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斜率

更新时间:2022-11-13 04:15:54 阅读: 评论:0

二次函数动点总结-房拼音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ng)

“斜率”的物理意义与解题应用

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来表

示,这是研究、处理物理问题和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图象中的斜率问题,斜

率问题有两种类型:图象的斜率表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率,图象的斜率表示某一物理常量。

一、“斜率”表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率

1“斜率”表示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位移-时间图表中的斜率

t

s

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动量—时间

图像中斜率表示合外力;磁通量—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感应电动势等等。

例1如图1为某一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其初速度为,末速度

为,加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曲线运动B

2

0

_

t

vv

v

,a逐渐减小

C

2

0

_

t

vv

v

,a逐渐增大D

2

0

_

t

vv

v

,a逐渐减小

解析⑴因在“速度——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出在同一直线上的“正”、“负”两个

方向,所以在“速度——时间”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⑵如果物体做匀变速运动,表示运动物体速度的直线与时间轴的夹角的正切表示物体的

加速度。据此我们可以外延一下:如果物体不做匀变速运动,表示物体的运动的图线的图线

为一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与时间轴的夹角为该点的瞬时加速度,由图象上可以看出,

图象上每点切线与时间t轴的夹角θ的正切,即每点的斜率逐渐的减小,所以物体做加速度

逐渐的减小运动;

⑶用直线连接表示物体A速度的曲线1的两个端点,连接的直线2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

线运动,则由所学知识知道,连线2下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s

1

为匀加速运动的位移,而

表示物体A速度的曲线1下方的“面积”s

1

+s

2

则表示物体A的位移,因

2

0

1

1

vv

t

s

t

,

1

1

1

21

t

s

t

ss

,故答案选B。

例2甲、乙两物体分别在恒力F

1

、F

2

的作用下,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动量随时间

的关系如图2所示,设甲在t

1

时间内所受冲量为I

1

,乙在t

2

时间内所受的冲量为I

2

,则F、

I的大小关系是()

AF

1

>F

2

I

1

=I

2

BF

1

2

I

1

2

CF

1

>F

2

I

1

>I

2

DF

1

=F

2

I

1

=I

2

解析由动量定理F△t=△P得F=

t

P

,所以在P-t图象中,

表示动量的图线与时间轴夹角的正切,即

t

P

等于合力F,因θ>β,

所以tanθ>tanβ,即F

1

>F

2

;从图象可以看出,?P甲=?P乙,动量变

化量大小相等,由动量定理?P=I得冲量I

1

=I

2

,故答案选A。

例3单匝矩行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轴垂直线圈中()

⑴0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

图1

2

1

0

t

t

1

s

2

s

1

v

v

0

v

t

Ot1t2

图2

P

θβ

O0.050.1t

1

2

Φ

图3

⑵0.05s时感应电动势为零

⑶0.05s时感应电动势最大

⑷0.05s时最大时间内平均感应电动势为0.4V

A⑴⑵B⑴⑶C⑴⑶⑷D⑴⑵⑷

解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t

E



,在-t图象表示磁通量的

图线上每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0时刻和0.1s时斜率绝对值电动势值最大,0.05s时刻斜率为零,故应选D。

2“斜率”表示的物理量随空间的变化率

例4如图4所示,有一垂直纸面向里的非匀强磁场,其感应强度沿y方向

不变,而沿x方向均匀减小,减小率为mT05.0,一个边长为10cm长方形铝框,总电阻

0.25Ω,铝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在外力作用下,以20m/s的速度沿X正方向做匀速直线

运动,求铝框中感应电流大小。

解析题意中“减小率为0.05T/m”是指磁感应强度B沿+X方向的变化率,即

05.0)(

X

B

T/m。设某时刻线框左、右两边所处的磁感应强度分别为B

1

、B

2

,则该时刻两

边产生的电动势分别为E

1

=B

1

Lv,E

2

=B

2

Lv合电动势办E=E

1

-E

2

=(B

1

-B

2

)Lv=

BBLv,为

沿X方向上距L

的两点磁感应强度的变化量,大小为

)(005.01.005.0)(TL

t

B

B

。

所以,铝框中感应电流大小为

)(04.0

25.0

201.0005.0

A

R

E

I



。

二、“斜率”表示某一物理常量

1利用“U—I图象斜率分析电阻值R

例5一白炽灯泡“220V,60W”,加上电压由零祝渐变到220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

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图5中的四个图象中,肯定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解析U-I图象中任一点(I,U)的斜率

I

U

就是该状态下的电阻值。电流越大,温度越高,

电阻率越大,因此电阻值越大,斜率也应越大。A中斜率不变,C中斜率减小,D中斜率先变大

后减小,均不符合实验事实,答案应为B。

2利用“T2—L”图象斜率求重力加速度g

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出了

在不同摆长L时的周期T,并以T2为纵坐标,以L为横坐标,描

点连线画出如图6所示的图象,试由图线求重力加速度值。

解析由单摆周期公式2T

g

L

g

T

2

2

4

L,所以

在T2—L图象中,斜率值等于

g

24

,即

g

24

1

04.04

,解得g=9.96m/s2。

U

A

B

D

U

U

U

O

IIII

O

O

O

C

图5

T2/s2

L/mO1

4

0.04

图6

y

Ox

图4

3利用“U-I”图象斜率求电源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得外电压U随电

流I的变化关系U=-Ir+E,如图7,当断路时,

路端电E压等于电源电动势E;当短路时,

r

E

I

m

,则图线斜率k=tanr,所以图线斜

率的绝对值等于电源的内电阻r。

练习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测出数据做出电池A、B的U-I图象,

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A内电阻r

A

=______Ω,电池B的电动势E

B

=_______V,

若将某电阻器分别接在电池A和电池B的两极之间时,电阻器消耗的电动势相等,则此电阻

器的阻值为____Ω。(答案:1.25Ω;1.5V;1.25Ω)

4利用“a—F”图象斜率求物体质量m

例6如图9所示,两物体A、B都静止在同一水平

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m

A

、m

B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分别为

A

、

B

。现用平行于水平面拉力F拉A、B,

所得两物体加速度a与F关系图象分别如图10所示,则正确的是()

BA

mm⑵

BA

mm⑶

BA

⑷

BA



A⑴⑵B⑴⑷C⑴⑶D⑵⑶

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mgF,即gF

m

a

1

所以图象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

BA

mm。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表示g,所以

BA

,故应选C。

5“E

K

—υ”图象斜率表示普朗克常数h

例9用不同频率的光子分别照射钨和锌,发生光电效应,跟据实验可画出电子的最大

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υ变化的图线,已知钨的逸出功是3.28eV,锌的逸出功是3.34eV,若

将二者的图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则正确的是图11中的()

解析由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0

WhE

K

知,—

K

E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

普朗克常数h,因h大小恒定,因此—

K

E图象中的图线应相互平行。图线在纵轴上的截

距大小表示金属的逸出功

0

W,所以答案A正确。

另外,关于利用图象斜率求物理量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利用F—x图象斜率求弹簧的劲

度系k;利用

F—q图象斜率求某点场强E;利用Q—U图象斜率求电容器的电容量;利用斜率求介质的折

射率n等等,这里不一一再述。

总之,图象的斜率是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使复杂的物理问

题简单化、清晰化,使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物理,就应正确理解斜率在物理问

I

U

O

U

I

O

图7

图8

F

F

图9

AB

F

O

a

图10

WZn

E

K

B

0

E

K

0

WZn

C

E

K

0

WZn

D

0

E

K

WZn

A

图11

题中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4:1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7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莫比怎么抓
标签:斜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