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永远”的词性问题探讨综述
“永远”一词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焦点就是“永远”的新用法:作定语(永
远+的+名词);作宾语(动词+到+永远)[1],这两种用法是否应该被认可,这其实已经
不只是解决“永远”一个词的词性问题,而是涉及到一大批副词的用法的扩展,至而影响
到教学语法,此论题研究不乏学术意义,故排比他说,对“永远”作更简明全面的介绍,
为更深入的词性研究提供方便。
“永远”一词产生于西周初年,从产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千年来,“永远”一
直用于谓语前作状语,如亡魂逝而永远兮——潇统《昭明文选。潘岳。寡妇赋》;今欲有
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他永远在平常谈话的
时候夹带上英国字,他也永远不穿西装_老舍《四世同堂》等[2],这些句子中的“永远”
分别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面语中,其句法句功能都是充当句子的状语成分,也没有任何
形式变化,但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断地有学者对它的词性问题进行探
讨,从放在谓词前作状语扩展到作定语、宾语、谓语、补语及重叠等用法。[3]
“永远”其语义为“时间久远,没有终止”,是一个时间副词,表示与事物情状或动作
等的发生、变化相关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征。但是不同的时间副词侧重反映时间状态的角
度不同,如“曾经”和“刚刚”两个副词,很明显,前者表示以前存在或发生过的事实,
后者表示两个动作发生和出现的时间相距很近,[4].因此,副词既是词类中的一个分支,
同时它也是内部多种副词的一个整合。。和“永远”意思相当的另一个单音节副词“永”
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例如:匪报也,永以为好也。[5](《诗经·卫风·木瓜》)在
现代汉语中,永”还在继续使用,意义、用法跟“永远”相同,例如:只要你和我们永在
一起,看我们上补青天,下填沧海,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呼吸。(李瑛《难忘的一九
七六》),但使用的频率却远不及“永远”高,“永”的后面一般只能带单音节词和否定
形式,“永远”作为一个后生的副词,应该是单音节副词“永”发展而来,这是现代汉语
词语双音节化的结果。[6]《说文解字》中“永:水长也。”“远:辽也。”汉语以时间长
久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词:“永远、永恒、永久,久远、悠远。。。”其中突出的有三个:
“永远、永恒、永久”。[7]
“永远”从音韵学角度来讲,是一个双声词,即声母相同都是“y"。根据副词的基本
语法特征-“唯状性”,即只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能作谓语(否定副词
“不、没[有]”例外),也不能当补语(除了“很、极、万分”),尤其不能修饰名词、作
定语。[8]那么“永远”作为一个副词怎么和形容词“永恒”“永久”或同副词兼作形容
词的词等区别开来,其实运用到“是……的”的结构中问题就好解决了。“永远”相比于
“永恒”之类的词不能嵌入“是……的”结构。然而语言是动态发展的,那么“永远”作
宾语或定语是否可行,众说纷云,对此,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
以上是根据“永远”这个词的来源和近义词的辨析来浅看词性,接下来从跨语言的角
度看汉语与英文对词性定义的差别。[9]众所周知,某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是由它的
语法特点决定的,而对于一个词具有多种语法特点,我们总要有所取舍来定它的归属,另
外,词的分类根据多种标准就会有很多种,[10]暂且不谈。语类与语法功能的关系在汉语
和英语中都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西方语言划分词类的依据是词的形态,而汉语主要是
按词的功能划分的。功能,即词出现的语法环境,主要指词在结构中的地位。在英语中表
示“时间长久”的词语有
(1)eternal表示:goingonforever
(2)permanent表示:lastingorintendedtolastforalongtimeorforever
(3)forever表示:foralltime
(4)ever表示:atanytime等等[11]
可以看出,同样是表示与“时间长久”相关意义的词,英汉语都有很多,但这些词语在功
能上还是有区别的。汉语中的“永远”充当定语、宾语似乎是与语言间的影响有关,如
“永远”作定语修饰名词用的是英语翻译eternal(永久的,永恒的)[12]
而作副词时我们一般翻译成forever。“永远”充当定语时,必须有结构助词“的”帮
助,这一点是与其它副词不同的,[13]
比较“永远的快乐”与“永远快乐”,显而易见,前者是形容词用法,后者是副词用
法。前者去掉“的”,就由定中关系变成了状中关系。从句法平面看,“永远”是副词,
只能作状语,不能修饰名词;但在语义平面上,“永远”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与快
乐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符合语义上的选择规则;在语用平面上,“永远的快乐”这
个短语的出现必是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的。因而“永远的快乐”这种说法是合格的。[14]
另外,“永远”本身是个程度很深、语气很重的词,几乎相当于英语中的最高级,所以我
们在要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时,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加上“永远”便可。但如果觉得单用
“永远”还不能表达出所需表达的强烈语气,那么在“永远”后面在加上结构助词
“地”,语气就更强了,但是加上“地”一般用于书面语。[15]再谈谈词义与词性的
联系性。词所要表达的概念,就是它的意义内容,词在语言构造当中的功用,就是它的性
能,也就是语法上所要区分词类的主要标准。[16]
在具体的词汇教学中,有时从一个词的意义来断定它在语言构造中的功用;有时从
一个词的性能来讲明它所表示的概念;有时却要把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讲。词汇意义
上的分析和语法上的区分词类并不是一回事,如“永远'与”永恒“在意义上相近,但在语
言构造中的功用却不同,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形容词,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永远“作兼类
词的说法,那么区别”永远“和”永恒”就从词性入手。也就是说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
引导学生根据同义词之间的词性分别来指明它们的不同用法,却不能根据同义词之间的不
同词性来判定它们是不是同义词,如果论词性,“永远”和“永恒”就不能算是同义词。
词义和词性相互联系但是又有严格的区分。
无论是词的语法意义还是句法功能,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定式。
通过对“永远”动态发展过程的探索和分析发现,“永远”已经逐渐实词化,这与其它的
副词是不一样的:一般副词的语义发展过程都呈现为一个由实转虚的连续统,而“永远”
的语义发展过程却呈现为一个由虚渐实的连续统。[17]也就是说它的词汇意义越来越实
在,这从它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的用例中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注释:
[1]周洪波《“永远”的词性问题》[J]《语文建设》1997第7期第40页
[2]于思湘《“永远”的超常运用新探》[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裘荣棠《谈“永远”的形容词用法》[J]《汉语学习》.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第4
期
[4]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J]汉语学习,2003(5)129
[5]周振甫译注《诗经》[M]中华书局2002年
[6]沈玉宝《量词在汉语中充当的角色》[J]《现代语文》2006.6
[7]黄侃《尔雅》“远:久也”中华书局2006年
[8]朱文雄《从“永远的绿色”考谈词语的搭配》[N]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
1期121页
[9]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10]王振昆、谢文庆、刘振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再探讨》[M]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出版社——《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再探讨》石安石306页
[11]杨海明、李万福《“永远”功能扩展考查》[N]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2]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1期159页。
[13]于思湘《“永远”的超常运用新探》[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91
页
[14]范晓《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15]彭玉兰《“永远”的句法功能研究》[J]《现代语文》2006年6月60页
[16]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C]学林出版社1985年324页
[17]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48.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3:0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