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凉23年弃置身【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
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诗赏析】
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
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
生活情趣。二十三年弃置身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
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
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
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
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
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
民歌体诗歌。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
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
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
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
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二十三年弃
置身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
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
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
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
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
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
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
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
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
“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
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
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
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
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
《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
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
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
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
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
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晚年与白居易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
极有特色,以分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4:0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