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是什么?终于有⼈讲明⽩了!
全球教育变化趋势是什么?
中国发布的《⼗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联合国教科⽂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种新的教
育社会契约》,两份重磅⽂件都指出:
未来需要学科深度融合,教育需要跨学科,⾛向通识教育——乍⼀看,教育似乎要回归古典。
为什么教育会有这样类似“返祖”的转型?是要回到古代吗?
这都要从学习的历史和教育经历的⼏次⼤转型说起。
在古代,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到底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件事可能很多⼈都没反思过。
柏拉图问,我们在学的是什么?是已经知道的东西吗?当然不是,已经知道的东西犯不着再学。那是完全不知道的东西
吗?也不是。不知道的东西,你根本都想不到要去学。
所以,我们在学的是什么?是那些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只有这些内容才是能够被学习的。
那么,所谓的“知道你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来的?是什么?你怎么会拥有它们?
举个简单的例⼦,我要去练跑步,为此特意买了⼀块智能⼿表,教练说我现在的能⼒⽐较差,⾸先要关注的是⼼率,⽽
不是速度。
跑步时⼼跳会加快,等到停下来⼼跳就会⾃动减缓。这个能⼒是我天⽣的,但我不知道这个能⼒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柏
拉图所说的“知道你不知道”。所以柏拉图说,这些东西都是上天赋予的。
柏拉图认为,从⾝边的东西进⾏观察,试图得到对于宇宙本质的认知是不可能的。
因为现实的经验,完全取决于认知。这是最底层的⼀种认知能⼒,由⽣物学特征决定。
就像⼈类再怎么努⼒,也只能看到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看不见紫外线,⽽蜜蜂就可以。这些都是先天决定的。
认知能⼒决定了世界在你眼中呈现的⽅式。但这些呈现不是本质,你所能感知到的仅仅是经验⽽已,与真实的宇宙本质
没有关系。
柏拉图的洞⽳隐喻
宇宙本质在哪⼉?柏拉图说在彼岸的理念世界。
⼈们的灵魂最初就在理念世界中,所以对于理念有着直观的理解。只不过后来灵魂跌落凡尘,和⾁体凡胎⼀结合,把之
前拥有的⼀切知识都给忘了。
这些知识仍然存有在你灵魂⾥,只是你想不起来⽽已。
所以,柏拉图所谓的学习,就是将这些遮蔽掉知识的灰尘给扫去,即学习是⼀个回忆的过程。
初听像是在胡⾔乱语,但实际上⼈⾃出⽣起,确实已经从⽣物学意义上被天赋了⼀系列东西。同样,你的⼈格、灵魂,
也被天赋了⼀系列东西,只不过它们处在潜在的状态中,需要被激活。如果没有激活,它们可能永远都在沉睡。
怎么样把灵魂上的灰尘扫掉,让⼈回忆起⾃⼰在理念界所有的知识,实际上也就是让你重新树⽴完整的⼈格,这是柏拉
图的教育观当中最核⼼的⼀点。
柏拉图进⼀步提出问题,这样的教育应该怎么展开?
他不认为所有⼈都有能⼒清扫⼲净⾃⼰的灵魂。既然灵魂强度不⼀样,就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地把⼈筛选出来。
在孩童时期,谁也不知道哪个灵魂强度更⼤、更好,所以给⼤家接受普遍的教育,通过⾳乐跟体育的教育,让⼈找到灵
魂内在的和谐感。
教育到⼀定程度,就要从⾥边筛选出来⼀些不错的⼈。
在当时,过不了筛⼦的⼈,就是⽣产者,接下来通过筛选的,就去接受更⾼⼀层的教育,开始学习逻辑、⼏何、物理
等。
这些⼈作为管理者,接受更⾼层教育,再经过⼗⼏年,到40多岁之后,继续筛选,可以进⼊更⾼⼀阶的教育,进⾏古希
腊辩证法的教育。这会⼉要培养的就是哲⼈王。
可以看到,柏拉图所说的教育,⾸先是回忆说,⽬的在于通过教育,帮助⼈回忆、构建起完整的⼈格。
第⼆,⽬标是要有某种等级性的结构。如果某些⼈的灰尘特别顽固,扫不掉,那他就应该做⽣产者,⾮让他做管理者,
既害了他,也害了别⼈;有些⼈的灵魂灰尘可以扫得⼀⼲⼆净,那么这些⼈就应该当哲⼈王。
•古代的教育,价值性>⼯具性
在这⾥,我们可以对教育本⾝做更进⼀步的区分。教育包含两个属性,第⼀是“价值性”,第⼆是“⼯具性”。
价值性的属性是教你怎么做好⼈,教你怎样达到灵魂上的完备;⼯具性的属性,教你具体⼯作怎么完成。柏拉图所谈论
的教育,强调的主要是价值属性,也就是说古典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价值性。
此外,我们注意到,古典教育第⼀要培养完整⼈格,第⼆不认为所有⼈都能够获得真正完整性。这⾥有⼀种等级化的取
向,出来的结果也是如此,古典教育天⽣就指向了贵族教育。
中国也是⼀样。在《论语》⾥,孔⼦说“君⼦不器”——真正的君⼦应该让⼯具为你所⽤,⽽不能让⾃⼰变成⼀件⼯具,
只有这样你才有完整的⼈格,才有可能治理⼀个良善的社会。
如果君⼦成了“器”,视野就会特别狭隘,让其来治理社会,就会出问题。所以要君⼦不器,君⼦要有更完整的⼈格。
刚才说的教育是分等级的,属于贵族教育;这之外还有⼀般⽼百姓的教育,学到如何运⽤⼯具就够了。在这种等级⾥,
⼯具性有服从于价值性的⼀⾯。
孔⼦说“君⼦之德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对君⼦来说,君⼦的德⾏像风,有⾃⼰的⽅向;⼩⼈的德⾏
像草,没有任何⽅向,完全被风所引导。如果风的⽅向正经,草就会得到正当的引导;反之,这个社会也就完了。
所以,⼯具性⼀定要服从价值性。不能让⼯具性的教育反过来决定社会的⽅向,这是中国传统⽂化和西⽅传统⽂化,在
古典教育观中共同的诉求。
•这样的教育基于什么产⽣、稳固?
为什么古典时代形成这种⽅式的教育,以及当时的⽼百姓可以接受,在今天却不⾏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典时期
的“⾃然经济”。
当时的技术能⼒、经济能⼒,各种各样能⼒和今天相⽐都⾮常弱⼩,⽆论⼈类再怎么蹦跶,对现实的影响仍然很有限。
⾃然经济服从于⾃然节律,这就意味着不需要主政者有太多的想法;⼀旦有太多的想法,反倒会扰动这个⾃然秩序。
所以才说“治⼤国如烹⼩鲜,不可轻扰”,就是因为它有⾃然秩序,随便扰动基本上⾃然秩序就被你彻底毁坏了。
另⼀⽅⾯,在⾃然经济的状态之下,底层⼈不被动员。⾃然经济当中可供分配的财富或资源总量很少,这种情况下,上
层⼈必须掌握⾜够多的财富或资源,才有能⼒去建⽴公共秩序。如果很少的财富或资源全都平摊的话,任何公共秩序都
不可能实现。
中国传统农耕⽂化
因此,古典时代贫富差距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古典教育⼀定从这样的⾓度出发:
上层必须对⾃然秩序有⾜够的敬畏。掌握财富的同时,要对社会负有⼀系列责任。古典教育价值性的⼀⾯,要把⼈的完
备的灵魂调动出来,要培养其完整的⼈格。
⽽古典教育⼯具性的⼀⾯尽可能下压,不调动下层⼈的欲望。因为⼀旦被动员起来,资源根本不够分,社会最终会崩
塌。
那在什么情况下资源才能够⽀撑得了?只有等到“⼯业⾰命”出现。
分科教育时代:
每⼀分红利背后,都有⾼昂的代价
⼯业⾰命出现之前,⼈们所有的⽣产都受制于⾃然节奏。想⽣产再多的东西,也必须等待⼀年四季、⽇升⽇落。但随着
⼯业经济到来,⾃然节奏就⽆所谓了,可以24⼩时开⾜马⼒⽣产。
⼯业经济时代,可以⼤规模复制,于是⾃然节律、⾃然秩序彻底被打破了。世界也开始进⼊到⼀种⼈造的世界,带来了
极⾼的效率。
这些超级效率使得:
第⼀,古典时代的⾃然秩序被彻底打破。
第⼆,过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同属游牧⽂明或农耕⽂明情况下,主要拼的是⼈数。到了⼯业经济时代,⾸先拼⼯业
能⼒。
国和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具性的竞争。谁能够把⼯业经济,以及基于⼯业能⼒的战争能⼒调动起来,谁就更强⼤。
⼀旦进⼊到⼯具性的竞争,整个社会结构的演化就出现了重⼤的结构性变化——⼀定要把底层⼈动员起来。
在农业经济的时候,因为资源不够分,底层⼈绝对不可能被动员起来;⽽在⼯业经济时代,只有动员底层,才能有⾜够
多的⼈去⼲活,成为有效率的产业⼯⼈。
⽽动员的⽬的不是让你成为彬彬有礼的君⼦,⽽是让你去⼲活,带来⾜够强⼤的效率。所以,⼯具性教育的重要性变得
越来越强,开始从价值性教育当中开始分离出来。
分离之后,⼜不断地理性化迭代,这有两个⽬标。
第⼀,要更有效率地训练出⼯⼈。
第⼆,怎么能够更好地训练出科学家和⼯程师?
只有有了⾜够好的科学家和⼯程师,才能把⼯业效率提到更⾼,在竞争时⽴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你针对特定领域,有越来越专门化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应领域研究得⾜够透彻。随着该领域的素质提
升,综合国⼒也增强,接下来可以横扫他国。
升,综合国⼒也增强,接下来可以横扫他国。
不断迭代的结果,带来了“分科教育”。今天可以看到有⼯科、农科、法科、⽂科等,这就形成了分科。现代⼤学每个系
下⾯还有更细致的分科,分得越细,这个科⽬⾥⼯具性的能量就释放得越多。
这种强⼤的分科系统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开始形成的。凭借分科系统,德国培养出⾮常厉害的科学家和⼯程师,这
才推动了德国在19世纪后期迅速崛起为欧洲头号强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的宣布成⽴,中间穿⽩⾐者是俾斯麦
到了这⼀步,各个国家彼此之间就开始内卷。你以这个⽅式变强了,我如果不追上,很快就会被搞死,我也就不得不追
随你的⽅式。
于是竞相的,各个国家都拼命往前跑,分科化的教育系统开始普遍扩散到全世界。不接受的国家或者地区,⼀定会在竞
争当中被⼈碾在脚下。
到了这会⼉,古典教育去哪⼉了?或者说古典教育中的价值性教育去哪⼉了?
价值性的教育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功利性的⼯具竞争⽽⾔,它的⽤处开始变⼩了,仅仅局限在少数的顶级精英的层
⾯。它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的占⽐、地位、影响⼒⼤不如前。
•⼯具性教育成功背后:效率⾄上
那么,⼯具性教育为什么能成功?
⾸先,⼯具性教育能够⾼效率地提升整个社会整体的⽂化⽔平。当然,这取决于怎么定义⽂化。如果把⽂化⽔平的定义
标准往下压,识字,能懂得基本的初等数学,能看懂说明书,给⼀台机器培训⼏天就能上⼿,这是这个层⾯的有⽂化。
其次,现代社会⾼度复杂,越复杂的社会实际上越是⼀个风险社会,所有环节环环相扣,某⼀关键环节出事,整个社会
都有可能会陷⼊瘫痪。⽐如某个关键的节点性电站被摧毁了,有可能整个社会就会瘫痪;或者央⾏的哪⼀个服务器被摧
毁,它的备份也出问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转就都会陷⼊停滞。
⾯对这些风险必须得靠专业性的知识才能驱动,绝对不能任由价值偏好来随意地扰动。
不过,价值偏好也不能完全放掉。那么,紧跟着的问题就是,价值偏好对于⼯具性的教育可扰动的边界在哪⼉?
这个得进⼀步划分。⽽⼯具性教育的基本⽓质是“专业性”,这也是现代社会能够运转的必须。直到今天,⼯具性教育仍
然是我们社会、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
•⼯具性教育越成功,隐患越深,代价越⼤
但是,⼯具性教育的代价就是:越是专业化,分科越是详尽,⼈的视野越会变得狭隘,对于整全性的问题越会丧失感知
⼒、把握能⼒。
在⽇常状态中,⼤多数⼈只要按照程序往前跑起来就好,不需要有什么整全性感知⼒。可⼀旦时代出现重⼤变迁,对于
整全性问题没有⾜够好感知⼒的⼈,就难以理解、把握这种重⼤变迁的时代。
⼜因为强调⼯具性的教育,这些⼈已经被充分动员起来了,他们的期望值、欲望完全发⽣变化,就会容易出现动荡。
这是和古典时代相较⽽⾔的⼀个悖论。古典时代为了不出现动荡,根本不动员下层⼈,让他保持在⽇⽤⽽不知的状态。
⽽现代社会只有得把下层⼈动员起来,才能建设起现代社会;可⼀旦社会剧烈变迁,动荡的风险度就⼤于古典社会。
在⼯具性教育的国家,⼯具性教育越成功,那就意味着这个⼈越专业化,同时有可能对整全性问题的理解能⼒和把握能
⼒就越匮乏、越丧失。那么,在⼤洗牌时代到来的时候,⼯具性教育越成功,你反⽽越容易跑偏。
我们正处在⼀个什么样的时代?
对时代有基础的判断和把握之后,我们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的教育应该如何去展开。
第⼀,今天毫⽆疑问是洗牌时代。这点⼤家都有直观感受。
第⼆,今天是什么样的洗牌时代?
⾸先,我们会看到民粹主义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回看历史,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民粹的泛滥?通常都是内部出
现严重问题的时候。为了把这个问题转移出去,就会以⼀种民粹的⽅式,先把内部问题拖过去。
那么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这和最近⼆⼗年世界经济⼀系列的深刻变化直接相关。其中⼀个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客观后果却是造成了⼀系
列失衡。
这并⾮中国有意为之,但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到了会重新定义世界秩序的地步。如果⼀个游泳池,我跳进去那就是
游泳池;但如果你把⼀头鲸鱼放进去,这就是鱼缸。体量导致了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定义。
失衡⾸先表现在国际层⾯上。
国际层⾯上,西⽅都去⼯业化了,进⼊⼴义的⾼端第三产业,不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原材料,是第⼀产业。⽽第⼀产业
和第三产业没有办法直接循环起来,必须依靠第⼆产业作为中介。由于第⼆产业多半位于都在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全
球双循环结构就浮现出来,中国成为了其中的枢纽。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在进⾏设计的时候,都是以中国崛起之前的秩序作为治理对象的。所以中国崛起
之后,导致现在的治理规则、⽅案和治理对象之间完全不匹配,这就引发很多失衡。
失衡也表现在内政层⾯上。
⽐如最近这两次美国总统⼤选,撕裂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实际上我们去看美国经济发展,会发现它的宏观GDP数据都是
不错的。因为它的东西海岸的资本以及创新经济,效率都⾮常⾼。为什么效率⾼,原因就在于和中国的结合。
美国最⼤的优势在于从零到⼀的创新,以及依靠资本市场,⾼效率地对创新进⾏培育。但是从零到⼀的创新之后,还得
找到⼀种量产机制,完成从⼀到N的变化。
⽽这样的能⼒,⽬前多半都在中国,且效率也⾼。两国各⾃发挥各⾃的⽐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东西海岸发展得
越来越好,于是带动了整体的经济效率,经济表现看上去很不错。
但问题在于,美国内部的传统产业本来也是从⼀到N的,现在就被晾⼀边了。
于是,美国经济内部的创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有机关联开始撕裂,从经济层⾯转化为社会层⾯,再从社会层⾯进⼀
步表达为政治撕裂。这就有了最近这两届美国⼤选,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撕裂的状态。
纪录⽚《美国⼯⼚》剧照
在这样的冲突、失衡的情况之下,⽭盾就被往外转移。前提在于,短期内这些失衡是否熬得过去?答案是过不去。
对美国来说,它只有把制造业带回去才能消化当下的失衡,但这点不可能做到。
有⼈说疫情加上各种不确定性,国内⼤量中⼩企业在倒闭、破产,很多⼈失业。担⼼中国经济快完了,是否其他国家就
要崛起替代中国了?
我说根本没那事。中国实体经济遭遇困境这毫⽆疑问,但这是在绝对值上,在相对值上,也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体
经济⽽⾔,中国的实体经济没有丝毫问题。
为什么?因为绝对值越遭遇重创,那么仍然活着的企业就会加倍努⼒地削减成本,仍然在职的⼈就会加倍努⼒⼯作,以
免被裁员。
于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会加倍内卷,作为⼀个超级的出⼝经济体,别的国家将会受到来⾃中国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在
绝对值上中国可能会遭遇困境,但在相对值上没问题。
这种状况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失衡,短期内根本过不去。也就意味着民粹过不去,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天鹅事件。
可民粹是没有前途的。它要的是“重新分配蛋糕”,在蛋糕给定的情况下,就会形成激烈的冲突、撕裂、挣扎,这条路从
本质上来说⾛不远,也⾛不通。要想⾛远、⾛通,必须把蛋糕继续做⼤。
只是按照⽬前的经济形态,蛋糕很难做得更⼤。历史上每⼀次突破这种困境,靠的都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法想
象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拉动⼤量新投资,蛋糕才能被做得巨⼤。
当下让蛋糕做⼤的新技术在哪?这些年可以看到⼀系列东西,包括区块链、元宇宙、新能源、⽣物技术等,很多都出现
了重⼤突破,只是还处于单点状态。
最近⼏年,这些单点越来越往⼀块汇聚。技术逐渐汇聚,就有机会成为⼀种整体性的爆破。如果这⼀点真的箭在弦上,
那全新的世界就即将打开。
元宇宙(metaver)
⽽新世界⾥⾯的经济伦理是什么,社会伦理是什么,价值取向、分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天必须回应
的。
回看历史上的任何⼀个新经济、新技术、新秩序的出现,往往是过去的失败者率先获得机会,原来的赢家对过往有路径
依赖,反倒不⼤容易获得机会。这就重新带来了⼀次社会洗牌,这是⼀个⽅⾯。
再⼀个⽅⾯,随着这种新技术、新经济要素的出现,政治权⼒、经济权⼒和社会权⼒的分配,彼此⼀定是不匹配的。这
种不匹配也就会引发动荡,它需要有⼀系列的过程来把动荡逐渐释放出来,最后磨合找到新的路径、新的⽅向。
这两个⽅⾯,都说明了我们现在正处在⼀个⼤洗牌的时代。
让今天的孩⼦受益终⾝,需要回归通识教育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
在⼤洗牌时期,古典的价值性教育⽇益重要。但问题是,即便⼤洗牌,这也是⼯业时代的洗牌,不可能脱离开⼯具性教
育,这是第⼀。
第⼆,古典教育诉求⼀种君⼦、⼩⼈之分,是等级化的社会,⽽⼯业经济时代的基本诉求却是⼈的权利平等。在现代的
社会中,等级性的结构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所以,在现代⼯具性教育开始反噬⾃⾝的时候,我们需要价值性教育的回归,但这种价值性教育并不意味着古典教育的
回归。
这种新的教育形态,只能是通识教育。
当然,它和社会上很多国学热之类声称要回复古典的教育不同,后者丧失了对现实最基础的敏感性——我们今天需要的
根本不是古典教育,⽽是从古典教育当中获得它对于价值性的理解。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有太多的公共性的服务得由政府来提供,政府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但是政府如何才能提供⼀种
恰切的公共服务,这些都要求对于整全性问题具有理解能⼒。
所以,通识教育⽬的就在于:其⼀,打开视野。其⼆,培养整全性的⼈格。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真正的通识教育,要打通各学科的底层哲学
洗牌时代到底会怎么洗,⽬前仍有⼤量的不确定性。但在这个时代,通识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重要。只有通识教育才
能在这样的时代,给予⼈对于问题整全性的把握能⼒。这种能⼒⾸先依赖的不是知识,⽽是整全性的⼈格。
不是所有⼈都会对通识性教育感兴趣,但只有进⼊到通识教育,才有能⼒在⼤洗牌时代提前布局。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前布局,反倒没能⼒布局。因为⼈格没有打开,对问题的理解⼒就不到位,你连“局”到底是什
么样都⽆法看清,也就⽆法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布局。
通识教育外在会表现为各个学科的通识,包括政治学通识、法学通识、哲学通识、史学通识等,可真正的通识教育,绝
对不只是各个学科通识的拼盘,它要打通各个学科的底层哲学。
⽽⽆论哪个学科的底层哲学,把它挖掘到最底层的时候,你会发现各个学科是相通的,都是在对⼈性做出回应。通识教
育的根本指向也是这样。
只有通过通识教育外在表现的这些学科通识,进⼀步挖掘它的底层哲学,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建⽴整全⼈格,直⾯⼤洗
牌的时代。
作者: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华亚国学幼⼉亲⼦诵读课程
早读弟⼦规——中华民族的⾏为准则
早读古诗词——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怀
早读三字经——中华民族⽂化的⼤纲
早读笠翁对韵—中华民族⽂化的语感启蒙
让幼⼉通过⾳乐欣赏感知⽂字中的意境美、母语美,培养孩⼦专注⼒、稳定孩⼦情绪;通过画⾯欣赏培养幼⼉的观察⼒
和表达⼒。
华亚国学写意剪纸课程
华亚国学幼⼉写意剪纸,与孩⼦⼀起拿起剪⼑,锻炼幼⼉⼿部动作,领悟中华民族优秀⽂化艺术的美,剪出孩⼦眼中完
美的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3:0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