杨伯峻[11]、胡念贻[12]、赵光贤[13]也分别著文,列举
76
种种事实予以批驳,可以说,刘歆伪造说目前已基
本被学术界所否定。
现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是战国中期说,徐中舒、
杨伯峻、赵光贤等均持此看法。其根据是:(1)《左
传》所载截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又附加“悼(指
鲁悼公)之四年”一段,说明智伯被杀。智伯被杀
在公元前453年,距孔子卒已26年,若左丘明和孔
子同时,似不应在在孔子去世26年后才完成《左传》。
(2)《左传》涉及一些战国史实,如说到三家分晋,
称赵襄子谥号,有秦孝公时始立的“不更”、“庶长”
等。(3)《左传》里一些预言,它的应验发生在战国
时代,应是其作者看到结果后写的。学者往往据此
来推断成书年代,如徐中舒推断为公元前375年至
公元前351年,杨伯峻推断为公元前430年以后,
公元前386年田和为王以前,赵光贤推断为公元前
375年至公元前352年之间。(4)日本学者新城新藏
通过研究指出,《左传》所记各年岁星所在之次不是
当时实际观象所得,而是根据公元前365年所观测
之天象,以此年为标准的元始年而逆推的[14](P418)。故
《左传》成书当在公元前365年之后。
另有一些学者仍持春秋末年说,如胡念贻、姚
曼波等。其根据是:(1)《左传》写到哀公二十七年
为止,可见作者为春秋末年时人。因战国西汉时人
写史都是写到当代为止,如魏襄王时的《竹书纪年》
和司马迁《史记》。(2)《左传》的作者是鲁国人,
春秋末年鲁国学术文化繁荣,《左传》就是在这样的
环境中产生的。到了战国时代鲁国逐步衰落,不具
备产生这样一部大著作的条件。(3)《左传》中不可
避免地有后人窜入文字,这是先秦典籍流传中的一
种普遍现象。(4)《左传》里面有一些预言,到战国
时代并没有应验,如“秦之不复东征”,“郑先卫亡”,
“滕先亡”,“赵氏其世有乱乎”等,如《左传》成
书于战国,似不应出现这些没有应验的预言。(5)《左
传》中的岁星记事只有几条,且都是预言,可以和
上下文脱离,所以不是《左传》作者所写,而是后
人插入的。
与《左传》的成书有关,学术界还有《左传》
是否传《春秋》的争论。晋王接、宋刘安世有《左
传》原本独立,“不主为经发”的看法,现代一些学
者也持这种观点,其根据是:(1)经的一些内容传没
有解释,而传的内容又不见于经。(2)《春秋》纯用
周正,《左传》则因其所根据的史料不同,或用周正,
或用殷正,或用夏正。(3)经传同记一事而文字往往
不同。这些学者往往认为《左传》经过了两次成书,
如赵光贤说:“《左传》原系杂采各国史书而成,最
初不过是一种史事汇编的性质,并非编年之史,原
是一部独立的书,与《春秋》无关。”《左传》分记
事与解经两部分,“作为一部纪事体的史书,成书最
迟在前430年后不久;改变为编年体的记事兼解经
的书,当在前352年之前。”[13]胡念贻说:“《左传》
本来是一部叙事较详的史书,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一
部私家著作。它在写作过程中当然参考了《鲁春秋》
——我们见到的《春秋》。但它并不是为解释《春秋》
而作,它独立于《春秋》之外。后来有人陆续窜入
了一些解释《春秋》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有的经
过精心弥缝,消灭了痕迹,但有许多却是窜入之迹
宛然。……《左传》不是解经的书,解经的文字是
后加的。”[12]赵伯雄则认为:“今本《左传》不是由
某一个人将早先已有的一部现成著作(《左传》原本)
改编而成的,而是由左氏(我们姑且这样来称呼《左
传》的编著者)本着解经的目的,杂取各国的各类
史料,同时加进了一些自己解经的话编撰而成的。
也就是说,《左传》是一次完成的。这里所谓‘一次
完成’,主要是指《左传》作为一部完整的解经著作,
其排纂史料与撰写经语是同时进行的,并非如时贤
所说,先有一部‘记事的《左传》’,后来才出现‘解
经的《左传》’。”[15](P25)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左丘明、子夏、
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自司马迁以来学者
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但后世一些学
者根据《左传》记载战国史实,而左丘明为孔子前
辈或同辈,对此说提出质疑。高本汉著《左传真伪
考》,以七种虚词为标尺,比较《左传》与被认为是
鲁语的《论语》、《孟子》,发现在《左传》中,在人
名前,多用“於”,比用“于”多七倍(581﹕85);
在地名前,多用“于”,比用“於”多五倍(501﹕
97);在非人名地名前,则“於”、“于”可以互相交
换使用。而在《论语》、《孟子》里,多用“於”,“于”
字则用得非常少。在鲁语中,差不多可以说没有“于”
这个介词。并由此认为,《左传》作者“同鲁国学派
没有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它的文法和孔
子及弟子及孟子完全不同”。针对前一点,学者已指
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
门后学都参与了编撰,所以出现战国史实并不奇怪。
针对后一点,姚曼波指出,高本汉“完全忽视了自
古以来被公认为是鲁国人所写的《春秋经》。正是这
77
部鲁人所修的鲁史中,‘于’字用得最多”,并通过
对《尚书》、《左传》、《国语》等书“于”、“於”二
字的统计,得出结论认为,“时代越晚,作品用‘于’
的比例越小。所以,归根到底,使用二者的频率,
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地域。时代
最早的《尚书》,用‘于’的比例最高——99.85%,
《左传》则降而为45%,《国语》用‘于’的比例
比《左传》小得多,仅为15%,说明其创作时代较
《左传》晚。”[16](P125)关于左丘明的年代,《论语》
中有“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有学者认为孔子自
称“丘”,故左丘明应为孔子前辈。但《论语》中孔
子对弟子也称“丘”,如“子疾病,子路请祷”,“子
曰:丘祷之久矣。”(《述而》)“巫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同上)故左丘明也可能为孔子的晚辈或
同辈。
徐中舒、卫聚贤提出子夏说,其根据是:(1)
《左传》取材繁富,不是战国初期愈趋衰落的鲁国
所能完成。《左传》用夏正,晋为夏墟,只有三晋中
的魏,可以提供这样繁富的资料。(2)汲冢竹书有
《师春》一篇,“全录《左传》卜、筮事,无一字之
异”,汲冢书出自魏襄王墓,如果是《师春》抄自《左
传》,则魏襄王时《左传》已成书并在魏国流行。如
果是《左传》抄自《师春》,则提供《左传》编写的
资料,魏国可能性更大。(3)纬书《孝经说》谓“孔
子以《春秋》属商”,商即子夏之名。司马迁说孔子
作《春秋》,“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无异于说子
夏传习《春秋》,即有阕文,也不敢有所增删。(4)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吕氏春秋·察传篇》都
记子夏讲习《春秋》,并正卫史之误,《左传》可能
就是在子夏门下编写成书的。[17](P1138-1166)(5)《左
传》记事晋国分量最大,占26%,且用山西方言(如
用“邾娄”代“邾”或“邹”),而子夏居魏国西河,
为魏文侯师,故《左传》可能是子夏所作。[18]
吴起也是近代学者重点讨论的人物,清人姚鼐
曾提出《左传》经过一个编撰过程,“书中于魏氏语
造饰尤甚,吴起为之盖尤多。”[19]后章太炎[20]、钱
穆[21](P192-194)、郭沫若[22](P202-230)、童书业[23]等对此作
了进一步发挥。其根据是:(1)《左传》记录晋、楚
事详而丰富,而吴起先事魏文侯,后事楚悼王,对
魏、楚情况非常了解。(2)《左传》有大量关于战争
的记载和描写,其作者应对战争十分熟悉,而吴起
为兵家,且具有战争经验。(3)据《春秋左氏正义》
引刘向《别录》,吴起曾跟曾申学过《左传》。又据
《说苑·建本篇》,吴起曾向魏武侯谈“《春秋》之
意而元年之本”,说明其懂得《春秋》的“微言大义”。
(4)《吕氏春秋·乐成篇》记魏襄王时有史起曾为邺
令,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正义》引《吕氏春
秋》作“魏文侯时吴起为邺令,引漳水以灌民田”,
可见,“史起”即“吴起”,之所以又称“史起”,可
能是因为其在魏国作过史官。(5)据《韩非子·外储
说右上》记载,吴起是卫国左氏人,故《左传》是
以作者的地望命名,像《诗经》的齐诗、鲁诗。
赵光贤提出是鲁国左姓人,根据是:(1)《左传》
站在鲁国立场叙述历史,对鲁国历史非常了解。(2)
《左传》推重孔子,特为续经至哀公十六年记孔子
卒,且记孔子在鲁国活动甚详。(3)其评论多“仲尼
曰”之语,与孔门有一定渊源。并推测作者为《仲
尼弟子列传》中所说的左人郢之后。[13]
笔者认为,《左传》作于左丘明似不应否定,其
成书则经历了一个过程。姚鼐《左传补注序》说:
“《左氏》之书非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传》以授
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
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盖后人屡有附益。其为
丘明说《经》之旧及为后人所益者,今不知孰为多
寡矣。”吕大圭《春秋或问》说:“左氏者,意其世
为史官,与圣人同时者丘明也。其后为《春秋》作
《传》者,丘明之子孙或其门弟子也。”姚、吕之说
对于我们理解《左传》的成书,无疑是很有启发的。
(二)
20世纪以来,关于《国语》的讨论往往和《左
传》联系在一起,问题集中在两点:一、《国语》与
《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二、《国语》成书时
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康有为作《新学伪经
考》,主张左丘明只作《国语》,原为五十四篇,刘
歆“既分其大半凡三十篇以为《春秋》为今本之《国
语》,故仅得二十一篇”。此说影响很大,并得到梁
启超、崔适、钱玄同、胡适等人的赞同,但由于主
观成分太强,不为后来多数学者所取。章太炎在《春
秋左氏疑义答问》等著作中力驳康氏之说,主张《左
传》、《国语》均为左丘明所作。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左传真伪考》通过分析语法认为,《左传》和《国
语》文法相近,像是一人所作。钱穆《先秦诸子系
年》有《吴起传左氏春秋考》,认为《国语》、《左传》
同为左丘明所作。刘建国《先秦伪书辨证》也肯定
《国语》为左丘明所作。其根据是:(1)早期史学家
78
及历代史志均记载《国语》为左丘明所作。(2)《国
语》虽是国别体,但其各篇仍以记言为主。这种体
裁与《论语》、《晏子》、《管子》等书相类,而在战
国以后较少见。(3)《国语》与《左传》时代相同。
《国语》止于周定王十六年(前452年),《左传》
止于鲁悼公四年,周定王六年(前462年),仅相差
10年。二书终止时间基本相同,是其同为左丘明所
作的有力证据。(4)《国语》与《左传》内容基本一
致,《国语》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24](P206-209)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国语》记叙有战国时历史事
件和典章制度,非左丘明所作。如谭家健认为:(1)
《国语》、《左传》体例不同。《国语》以记言为主,《左
传》以记事为主;《国语》是分国编录,《左传》以一
国大事为纲兼摄其他;《国语》以晋国为主,《左传》
以鲁国为主;《国语》是编录体,《左传》是著述体。
(2)《国语》、《左传》思想不同。《左传》以儒家思想
为指导,对其他学派采取批判态度。《国语》除记儒
家言论外,还记其他学派的言论,有兼收并蓄的现象。
(3)《左传》参考过《国语》,二者非一人所作。据白
寿彝统计,《国语》196节,其中104节与《左传》所
记大同小异。其中有许多文句竟完全一样,说明有一
本书参考过另一本书[25]。至于《国语》的作者,谭家
健认为很有可能是三晋史官。[26]冯沅君也认为《国
语》、《左传》记事、文法互异,是各不相干的书[27]。
王树民认为《国语》的作者不出于一时一人,而是各
国史官所作,其编者是左丘氏。[28]张心澂也持类似看
法。[29](P521-534)沈长云认为,《国语》是在战国时流传
的各种《事语》基础上编辑成书的,很可能是出于三
晋人之手。至于司马迁《报任安书》为什么说“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杨伯峻认为“司马迁本应说‘左
丘失明,厥有《春秋》’,为着避免上文‘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重复《春秋》两字,于是改《春秋》为
《国语》,硬把《国语》的作者加于左丘明,遂成为
后代争论问题之一”。并说《报任安书》所举诸例,
很多是非历史的,不足为信。[31]
也有学者持调和的态度,如徐中舒先生认为,
“古代史官原有记言记事的分工,记事为文,记言
为献。”“春秋时代我国学术文化虽有高度发展,但
有关历史的传习也还未脱离这样原始方式。当时有
两种史官,即太史与瞽矇,他们所传述的历史,原
以瞽矇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诵,因而
就称为瞽史。”“左丘明不是一般的乐工,他出身于
鲁国贵族,同时也是最有修养的瞽史。”《国语》、《左
传》“两书其中大部分史料都应出于左丘明的传诵。
古代学术,最重传授系统,谁是最初传诵者,谁就
是作书的人。”[17](P1146-1148)谭家健虽然否认左丘明作
《国语》,但又认为“左丘明既然在撰写《左传》时
参考过《国语》,那么《国语》很可能因他而流传开
来,人们便称之为‘左氏《国语》’。这完全符合秦
汉时期学术界的习惯”。
关于《国语》成书的时间,章太炎认为《国语》
晚于《左传》,其成书是在左丘明晚年。卫聚贤也认
为《国语》比《左传》晚,是左丘明子孙六人于楚
国所完成,他根据比较明显法、记载异同法、布局
异同法等七个方面认为,“(1)《周语》、《楚语》系
西元前431年一个人作品。(2)《齐语》、《吴语》系
西元前431年后前384年前一个人作品。(3)《鲁语》、
《晋语》系西元前384年后前336年前一个人作品。
(4)《越语上》系西元前384年后更后一个人作品。
(5)《郑语》系西元前314年以后一个人作品。(6)
《越语下》系西元前314年后更后一个人作品[32]。
谭家健认为《国语》应在《左传》稍前,在春秋末
和战国初,曾为《左传》作者所参考。沈长云则认
为《国语》成书于战国晚期。孙海波甚至认为《国
语》成书当在汉武帝之后,故为《史记》所不取[33]。
参考文献:
[1]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M].刻本.广州:清光绪23年(1897).
[2]康有为.新学伪经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顾颉刚讲授,刘起釪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M].香港:香
港中华书局,1988.
[4]徐仁甫.左传疏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徐仁甫.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1978,(4).
[6]徐仁甫.论刘歆作《左传》[J].文史,1981,(11).
[7][瑞典]高本汉.左传真伪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8]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钱穆.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A].古史辨[C].
[10]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1]杨伯峻.左传成书年代论述[J].文史,1979,(6).
[12]胡念贻.《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考辨[J].文史,1981,(11).
[13]赵光贤.《左传》编撰考(上、下)[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J].1980,
(1);1981,(2);又见古史考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日]新城新藏.沈璇译.东洋天文学史研究[M].上海:中华学艺出
版社,1933.
[15]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9
[16]姚曼波.《春秋》考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7]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J].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98;又见历史教学,1962,(9).
[18]卫聚贤.左传之研究[J].国学论丛,1927,(1卷1).
[19][清]姚鼐.左传补注序[M].
[20]章太炎.春秋左传读[M].
[2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郭沫若.青铜时代·述吴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4]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5]谭家健.国语散论[N].人民日报,1962-10-16(8).
[26]谭家健.关于《国语》的成书时代和作者问题[J].河北师院学
报,1985,(2).
[27]冯沅君.《左传》《国语》之异点[J].新月月刊,1926,(1卷7).
[28]王树民.《国语》的作者和编者[J].文史,1986,(25).
[29]张心澂.伪书通考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30]沈长云.《国语》编撰考[J].河北师院学报,1987,(3).
[31]杨伯俊.《左传》成书年代论述[J].文史,1979,(6).
[32]卫聚贤.《国语》的研究[A].古史研究:第1辑[C].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6.
[33]孙海波.国语真伪考[J].燕京学报,1934,(16).
OntheDiscussionConductedonthePublicationTime,AuthorandQualitiesof
Zuozhuan(左传)andGuoyu(国语)SincetheTwentiethCentury
LIANGTao
(HistoricalRearchInstitute,ChinaSocialScienceInstitute,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Sincethe20thcentury,amongthediscussionsofthetimeoftheformationofZuozhuan(左传)inthe
academiccircle,themostimportantachievementhasbeentodenythatitisfabricatedbyLiuXin,andtoaffirmthatit
holarventhinkthatitispublishedattheendoftheSpring
earchmethodologyreflectsaninclinationof“steppingoutofthetimesofsuspectingthe
oldtime”.Someuneartheddocumentssuchasthebookscopiedonsilkunearthedfromkingma’stombSayingsofthe
EventsHappenedintheauthor
ofZuozhuan,theacademiccirclehassuchopinionsasZuoQiuming,ZiXia,WuQiandsomepersonnamedLuinthe
holarsinclinetoagreewiththeopinionthattheauthorisZuoQiuming,andatthesametimepoints
outthatthecompilingofZuozhuanunderwentaperiodduringwhichbothZuo’sdescendentsandConfuciusfollowers
thodologyapparentlyreflectsacharacteristicof“interpretingthepast”.Astowhether
Zuozhuanwaswrittentocommento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theacademiccirclealsoconductedadeep
discussion,proposingdifferentideassuchas“alump-sumpublication”,“acond-timepublication”.Intheacademic
circle,discussionsconcerningZuozhuanisalwaysassociatedwithGuoyu(国语).Scholarsconductadeepdiscussion
concerningsuchquestionsaswhetherbothGuoyuandZuozhuanwerewrittenbyZuoQiuming,whetherthe
publicationtimeofGuoyuwasbeforeorbehindthatofZuozhuan.
Keywords:Zuozhuan;Guoyu;ZuoQiuming;LiuXin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2:3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8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