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巧水与墨的妙用
导读: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
入的研究。下面一起跟着店铺了解一下吧!
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于
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他充分地领会到作画要传神,
笔墨是基础,而关键在于用水得法,“作画无水、如舟搁滩、划不得
一桨”,说明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达到神情横溢的艺术效果,都取决
于用水得法,不然无法作画。明代唐伯虎对作画用水也作过一番精心
研究,他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水或河水皆
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气,然后蘸墨,则吸均畅,若先蘸
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现代傅抱石、黄宾虹、汤文选先
生对水法的研究更有自己独到之处,黄宾虹总结自己用水用墨分出泼
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均是指水与墨相融而产生的画面效果。傅抱
石破笔渲染法,更是运用大量的水产生水晕墨章、水色淋漓的艺术效
果。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新中,人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技法的同
时,更加重视水的作用,视水为花鸟画创作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
这一因素,对加强作品的现代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潜力。写意花鸟画讲
求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特的极
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水墨画可分为十四法。
(一)水调墨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花鸟画也不例外。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
未有骨架,画是立不起来的。所以作画前,必须先着墨,墨得靠水调
制方能用。古时用墨须得研磨,研磨离水不行。而现在有成型的墨汁,
但作画时,也得用水调制,使用起来才方便,否则胶粘过大,行笔困
难。花鸟画如画梅花先得立枝、干,树枝的干枝得有浓淡之分、阳背
之向。要想充分表现梅花枝干其质感。需得调墨,调墨时要充分的调
动水的介质,古代王冕画梅“十要”中提到“要水墨浓淡”。墨分五
彩,已是靠水介质得以分开。墨经水的调合,就可发生浓淡、干湿、
枯润的变化,才能更好的表现梅树的质感。所以说要使墨色有变化,
非得调水不可。此为古今任何画家所少不了的一道关。
(二)水带墨、色
这是在生宣纸上画花鸟常用之法。根据各自的作画习惯,在作画
前,或在作画过程中,洗笔、蘸水,使笔中含水量达到适中,然后蘸
墨、色。如此使笔于纸上,墨、色因笔中水的饱润关系,极得变化,
形成浓淡、枯润自然。王伯敏教授说,近人齐白石画虾,就是采用的
此方法。李可染画《暮归》、《晨出》的牛,李苦禅画蟹,画白菜用
的也是“水带墨”。画水仙花时,可以采用“水带墨”之法,画水墨
水仙叶,淡墨勾花,可以达到水灵丰茂的效果。画《荷趣》,采用此
法,写荷叶,叶自然丰润、质感效果好。“水带墨”的最明显的特点,
就是落笔着纸,纸上会出浓淡自然的效果。
(三)水破墨
水破墨就是先落墨纸上,然后以饱含水份的笔破之。运用这种方
法,往往会使纸上留有墨痕,同时又显出水晕效果来。用此法画雨中
荷花较好,人们通常爱以墨色画荷叶,通常容易出现笔扫痕(飞白),若
用水及时进行破之,会出现水气淋漓的效果,而且笔痕也可以若隐若
现的保留着。即可保持线的扩大,也可形成面的感觉。用此法画大幅
水墨荷花图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水破墨,与墨破水是相反的方法,在花鸟画上,表现出相反而且
相成的效果。水破墨表现的效果丰富;墨破水表现出的效果厚重不板滞。
如早晨时分的花木树叶,可以用水破墨;表现午后晚秋时的花木树叶,
可以用墨破水。我经常在画晨时芙蓉花叶时,爱用水破墨;画雨雾中的
牡丹时,也爱用此法。达到即清即朦的效果。画秋时湖鹭、栖在芦苇
旁的芦苇用墨破淡(水色)。冯今松先生的《红莲斌》,就是采用此方法,
用带色的水笔,破勾画的荷叶,使荷叶朦胧感强,而且笔触若隐若现,
浑然一体。感观效果非常清新。
(四)水破色
水破色与水破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效果。水破色亦可
以称为水带色,也就是饱含水份的笔、蘸色,着纸后可以形成朦胧色
感。此法多用于花鸟画的背景和衬托画眼,画的主题。用此得体的话,
可以提高画面层次感。白磊画牡丹画时,常爱用此法处理背景,以求
画面丰富。我画紫藤花时,也用此法求藤萝丰茂。
(五)墨破色
墨破色,就是先用色笔画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然后以墨笔进行
勾画,这样可以形成动感,而且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较为丰富,也
可以充分展示出笔的力度和动感。虚谷善于用墨破色,在他现存的一
幅画中,他运用此法表现赤练蛇十分巧妙,先用朱石票画出一条盘绕
在树枝上的蛇形,再用墨笔画蛇身上的花纹。厦门的白磊,善用色笔
画出紫藤的花形,然后用墨笔勾画出花苞的形体,使其形成灵动之感。
也有人先用色笔画出虎、猫的大形,然后用墨笔勾画动物花纹,使其
形成自然毛绒感。
墨破色用得好,其变化多端,掌握好此方法,可以产生出变化无
穷的效果,此方法关键在于水分的把握,使用时候,根据所绘对象处
于的环境而进行。如夜间的虎,描绘花纹时,色稿要湿,墨破要及时,
使其在水色墨相互渗透中,形成朦胧毛绒感。
(六)色破墨
色破墨,就是适当掌握好墨色干湿时候,及时用色笔进行点破。
此法最好用厚色、或矿物色。任伯年善于使用此方法,描绘绿色孔雀。
如其光绪庚辰年所作的《牡丹孔雀》,就是先用墨写出孔雀的神态,
然后在墨色未干透时,用石绿破墨色,使色与墨相互渗化融成一体。
当今人们画翠鸟、公鸡、绵鸡等,常爱用此方法。以表现所描绘对象
羽毛的厚重。墨托色浑原、丰富。吴双的《秋菊图》,就是先以墨勾
花朵,然后以色进行填补(色破之);刘海粟先生的《莲荷》,荷叶重色
破墨;裴玉林先生的《雨林晨风》,也是采用此方法,所描绘的花木丰
润感强。
(七)色破水
色破水,指的是用明亮的色笔,在湿过水的纸面进行描画,以求
浑然朦胧之感。此方法多用于带墨色的水浸过的纸面。如为了表现花
朵艳丽,人们常用淡墨或笔洗水,衬托花朵,此时若再在此淡墨水上,
进行色破之,会使画的主题更突出,而且衬托部分与花更近,画面已
较为丰满。
色破水,应根据画面需要,可采用植物色,或矿物色破之;植物色
破之柔和,矿物色破之刻板。色破水运用的较少,它只是根据画幅主
题要求,进行衬补,起浑托作用。
(八)渍水
用墨有“渍墨”。用色有“渍色”。用水有“渍水”。渍水,有
清水渍、墨水渍、矾水渍、粉水渍、醋水渍,此外还有豆浆水渍,助
剂水渍等等。若加其它成分的水渍,它的性质各不相同,绘画的效果
也不同。如矾水渍不吃墨,醋水渍碰到墨易化。如清水渍化墨匀净,
醋水渍化墨毛葺葺,洗衣粉水渍、墨迹刻板、纹理突出。用水渍法,
所描绘的画面容易产生虚实变化、生动而有趣。这种方法,墨色冲画
次数不宜过多,否则画面容易产生脏腻感,失去画面应有的清新明丽
的效果。如张立辰先生的《梅花小鸟》,用写意的笔线在宣纸上画出
梅花老干,根据创意的要求,保留部分浓墨树干,先用电熨斗熨干。
然后用清水冲去梅干上未有干透的墨色、留下淡墨痕迹,使梅干浑然
清新,有的树干明亮、有的树干隐若。画面非常丰富。
(九)泼水
泼水,指泼的不带墨或彩色的水。如画树林、荷池、雨中花,为
了画出它的雾气、水气,增强其润湿感,不妨泼水。泼水时,要待画
面上的墨色干到百分之八九十程度,即不要干得透时。持水笔在画面
上,按需要表现的方向的施之以水。这样,水渗透墨色中,墨色随之
化开,雾气立即得到表现。或者用大提笔饱含水份进行点滴,使画面
表现的物象,斑斑剥剥的化开,造成水墨淋漓的效果。如白磊先生的
《欲雨图》,采用先色后勾皴,画出花头及枝叶,然后进行泼、点清
水,使画面满溢清新氤氲之气。历史上善于用泼墨、泼色的画家,无
不善用泼水。泼水可以有效的弥补泼墨泼色的不足。
(十)辅水
王伯敏先生说:“辅水”是黄宾虹先生提出来的。辅水就是在一
幅将要完成的作品上,铺上一层水,目的在于使一幅得到更加调和的
效果。此方法多用于山水画创作中,花鸟画应用的较少。在进行大幅
面画创作中偶尔使用,可以起到统一画面的整体感。冯今松先生的
《幽香图》,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使用了此法。我在画《雨中紫藤》
时,就用此法整理画面。先用色笔画出紫藤花花锥形和藤叶藤条的大
体结构,然后趁湿勾出叶柄、花串、叶脉及藤蔓,完成画面整体勾势,
点出花蕊,勾画藤蔓。完成后,总觉得画面不够统一协调。最后,采
用辅水方法进行收拾,使画面花串与藤叶,藤蔓统一起来,整体效果
得到了完整,水墨感觉也丰富了。
(十一)冲水
冲水与泼水,有较相似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冲水一般用于画
面的主题点化,使所描绘对象墨色丰富。历史上,用的较多的是在熟
纸或绢上作画,在生纸上用时,一定要掌握了墨色干湿。此法用于宿
墨,宿色上较好。清代《萱花斑鸠》,在熟纸上画好萱花与叶之后,
再画上斑鸠,在斑鸠的墨色未干时,用水冲化其翅、头、胸、尾,使
墨色出现斑痕,充分显出斑鸠的形象特征。为了求得画面统一,再用
水冲化萱花叶的局部使它与斑鸠相统一,求得画面的整体感。
此法用于生纸上,首要控制好干湿,一般待画面干到八九十左右,
进行冲化效果较好,早了容易冲肿画面所表现对象的形体,造成变形
臃肿,干透了又得不到所追求的效果。此方法在宿墨宿色表现对象上
使用,效果较好。
(十二)点水
点水法,就是应用于作画前,在纸上洒上疏密不等的水滴,然后
进行创作,使画面出现露气(水珠)。应用时要注意水滴不要洒得太多,
也不能太少,如果水洒的多了,容易出现滥的毛病,留不住笔触。如
果水洒的少了,容易蒸发,墨色上去后,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要
控制好水分,掌握上墨色的.时间火候。徐君陶《听雨》,先在生纸上
星星点点,有疏有密地洒上清水。
随即用大笔调花青加墨色画上荷叶,原来已洒上水滴的地方墨色
不易进入,自然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斑点。由于水滴在纸上的饱和,墨
色上去后,就自然产生了渗化,形成酷似水珠的露气。此方法,较多
的应用于大叶面,丛生花卉,簇聚草丛,处理虚实变化,求得浑然一
体。
(十三)水拓法
此法为现代人们新近提出来的,它是在唐代人所谓的“墨池法”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法。
水拓法,就是用容器装满水,然后在水上点滴墨或色,使其在水
中自然流动,形成花纹。作画时根据画面要求,把宣纸轻铺水面,充
分利用宣纸的吸收性能好,反应灵敏,且可留住笔(水)痕的特性,进行
创作,台湾画家刘国松先生,最善用此法进行山水画创作。来者在他
的荷花系列中,也常用此法。
此法具有一定的制作特性,其具体办法是,放水,点滴墨色。既
可以笔蘸墨色直接点入水面,亦可把墨色滴在容器边缘上任其自然流
入,墨色入水后,会产生一些飘柔的花纹。若嫌花纹不够理想,则可
略加搅动或用口吹拂导引,以达到创作画面要求,再铺纸吸收。
此法在花鸟画创作中,只能作为辅助补景之用,不能进行主题创
作。
(十四)积水法
大量的墨色在水的作用下在宣纸上化开,然后采用电吹风让其即
时快干而产生的水墨色痕迹,迅速固定,反复多次,产生斑驳重叠的
效果。房新泉的《牡丹》,就是应用此方法,使牡丹花瓣重重叠叠,
具有丰富厚重之感。表现花瓣正迎面,可以先大后小,也可以先小后
大,反复多次,就可以表现花瓣重叠效果。然后点花蕊。总之,水法
在中国画的应用还有很多,如现代中国画特殊技法中,还有扎染法、
加油水拓法、洗涤剂冲化法、矾胶点画法等等。水法的应用,应根据
各自的习惯,画幅创作的需求,进行有益地利用。
充分发挥和利用水这一笔墨和色彩的介质作用,较大范围内,更
大程度上以水的施用来带动多种技艺的综合能力,可以拓展写意花鸟
画的表现空间,丰富写意花鸟画的视觉审美效应。用水的方法,从理
论上讲似乎很简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少量用水—干、适量用
水—湿、大量用水—晕,技巧有泼、吸、渍、冲、破、积、铺、点等
等。而实际操作起来,水一接触到宣纸,有如脱缰的野马、收拾较难。
尤其是大量用水,要做到水晕而墨彰、晕中有物、晕中有骨,决非百
日之功。当代著名画家汤文选,是利用色破墨、墨破水、水破墨的高
手。所绘的《虎》、《猪》、《鹭》、《梅花》等,都是我们学习,
借鉴的尚好教材。用好水法,这需要经过长年积累,熟能生巧,才能
达到发挥自如。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期待着能够欣赏一些轻松静
谧或朦胧之中寄寓想象而又有休闲浪漫情调的艺术作品,从而调节心
态和感观效应。用好用足用巧水介质,营造写意花鸟画墨色灵动富有
韵律的画面,正适合现代人们欣赏情趣。水不同于墨和色,它在画面
上似有似无、隐隐约约、虚虚实实,是营选朦胧美的最佳之法。处理
得好则画面清新明快、增色,处理不妥则模糊一片,齐白石题《墨荷
图》言:“干裂秋风画之难,润含春雨亦非易,白石用水五十年,未
能得其妙”。可见,写意花鸟画用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研究实
践。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偶然和必然,并加以体会,整理和思考,
才能有效地掌握水法的主动权,为花鸟画创作服务,达到更贴近当代
人的精神需求,更能表现当代人的情绪与感觉。
【国画技巧关于水与墨的妙用】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9:2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7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