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
[古诗望天门山的诗意]古诗望天门山
古诗望天门山篇1:《望天门山》扩写
有一天,“我”李白闲来无事,看天气如此的晴朗,干脆出去转转,扩写
《望天门山》作文。
“我”去长江三峡那里租了一只小小的帆船。“我划着帆船,慢慢悠悠的
转来转去。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要知道,“我”堂堂大诗人的眼睛除了
见到美景以外就不会亮地!“我”可要比那些摄影师更会抓景物),小学生作文
《扩写《望天门山》作文》。只见我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天门山的前面。天门山
有宽有窄,江水到了窄的地方就会波涛汹涌,到了宽的地方就可以平静一些。
“我”立马停下来,站在船头,仔仔细细的品位这迷人的景色,看着看着就忘
了时间在走,流连忘返了。一时间,“我”摆出一副潇洒的样子,灵感又降临
在“我”身上,“我”便马上诵起“我”刚刚作出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哇哈哈。“我”
就是“我”,又作了一首诗啦!!!!!!!
时间不早了,“我”就游到这。“船啊船,都是你的船租要付不起了,不
然我就要在这美景边过夜啊!”
古诗望天门山篇2:望天门山古诗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
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
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
第2页共5页
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
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
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
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
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
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
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
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
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
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
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
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
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
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
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
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
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
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
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
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
漓尽致。
第3页共5页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
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
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
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
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
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
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
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
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
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
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
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
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
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
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
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
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
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
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
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
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
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
第4页共5页
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
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
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
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
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
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
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
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
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
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
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
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
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
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古诗望天门山篇3:三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
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5页共5页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
心。
[三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4:2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