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
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
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
(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
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
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
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
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
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2、释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
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
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建筑方面:“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
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
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
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
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
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
“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称谓方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
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
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
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
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
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
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
岁,故男孩15称“束发”。
婚姻及其他方面:“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
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
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
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
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
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
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
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3、“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
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
用象牙做的手板。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尘泥渗漉
..
()余稍微修葺
.
(垣
.
墙周庭()旧时栏楯
.
()
偃
.
仰啸歌()冥然兀
.
坐()万籁
.
有声()迨诸
.
父异
爨
.
()()
客逾庖
.
而宴()鸡栖
.
于厅()家有老妪
.
()先大母婢
.
也()
先妣
.
()呱
.
呱而泣()以手阖
.
门()持一象笏
.
至()
令人长号
.
()余扃牖
..
而居()()
二、合作学习
第一段
(1)雨泽下注()(2)余稍微修葺()(3)垣墙()周()
庭
(4)以当()南日(5)亦遂增胜()(6)小鸟时来啄食()
(7)珊珊可爱()
第二、三段
(1)东犬西吠()(2)已为墙()(3)迨
.
()诸父异爨(4)
凡再变矣()
(5)乳二世()(6)而母立于兹()(7)大母过余曰()
(8)何竟日()默默在此(9)大类女郎也()(10)比去
()
(11)顷之()(12)轩东故尝为厨()(13)余扃牖而
居()
(14)久之()(15)能以足音辨人()(16)殆
.
()
有神护
第四、五段
(1)吾妻来归()(2)吾妻归宁()(3)其制()
稍异于前
(4)亭亭如盖()(5)卧病无聊()
三、交流展示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在这句话以前写的
是,在这句话以后写的
是。
2)、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有哪些特点:。
3)、第三段重点写,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
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
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
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四、释疑拓展
《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为何而喜,
为何而悲?
五、反馈监测
1、填空
《项脊轩志》选自代后期著名散文家的《》,项
脊轩是名,“志”是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
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
念、和的思想感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六、作业反思
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
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
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
吗?
1、虚词积累
之:儿之成,则可待乎?而:而
.
母立于兹
顷之逾庖而
.
宴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往往而
.
是
呱呱而
.
泣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为何而喜,为何而悲?
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
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
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
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
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
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
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Qc$R
母亲的早逝,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
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
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i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
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gN
【达标检测】
1、填空
《项脊轩志》选自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震川文集》,项脊轩是书斋名,
“志”是记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想感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
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等到各位叔父叔伯分家后,庭院内外增添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轩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
【知识链接】
4、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
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
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
(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
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
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
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
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
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5、释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
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
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建筑方面:“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
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
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
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
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
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
“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称谓方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
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
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
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
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
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
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
岁,故男孩15称“束发”。
婚姻及其他方面:“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
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
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
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
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
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
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
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6、“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
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
用象牙做的手板。
二、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尘泥渗漉
..
()余稍微修葺
.
(垣
.
墙周庭()旧时栏楯
.
()
偃
.
仰啸歌()冥然兀
.
坐()万籁
.
有声()迨诸
.
父异
爨
.
()()
客逾庖
.
而宴()鸡栖
.
于厅()家有老妪
.
()先大母婢
.
也()
先妣
.
()呱
.
呱而泣()以手阖
.
门()持一象笏
.
至()
令人长号
.
()余扃牖
..
而居()()
二、合作学习
第一段
(1)雨泽下注()(2)余稍微修葺()(3)垣墙()周()
庭
(4)以当()南日(5)亦遂增胜()(6)小鸟时来啄食()
(7)珊珊可爱()
第二、三段
(1)东犬西吠()(2)已为墙()(3)迨
.
()诸父异爨(4)
凡再变矣()
(6)乳二世()(6)而母立于兹()(7)大母过余曰()
(8)何竟日()默默在此(9)大类女郎也()(10)比去
()
(11)顷之()(12)轩东故尝为厨()(13)余扃牖而
居()
(14)久之()(15)能以足音辨人()(16)殆
.
()
有神护
第四、五段
(1)吾妻来归()(2)吾妻归宁()(3)其制()
稍异于前
(4)亭亭如盖()(5)卧病无聊()
三、交流展示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在这句话以前写的
是,在这句话以后写的
是。
2)、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有哪些特点:。
3)、第三段重点写,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
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
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
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四、释疑拓展
《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为何而喜,
为何而悲?
五、反馈监测
1、填空
《项脊轩志》选自代后期著名散文家的《》,项
脊轩是名,“志”是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
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
念、和的思想感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六、作业反思
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
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
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
吗?
1、虚词积累
之:儿之成,则可待乎?而:而
.
母立于兹
顷之逾庖而
.
宴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往往而
.
是
呱呱而
.
泣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说说作者为何而喜,为何而悲?
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
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
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
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
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
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
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Qc$R
母亲的早逝,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
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
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i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
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gN
【达标检测】
1、填空
《项脊轩志》选自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震川文集》,项脊轩是书斋名,
“志”是记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想感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
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等到各位叔父叔伯分家后,庭院内外增添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3:2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