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与图书馆
文化建设
53
DOI:10.7536/.2095-5472.2013.05.007
空间理论与图书馆文化建设
文化是构建软实力的战略要素,文化战略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盐
城作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苏南差距明显,加快盐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江苏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6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战略,盐城地区也正式被纳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范围,这是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盐城市沿海发展文化战略研究即从文化的视阈探讨盐城地
域文化如何以沿海发展为契机,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文化软势力,积
极参与沿海发展,促进沿海发展,积淀沿海发展的底蕴,提升沿海发展的后劲。
本文结合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从信息文化的视阈,对盐城地区图书馆文化建设进
行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所引发的图书馆界的变革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传统图书
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以及数字图书馆向泛在图书馆的演进,其对图书馆的深远
影响之一就是信息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空间既包括有形的物理空间,如图书
馆建筑,又包括无形的抽象空间,如泛在图书馆。信息空间的变革将引起图书馆
功能空间的变化,继而引发图书馆服务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的转型,这些变
革已成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日益变化的媒介前景和持续的技术
创新正在影响着物理图书馆从基于收藏的图书馆向基于交流的图书馆转变;而随
着泛在信息社会的逼近,上述变革将会加剧,并进一步影响图书馆文化的重建。
维度空间理论与图书馆形态的描述
空间是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概念,它既具体又抽象,既简单又复杂,如
同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人们的认识过
程何尝不是如此?就江苏省的图书馆而言,其大致经历了古代藏书楼(如常熟的
>>【摘要】
从维度空间理论的发展描述图书馆形态演变,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和功
能是为读者或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引入平行空间理论、六度分离理
论、老子“有无”空间说对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延伸进行阐释,用信息空间
理论分析图书馆的功能空间的发展;论述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层次性及空间
性,从文化和功能的视角分析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空间理念,提出信息知识
空间、信息能力空间、信息文化空间等图书馆文化建设理念。
>>【关键词】
信息文化空间理论泛在信息社会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文化
信息素养
秦殿启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硕士
qdq@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盐城
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
项课题“盐城市沿海发展
文化战略研究”(项目编
号:11-C-17)和江苏省
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
助项目“泛在信息社会高
校教师信息素养体系的
构建”(项目编号:
2012SJB870009)研究成
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2.10.09
发表日期:2013.05.30
54
2013年第5期(总第66期)
铁琴铜剑楼)、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及泛在图书馆这样的发展历程,如
果用空间理论作对比,这一过程的不同形态及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表1维度空间理论与图书馆形态描述[1]
空间
描述
零度空间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
维度形态点直线平面物理学三维空
间观
三维空间加时间时间加三维空间加层
次空间
图
书
馆
形
态
形
态
古代藏书楼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
特
征
以藏家为中
心,读者集
中在其周
围。
以藏为主,
馆员与读者
直线互动。
藏用兼顾,服务
内容以文献为
中心在多个点
上展开。
传统与数字资
源并存,信息服
务空间超越图
书馆建筑空间。
以数字资源为
主,信息服务在
信息资源所在空
间中穿越。
以泛在网络为基础,信
息、技术、服务无所不
在,信息服务已穿越信
息资源所在的空间。
表中所列事项和空间维度的对比以及图书馆形态特征的描述并非逻辑上的推理,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
即图书馆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图书馆的空间理念也在不断拓展,然而,图书馆的本质和功能变得更加
清晰,那就是为读者或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这恰恰可以印证环境的变化带来空间理论认知的变化,
空间理念的拓展引发人们观念的变化。就图书馆来说,其核心是服务理念的变革。正如有学者所言“近年
来,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2]。如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
无所不在性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特征”[3]。理念毕竟是理念,图书馆不可能一下子放弃图书馆本原的物理空
间即图书馆建筑。近10年来江苏省图书馆的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钢混结构、模数式、大开间、开放式、
智能化、生态型等特质和元素得以综合运用,服务理念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造型
新颖、空间开阔、意蕴丰富的馆舍,高质地、高品位、人性化的书架、桌椅,数量可观的台式液晶计算机
多媒体阅览室,智能化的流通及管理设施,无线覆盖的信息网络设施,优雅舒适的休闲咖啡茶座,安全舒
适的电梯及空调系统等,营造了一个集学习、阅读、交流、休闲于一体的优美信息空间。这一优美信息空
间的发展变革远未停滞,而且正在加速和飞跃。原因之一当属作为图书馆发生和存在的资源基础发生了前
所未有的变革,信息资源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时代。正如图情档学科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
所论述的——“图情档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表明图情档学术共同体已认可信息资源一词作为正式
的专业术语。信息资源概念的确定,将进一步厘清文献信息资源、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实体信
息资源及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关系”[4];信息资源这一术语及其内涵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功能空间,引入空
间理论,特别是时空理念,对深刻把握和理解图书馆的文化构建意义深刻。那么,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背
景下,在即将逼近的泛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呢?以盐城沿海开发战略为例,图书
馆应在信息资源建设上,重点结合盐城的区域优势努力打造盐城文化资源的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
的信息需求开展富有战略意义的文化构建。
平行空间理论、六度分离理论及“有无”空间说与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思考
上述的维度空间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人们对空间观的认识要经历一个由无到有、由点
到面、由面到体、由此及彼,逐步走向高深达到超越的过程,图书馆发生、发展的演变也是如此。霍金的
“平行空间理论”对服务空间超越产生了无限遐想。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m)
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超越以及社会网络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而我国春秋时期的
哲学家老子的“有无”空间说对图书馆的空间超越和未来发展更是异常重要,以上三者的对比如表
2所示:
空间理论与图书馆
文化建设
55
DOI:10.7536/.2095-5472.2013.05.007
表2平行空间理论、六度分离理论及“有无”空间说与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关联
空间理论内容表述图书馆服务空间
平行空间理论
宇宙有无数个平行的空间,于是也就能
产生无数个并行的时间。
虚拟阅读空间
多元学习空间
泛在学习空间
六度分离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
超过6个。
虚拟咨询服务
泛在情报服务
泛在关系网络(信息交流、社会网络)
老子“有无”空间说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延伸服务
创新服务
潜在服务:造园艺术的“白粉留虚”
表中的平行空间理论、六度分离理论以及老子“有无”空间说看似抽象,然而内涵生动多姿,对图书
馆功能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意义深刻。关于平行空间,百度百科中有一段解释,平行空间概念用万花筒的世
界最易于理解,万花筒中的玻璃碎粒是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真实空间,而镜面的反射呈现无限扩张的空间,
是一种等同于真实世界的平行运动。所以当真实世界中的某些东西消失时,所有的平行空间也会消失,平
行空间里没有的物体,在真实世界里也不会存在。图书馆现实的物理空间中既存在传统的纸质印刷型文献
资源又存在可视化的数字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潜在的信息资源共享空间和发达畅通的有线网络及
无线上网设施。中国古代神话早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时空穿越观,穿越一词可以作为泛在信息社会平
行空间中图书馆服务或读者利用信息中的穿越理念或行为。在这种假设的或逻辑的空间中,信息资源本身
就可能处在一个个平行空间中,信息服务的主客体都有机会、有潜力达到以下4点:多视角观察、描述,
多视域审视、思考,多层面解析、应用,多层次考察、体验。六度分离理论使得世界突然变小,因此也称
小世界现象,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学科情报服务、信息交流和虚拟咨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空间遐想,
同时提供了实践可能和空间拓展思路。老子“有无”空间说具有深邃的辩证内涵,不但成为建筑学实用空
间观的理论基础,而且将会成为泛在信息社会图书馆建筑与图书馆新功能空间建设的哲学原创,因为随着
数字图书馆的不断普及,未来图书馆建筑必将留出更多的潜在空间或虚无空间以满足泛在图书馆读者或用
户的泛在阅读、学习、交流需求,为泛在信息社会延伸服务、创新服务提供有利有为的“白粉留虚”空间。
信息空间理论与图书馆功能空间分析
马克斯·H.布瓦索(,或译为博伊索特)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概念性工具和分析框架
——信息空间(informationspace,或I-space),用于研究信息的生产和流动的具体特点以及知识资产
在信息空间中的运动规律,由编码(codification)、抽象(abstraction)和扩散(diffusion)三个纬度
构成”[5],三个纬度两两组合,分别构成三个二维空间,见图1。
不论就上述的纬度空间所对应的图书馆形态发展及其描述而言,还是平行空间理论等带给图书馆服务
空间的若干延伸和启发而论,图书馆已经朝着信息空间这个方向深化和拓展。和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一致,
盐城地区图书馆应以信息资源共享和特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人才资源为核心,着力加强各类文化信息资
源的挖掘和特色数据库的遴选与建设,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化资源内容进行深入提炼;深入调查研究地方
政府、企业、文化部门、社区以及农村等的信息文化资源,进一步对湿地文化、红色文化、海盐文化、人
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等进行重点研究,在整合基础上进行升华。尤其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出
现了和信息空间理论三元素及其三个二维空间相一致或和谐的功能(见表3),从而为图书馆功能空间的构
建提供了理论支持。作为信息空间的图书馆功能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大有作为,尤其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来
临,图书馆的功能空间将从多个层面继续拓展。
56
2013年第5期(总第66期)
图1信息空间理论示意
表3信息空间理论与图书馆功能空间
泛在信息社会的
特点描述
BOISOT
信息空间三元素
BOISOT
信息空间描述
图书馆
功能空间
信息泛在编码由编码、抽象构成的E空间知识空间:信息服务、知
识服务、情报服务
技术泛在抽象由抽象、扩散构成的U空间能力空间:检索技能、入
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
服务泛在扩散由编码、扩散构成的C空间文化空间:文化熏陶、文
化交流、文化传播
泛在信息社会(ubiquitousinformationsociety)也称未来信息社会,是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
将形成的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
互联的状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泛在信息社会具有信息泛在、技术泛在、
服务泛在三个特点,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的三个纬度及其三个空间在泛在信息社会依然显示出强劲的生
命力,对图书馆功能空间的延伸发挥着知识空间、能力空间、文化空间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及空间性
文化是一个大到宇宙小到符号的发展系统。盐城具有丰富的与沿海关联的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是一个
地方的特色和品牌;文化资源需要挖掘、提炼、整合、升华;文化战略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政府的
全力支持。就图书馆文化而言,它源于图书馆的产生,其内涵随着图书馆的形成、完善和不断发展而愈加
丰富。究其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关键在于图书馆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这和构建主义理论的鼻
祖让·皮亚杰(,1896-1980)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谋而合。皮亚杰认为,人类的知识不
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
服务设施或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并可用一些文化元素来表征,其中之一
当属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作为图书馆文化元素的重要部分,可以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层面
来认识,这些层面与图书馆文化的空间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如表4所示:
空间理论与图书馆
文化建设
57
DOI:10.7536/.2095-5472.2013.05.007
表4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层次与空间
图书馆文化的层次性图书馆文化的空间性
物质层物质文化空间:阅读空间、学习空间
制度层制度文化空间:理性空间、文明空间
精神层精神文化空间:思考空间、陶冶空间
图书馆建筑首先属于图书馆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独立
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它包括图书馆建筑、馆藏文献、技术设备等。“图书馆建筑是具有一定
文化内涵的建筑项目,它是人们学习阅读活动的空间,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它是功能目的性
极强的空间场所,因此,它对建筑空间文化属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是典型的文化建筑”[6]。随着IT技术的发
展,新建图书馆在网络化建设上取得了飞速进展,设计上更加重视综合布线系统,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
求。图书馆建筑不再是以雄伟、严肃、气魄或多楞多角的仿古建筑为标准,而是更多地注重外观大方、富
有地方特色及时代气息、网络设施先进实用等。
制度层是介于物质层和精神层之间的文化集合,它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和各项规
章制度,它是塑造和延伸图书馆文化的坚实手段和有力保证。图书馆建筑是建筑学、图书馆学和现代工艺
学相结合的产物,模数式图书馆的产生,是图书馆建筑上的一次革命,在建筑模式、管理理念、服务方式
上和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求的高效、灵活、优质是相适应的。制度层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发挥图书
馆的空间功能,树立图书馆的文化形象起着保障作用。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发挥好文化空间的功能
离不开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建设。“图书馆的文化形象指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图书馆价值体系及由此决定的行
为方式,是图书馆生命活力外在形象、内在底蕴的生动体现”[7]。尤其随着泛在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
图书馆的职业使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图书馆人必须慎重决策,科学构建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因为
“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组织、用户服务都是图书馆员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图书馆职业化的基石”[8],这些
业务的职位理应杜绝全盘外包或盲目众包。这是制度层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
精神层是图书馆人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包括图书馆价值观念、整体形象、职业道德、发
展目标、团队精神以及人际关系等,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座座漂亮的图书馆建筑是民族和时代
的产物,不仅使读者赏心悦目,而且也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9]。图书馆建筑在突出网络化、实用性特征
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的表现。我国藏书阁、藏书院建筑都体现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
涵和艺术特色。如建于明朝的宁波天一阁,楼下6间,楼上为一大通间,这种不求对称的布局是范钦鉴于
书楼多患火灾,而参照《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取以水克火之义。清乾隆为珍藏《四
库全书》修建藏书楼,共有文源、文渊、文溯、文津、文澜、文汇、文宗等七阁,都参照天一阁建造。中
国国家图书馆新馆设计以高层书库居中,周围环绕着低层阅览室,其中布置了三个中国庭园式内院,极富
中国民族及文化特色;国家图书馆二期则彰显了图书馆建筑的后现代性、技术性和泛在性以及无处不在的
信息服务、高智能化服务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空间理念
5.1文化空间理念
近些年,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更加讲求“竞争生存”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竞争生存”,是指主
动适应社会竞争现实,充分考虑建筑整体的前瞻性和智能化,体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标志性文化建
筑的支柱形象。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固、实用、美观、生态,提供安全、舒适、优美、个性的信息
空间,充分考虑到图书馆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目前,各级各类图书馆新馆正在以
全新的理念努力实现“图书馆建筑在布局、内部设施、外部景观都十分科学得体,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
58
2013年第5期(总第66期)
习惯,以最大程度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10]这一目标,积极朝着学
科化、多元化、社会化、泛在化服务方向探索。
现代图书馆是一种兼具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文化建筑,建筑是一种综合艺术,人们将建筑喻为“无
言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就是其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诗歌、材料质地、工程技术为
一体的形象概括。图书馆建筑文化涵盖了“民族文化、全球文化、地域文化、图书馆文化、建筑文化和建
筑师的文化素质等方面”[11],这是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图书馆文化多元性的反映。图书馆建筑
的发展历史,无不体现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粹的继承和发
展,体现“天人合一”的现实理性精神;也有对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借鉴和对本民族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
展,体现当前图书馆建筑的不朽内涵。许多新馆建筑放弃了高耸入云、横傲孤立的建筑模式,在建筑空间
处理上,是向平面展开,脚踏实地的现实理念,内部空间讲求平易、祥和,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组合体,
强烈浓厚的文化韵味不但表现在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和环境营造方面,还表现在重视和谐、美观、大方等人
文因素的挖掘和装饰上,“用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来进行装饰,营造文化单位和知识殿堂的氛围,
找准自己的定位,总体规划,分布实施”[12]。这种文化与艺术的交互对凝聚图书馆建筑的文化个性具有内
在的合理性。
5.2功能空间理念
图书馆建筑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营造更多的图书馆功能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首选,“图书馆建筑是人与
知识、读者与馆员、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场。经多年来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理念的探讨切磋,可以把图书
馆建筑的设计原则归纳为十点:实用、高效、开放、灵活、舒适、文雅、安全、经济、绿色、和谐”[13]。这
些原则无疑是和图书馆功能空间的拓展和优化相联系的。另外,突现建筑个性的外观设计、内部构造、使
用面积、功能划分、建筑材质、环境装饰,也和信息空间的构建不无关系。21世纪,图书馆建筑必须进行
结构性变革,而变革的核心内容就是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有形馆藏与虚拟馆
藏互动建设的需要,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富有拓展性的图书馆功能空间,
彰显图书馆建筑的信息空间性,充分展现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建筑的科技内涵和核心价值。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空间理念
6.1发展文化软实力,着力构建信息知识空间
图书馆建筑的硬件设施落成后,其软件战略则是创新图书馆文化的关键。所谓软件战略,包括图书馆
的管理理念、核心价值、服务理念、学习氛围等。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以信息知识资源作为基础的,
而且要有自身特色,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所以,图书馆重视自身内涵建设,是发挥好信息空间的知
识服务职能的关键。正如戴龙基等所言:如果我们认为图书馆存在着两个实力的话,一个是以馆舍、文献、
技术等为代表的硬实力,一个是以人们的意识、观念、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那么硬实力的管理可以多向
西方学习,但软实力的建立则要从我们自己的文化入手,从身边入手,来建立我们自己的图书馆文化[14]。
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空间理念上,必须构建系统的、富有特色的、有巨大延伸性的信息知识空间。尤其当
下有些图书馆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改造图书馆空间形态及其服务模式为手段,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功
能再造”异常重要,而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元素更加重要,目前以至将来,“要真正建立科研知识服务
能力,资源、技术等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是观念和运营模式的转变”[15]。这种转变源自图书馆信息空间
的拓展和延伸,因此,21世纪的图书馆馆长应该是一位建设性馆长,21世纪的馆员也应该是建设性馆员,
图书馆人有责任承担起科学构建信息知识空间的重任。
空间理论与图书馆
文化建设
59
DOI:10.7536/.2095-5472.2013.05.007
6.2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拓展信息能力空间
在泛在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图书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图书馆的服务文化
尤其强调“服务育人,读者第一”的人本理念。随着信息泛在的深入,人才在开发图书馆的信息内涵、提
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上的意义越发突显,信息能力空间的拓展对读者或用户异常重要,对馆员
或专业馆员更加重要,因为馆员必须担当起泛在信息社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
信息能力的提升。比如作为泛在图书馆表现形式之一的移动信息服务,目前的使用效益远未超越图书馆的
电子信息服务。这有技术上的限制,有信息法规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用户信息能力的限制。因为图书馆
移动信息服务从根本上讲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同时提高用户获取与利用
图书馆信息的能力”[16]。可见,人才战略是图书馆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要素,是进行知识服务和信息
素养教育的关键。
6.3弘扬核心价值,着力建构信息文化空间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理念的精神结晶,服务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元素,从文献服务、信息服
务、情报服务到知识服务、云服务、泛在服务,图书馆人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形成了图书
馆作为为职业存在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体现。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临近,图书馆文化建设既要满足时代的需
要,又要适应环境的发展;既要重视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信息素养为目
标,积极打造以知识组织和情报服务为核心信息文化空间,实现图书馆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数
字化、泛在化的方向发展,既是图书馆积极建构多元信息空间的需要,也是图书馆积极适应泛在信息社会
的必然选择。
结语
从信息文化的视角来探讨盐城地区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可以对泛在信息社会下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予以
强化,作为地方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目的在于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竞争情报策略,推动地方政治、经
济的进步,提高文献信息中心的长远效益,挖掘图书馆情报人才的潜力,强化图书馆信息文化服务功能,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就图书馆文化建设而言,盐城市沿海发展文化战略研究的基本内容可以从
湿地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海盐文化资源、城市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地方志文化资源、教育文
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见图2,CSD表示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发掘、整
合、利用等内容出发,积极构建盐城市沿海发展文化的战略资源。
图2盐城沿海开发数据库示意
图2中所列盐城沿海开发数据库的每一项文化专题数据库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都是盐城沿海开发数
60
2013年第5期(总第66期)
据库资源平台下的分支体系;各个数据库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又紧密围绕着盐城沿海开发战略而具有地域
共同元素;盐城沿海开发数据库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同
时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工程,需要时间、人才与财力,更需要一种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
精神!
[参考文献]
[1]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2
[2]范广兵,初景利.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05-108.
[3]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40-43.
[4]叶继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五年重点研究领域与选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学部图书情报
与档案管理学科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05-112.
[5]周海燕.网络经济的信息空间理论分析[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1:27.
[6]刘秀梅.浅析图书馆建筑语义信息的表达[J].现代情报,2006(12):90-92.
[7]杨岚.论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延伸[J].图书与情报,2008(4):37-40.
[8]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9]何静.图书馆建筑文化变迁及特点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8):101-103,106.
[10]黄映国.21世纪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457-458.
[11]谢礼姝,戴利华.图书馆建筑的内在特性:文化性[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7):50-53.
[12]谭祥金.图书馆建筑的实体与灵魂[J].图书与情报,2010(2):45-48.
[13]李明华.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走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4-27.
[14]戴龙基,关志英.构筑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软实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5-10.
[15]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1-20.
[16]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1:4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81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