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暮春山间

更新时间:2022-12-11 20:11:11 阅读: 评论:0

学而思施佳辰老师-什么是机会成本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白鹅潭酒吧街)

专题练习:古诗词鉴赏

一、写景抒情诗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标题中的“暮春”点明了季节、时令。

B.第一句中的“缓”字,表现出诗人因对山中美景的欣赏而生留恋之情,所

以步履都慢下来了。

C.第二句中的意象“流莺”“燕飞”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体现了暮春时节的勃

勃生机。

D.本诗“流莺不语燕飞忙”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莺”“燕”所表现的时令、情感都相同。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

闻涧水香”两句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①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②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①朱淑真:宋朝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自幼聪慧,但婚姻不幸,其

诗多幽怨之情,与李清照齐名。②烛花:即灯花。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诗人写了“烛花”“床”“梧桐”“月光”等物象,表

现出诗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B.诗歌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

闷。

C.“凉”字是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视觉状态写触觉形象,表现出

诗人内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D.第四句写窗外梧桐之月,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以景语

作结,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2.“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

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引起了他丰富

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

“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

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

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

娩:亦作“婉晚”,柔美温和,迟暮。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定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

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

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C.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

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D.“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②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③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薰风:南风,和暖的风。②水沉:木制香料,又名沉水香。③纤手:

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B.描写是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词中既有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又

有对本词抒情主人公——闺中少女的人物描写,环境和人物交融。

C.词的上阕通过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景,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

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同时也烘托了环境的幽静。

D.全词所描写的景色美好清新,生机盎然,很好地反衬出主人公——闺中

少女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形象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2.请赏析“榴花开欲燃”一句中“燃”字的妙处。

二、即事感怀诗

(六)[2020·遂宁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⑤噭夜猿鸣。

【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

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

全诗。

B.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欢快的情感基调。

C.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同时也渲染了诗人的乡

愁。

D.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

何不同?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九日水阁①

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水阁:“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

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

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

照应“九日”。

B.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

吟力尚狂”两句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C.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

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

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八)[2020·株洲]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碎砚诗

张锦芳

已坠同遗甑①,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碎及未焚前。

正有文章劫②,甘辞翰墨缘。

谁能并投笔,抱璞③得天全。

【注】①遗甑:东汉孟敏扛着瓦甑走路,不慎打破,他头也不回继续前行,

说:“甑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②文章劫:指乾隆时期的文字狱。③抱璞:

保持本色。璞,包含着玉的石头。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说砚台已打碎了,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了。

B.第二句说“我”过去用这方砚写文章,努力取得成就,对它有不舍之情。

C.颔联说得到砚就洗净用来试笔,现在幸好碎掉了,免得与作者同遭厄运。

D.颈联说写文章已经成了很危险的事,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注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秋雨夜眠: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

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冬之夜,给整首诗

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一夜过去已化为灰烬”,照应了作者的“睡美”。

C.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

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

与尘埃,比喻微小。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

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诗人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

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你从诗歌中读出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三、边塞征战诗

(十一)[2019·营口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战争严酷。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

仿佛见到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

B.“突”字写出身经百战的英雄作战的机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射杀”一

词极力表现了英雄“擒贼先擒王”的胆略和果敢,这与诗中对这位英雄进行的外貌

描写前后照应。

C.“独领残兵千骑归”中的“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

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D.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让人感受到

紧迫的态势。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二)[2018·岳阳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里的“仕汉”“骠骑”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

惯例。

B.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可见他并非等

闲之辈。

C.第三句写少年并不知道从军的艰苦和危险,而是有种纨绔子弟的好玩心

态,想探探边塞的壮丽风光。这里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

D.“纵死犹闻侠骨香”一句中运用“纵”和“犹”两字,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

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2.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

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

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

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

有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

之处。

(十四)[2019·无锡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注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令,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出李副使

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B.颔联的“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

脑后了。

C.颈联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D.诗末两句从侧面间接抒情,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

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上空留马行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②西,

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

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②雁门:即雁门关,古代边防重地。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一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2.“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咏史怀古诗

(十六)[2018·自贡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

氛围。

B.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

意盎然。

C.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

慨叹。

D.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

廷的一生。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

贾傅③才未有,褚公④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

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官

长沙王太傅,故称。④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写出了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

但因湘水一派春色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转好。

B.颈联用典抒情,诗人身处湖湘大地,自然想到了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

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何等相似,“借人形己”。

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

被贬抑郁而死,与自己流落楚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

到高潮。

D.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

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十八)[2020·苏州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咏潮

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

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

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

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

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省。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

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

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2.“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

版本?请简述理由。

(十九)[2019·贵阳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

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沔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

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

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B.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浩瀚心事、无限惆怅,

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C.颈联写登山所见,作者登山远眺,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既能表现出时序为寒冬,又烘托了其心情的伤感。

D.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说明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

淡中见深远。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二十)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①

曾觌

风萧瑟,邯郸②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①南宋词人曾觌(dí)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战国

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②邯郸:古赵国国都。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述了词人出使金国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起笔一句将隆冬时

节邯郸的自然风貌特征点明出来。

B.上阕中第二次出现的“伤”字,承上启下,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

的原因,又引出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C.“金樽”是指古代盛酒的器具。本诗中的“金樽”与李白所写的“金樽清酒斗

十千”中的“金樽”表达作用不同,本词中的“金樽”是为回忆古都繁华景象而写。

D.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乐景衬哀情”,诗人回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

歌舞奢靡的画面,反衬了如今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

2.“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山水田园诗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①

杳杳②寒山道,落落③冷涧滨。

啾啾④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寒山: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

山石竹水之上。②杳杳:形容山路深暗幽远。③落落:形容涧边寂寞冷落。④啾

啾:形容鸟儿凄厉的叫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写天台山寒岩一带的自然风景,通篇以“寒”字贯穿,通篇浸

透了寒意。

B.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

气逼人。

C.颔联以静衬动,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D.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寒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以景物渲染气氛,以

气氛烘托心情。

2.诗歌多使用叠词,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叠词的妙处。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少题目。原题缺失,后人加标“阙题”二字。②刘(shèn)

虚:字全乙,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唐代诗人。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时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

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2.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请赏析“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

(二十三)[2020·德阳]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注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

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

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

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最后诗人已身在山

中,接着登顶,最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

带着几点露珠,充满了野趣。

B.颔联既是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

示道院无人,写出了周围的宁静。

C.颈联用字精妙,一个“分”字描画了野竹青霭两种相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

色,一个“挂”字显示出白色飞泉与青山碧峰相映成趣。

D.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即使“不遇”却依然在景色

中得到解脱的惊喜、愉悦之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

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②低水槛③,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紫蒲:紫色的蒲草。③水槛:临水的栏杆。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了此行的时间、地点,暗示了夜归的季节。

B.本诗颔联动静结合,庭院空寂,人已归宿,远远听见犬吠声,突出了夜

晚的静谧。

C.“自有还家计”表明了诗人早有归隐田园的打算,此次归家愉悦之情也油

然而生。

D.本诗仅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的向往以及归家的喜悦之情。

2.“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任选角度进行

赏析。

六、思乡送别诗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②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①此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②建德:这里指桐

庐江流域。③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

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

图。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隐含了诗人求仕不成的

失意。

D.尾联中的“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泪比作思念家乡、怀念友人的孤独

愁苦情怀,看似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

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简要分析。

(二十七)[2019·株洲]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十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边②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

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诗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赠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别两位被贬官的友

人而作,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B.从艺术手法来看,中间两联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巫峡啼猿”“白帝城边”

紧扣李少府贬峡中,“衡阳归雁”“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从巫峡到衡阳,

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C.本诗便借“雁”这个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深情,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雁”表达的感情一样。

D.从情感表达看,全诗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峡中和长沙冷清苍凉

的环境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二十九)[2020·乐山]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①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②。

【注】①祢:即祢衡,有才辩,孔融曾推荐他。②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

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写给朋友丘为的一首送别诗,丘为因为科举考试落

第,准备返回江东。

B.颔联表明丘为在王维家里作客已经很久,不但忧愁煎熬新添白发,而且

还为朋友耗尽钱财。

C.作者知道丘为的才干堪比祢衡,自己却不如孔融,不能举荐丘为,为此

深感羞愧、自责。

D.诗歌将离别的悲伤和朋友的失意融合起来,强烈表达了诗人对丘为不幸

遭遇的深切同情。

2.首联中景物描写“柳条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三十)[2020·眉山]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

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

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

驿站。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般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D【解析】D项,《暮春山间》是写暮春,《钱塘湖春行》是写早春,时

令不同。

2.这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落花之景,实写涧水之香,写出了山间暮

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二)1.C【解析】C项,应为“以触觉形象写视觉状态”。

2.“满”,指充满,铺满。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冰凉的床席,而

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表面是写影之浓,凉之透,实则表达

了诗人内心的郁闷之深。

(三)1.C【解析】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

实入虚”的手法。

2.(示例一)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

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的

景象,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而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

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示例二)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

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另将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

山的奇特地势,加以渺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

境界。

(四)1.C【解析】C项,上阕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

2.下阕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残花”“酒”这两种意

象,写出了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而愁不去的氛围;“客飘零”指作者长年作

客在外,奔波飘零,欢娱少愁思多。“送了斜阳月又生”中“斜阳”和“月”这两种意

象写出斜阳已去,月要东升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易逝、春光难留的感慨。

(五)1.D【解析】D项,本词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及生活描写,勾勒出恬

静、自然、清新、美丽的和谐生活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单纯率真的性格以及对

大自然和生活的无比热爱。

2.燃,即点燃,此处用来形容花红如火。榴花本是静物,用一“燃”字,使它仿

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表现了石榴花色彩的红艳,突出了石榴花的生气,对活

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写出了石榴花的明艳,以反衬出夏天的

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之情。

(六)1.B【解析】B项,奠定的是伤感的情感基调。

2.本诗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以素淡的笔

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本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

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七)1.B【解析】B项,从“且看黄花晚节香”“力尚狂”可知,虽然此时作者年

事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①首联写诗人住处的水

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但他并不介意,仍旧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

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②颔联借赞颂重阳时节菊

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寄意:晚节可贵,因此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

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八)1.D【解析】D项,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这

是文人的不幸,不应该高兴。

2.尾联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

保持本色,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

(九)1.B【解析】A项,此处应是形容深秋之夜;C项,“寒”不仅是身寒,更

多的是心寒,对自身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D项,“霜叶满阶红”突出了凄凉冷

落之感,而“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突出的是秋天的生机与活力。

2.本诗刻画了一个体衰闲散、安适恬淡的老翁形象。①“香添暖被笼”,夜已过

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他体衰

而又闲散的形象,且诗歌的注释对此也有相应的说明;②“卧迟”“灯灭后”才能赏

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了他心无顾虑,具有安适闲淡的

情怀;③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的漫不经心,突出老翁的心境清静

淡泊。

(十)1.B【解析】B项,颈联并未批判皇帝的昏庸无能,荒淫误国,而是抒写

自己因迟暮多病而不能报效祖国之憾。

2.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之

情;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十一)1.B【解析】B项,诗中没有外貌描写,此处为无中生有。

2.歌颂了边塞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作者渴望报效

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十二)1.C【解析】C项,本句传达的是少年从容坚毅的神情和义无反顾的决

心。

2.第三、四句写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少年“明知山

有虎,偏向虎山行”,体现了他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

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孰”“不”“纵”“犹”等词的连用,在接二连三

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形象地传达出少年从容坚毅的神情和义无反顾的决心。

(十三)1.A【解析】A项,全诗的感情基调并非一味悲凉。

2.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

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

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十四)1.D【解析】D项,诗末两句应是直抒胸臆。

2.此诗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襟),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

绩的豪迈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借景抒情,以“山回路转”“空留马蹄”

抒写送别友人的情怀。

(十五)1.C【解析】C项,应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雪中笳声乱起和如

水奔泻的无声铁骑,动静结合,有力地渲染了关塞战事形势严峻的氛围。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想要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

之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其年老而得不到重用的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十六)1.C【解析】C项,“自”和“空”互文,此处作者把内心的忧伤通过景物

描写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

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

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地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慨叹。

(十七)1.A【解析】A项,湘水一派春色反衬出诗人孤舟远行的黯然伤情。

2.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来“送客”“留人”。诗人

扬帆起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

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表现了世情淡薄,也衬

托出诗人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

(十八)1.C【解析】C项,颈联写钱塘潮涨落有规律,就像壶漏报时一样准确,

而不是说人们根据潮水涨落来确定日期和时间。

2.(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

更能表现钱塘潮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

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十九)1.D【解析】D项,本诗没有运用说明手法。

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了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

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二十)1.D【解析】D项,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作者虚写了

古时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凄凉景象,以虚衬实。

2.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仅留下荒芜的衰草,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在诉说曾经

的故事。“空”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词人心中所感。“空陈迹”一句在感伤中透着

悲凉,作者借眼前景色表达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及未能收复失地的悲伤。

(二十一)1.C【解析】C项,“以静衬动”有误,应是“以声衬静”。

2.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

美。如“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

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尾联“朝朝”“岁岁”写身

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暗示时间持续之久,可诗人仍然

保持心情的守一、执着,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淡然的心境。全篇多处叠词的运用借

助于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

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二十二)1.D【解析】D项,应为按空间顺序写。

2.(示例一)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作

者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

写流水(花)的芳香,写出了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表现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

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示例二)一个“随”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

动作,写春花翩然入水,追随着多情之水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由此流水也带

有了花的香味。写出了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表现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

怡然自乐的心情。

(二十三)1.A【解析】A项,“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并未体现出来,此处

属无中生有。

2.这句诗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

“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了诗人的喜爱

之情。

(二十四)1.D【解析】D项,应是表现了诗人“不遇”的惆怅。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诗

人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

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因为诗人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

赏动作;尾联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访道士不遇的事实。

(二十五)1.C【解析】A项,首联没有暗示夜归的季节;B项,颔联用桥的轻

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以声衬静,更显其静;D项,“仅仅

通过景物描写”表述有误,除此之外,应还有直抒胸臆。

2.(示例)此处选用“紫蒲”“红叶”色彩明丽的意象,从视觉所见,写菖蒲出水很高,

使水边的栏杆显得低了,深秋时节红叶飘零,落了很多在船上。渲染了一种温暖

恬静的氛围,烘托归来时心情的轻松愉悦。

(二十六)1.D【解析】D项,此处应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示例一)颔联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这两个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

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

月色之中,则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示例二)颔联动静结合:“风

鸣岸叶”是动态描写,“月照孤舟”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更显环境的幽寂及诗

人情感的孤寂凄凉。

(二十七)1.D【解析】D项,“后四句感时抒怀”错误,后四句仍是写景,诗人

借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对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道标上人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回到衡山

之后,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息。作者借行云流水

刻画出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表达出对道标上人

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二十八)1.A【解析】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

贬谪之地;C项,两首诗词中借雁所表达的感情不一样;D项,首联与尾联运用

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2.①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

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

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关切之情;②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

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淡,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

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③为友人鸣不平:尾联既是

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

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朝廷,委婉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之意,为友人

鸣不平。

(二十九)1.B【解析】B项,颔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

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这里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

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并不是“为朋友耗尽钱

财”。

2.点明题意,交代送别的时间和主题;渲染离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哀伤的情

感基调。

(三十)1.B【解析】B项,“凭将清泪洒江阳”抒发了词人思人、思乡、离别、

宦游等复杂情感。“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抒发的是知音难觅的感叹。两者表达的情

感不一样。

2.(示例)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作铺垫。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0:1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7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否的拼音
下一篇:台体
标签:暮春山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