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六中学潘国欣
【教学目标】
1、把握议论性散文的行文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理解重点句意思的方法;探讨文本深层含义。
3、明确作者的独特感悟与态度;总结作者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
1、探讨文本深层含义。
2、明确作者的独特感悟与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读书是人生乐事!读议论性散文,可以吸收作者智慧,可以引发个人思考,得到双重的
精神愉悦。
朋友,我们是从何时起只为了考试而阅读?儿童时代随心所欲阅读的时光似乎与我们渐
行渐远!是过多地受了应试教育环境的渐染?还是我们自身不懂得防微杜渐,傻傻地掉进了
功利阅读的怪圈?朋友,让我们享受一下较纯粹的阅读吧,也许可以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
中渐入精神自由的佳境——面对“阅读”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在划线处填上同一个字,使意思圆通。)(请一位学生填空后朗读)
丰子恺通过议论散文《渐》向读者传达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我们通过解读文本来领
受这份思想结晶吧。
任务一:自主阅读
1、速读课文,筛选信息,在课本上勾划出能反映行文线索的语句。
2、利用你勾划的语句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渐使人生圆滑进行,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
渐使人堪受境遇的变衰,贪恋目前生的欢喜用归纳法
得出规律
渐的法则阴阳潜移、
渗透在春秋代序、等大自然
物类的荣辱生杀现象中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3、请用3-5句话概括:你认为《渐》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渐》的目的是什么?(挑选两
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任务二:自主思考
渐的作用:用每步相差极
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
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
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
久不变。这是造物主骗人
的一大诡计。
渐的本质:时间。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具有“大人格”,“大人生”。他们不为“渐”所迷,
不为造物所欺。
1、在第1自然段“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中,“圆滑”是什么意思?
假如人生并非圆滑进行,人会有什么感觉?
“圆滑”指人生进行的过程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变化都是极其细微的,从一个阶段渐渐地
转变为另一个阶段,中间看不出明显痕迹。假如人生并非圆滑进行,人会惊讶、感慨、悲伤,
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教师点拨:一般人能看透人生在渐渐变化吗?为什么?不能看透。因为变化太微妙了!
但是,丰子恺先生却看透了这个真相。
2、第3自然段中,“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出现了两次,
如果完全删去,对表达效果会有影响吗?
有影响。这几个短语中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排列,是在展现冬夏两个季节之间的变化可
以不断划分为更小的单位,直到看不出变化的痕迹,具体形象地为读者解说了“渐”的特征,
让读者慢慢看透真相;如果删去了,就显得笼统不明晰了。
3、第4、5自然段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又用“时辰钟”作象征,这种写法对于说
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
用“抱犊跳沟”的故事作比喻论证,又用“时辰钟”作象征,都是利用具体通俗的事
例与形象来说明道理,如拉家常,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教师点拨:“抱犊跳沟”中的“犊”比喻什么?“犊渐大渐重,变成大牛”是用来比喻
生活中人们所遭遇的各种变迁与辛苦每日增加。为什么农夫原来不懂得停止抱犊跳沟呢?是
因为他看不透自己
的负担在渐渐加重。
但是丰子恺先生却
看透了!
(虽说人生变
化、自然变化都很微
妙,这个真相就只有
丰子恺能看透“渐”
吗?同学们,你现在
看透“渐”了吗?现
在能看透,又是否能
保证时时刻刻都看
透呢?恐怕很不容
易吧!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丰子恺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吧。)
任务三:合作探究
作者一再说“造物主用‘渐’欺骗人”,换一个说法,其实是人不够明达,没看透人生
渐变的过程。
1、请细读第6自然段,辨析明达之人与不明达之人的不同表现。
明达之人不明达之人
乘现实的火车(短时间)
表现
让座于老弱者;
下车时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
不让座;争先下车
人数不少(常有)众多(众人)
乘“社会”或“世界”的
大火车(长期间的人生)
表现谦让,和平凶险残惨地争斗
人数少(几个)多
2、请细读第7自然段,谈谈你对作者所说“大人格”、“大人生”的理解。试找出一两位历
史人物来说明你的理解。
(“大人格”、“大人生”就是能“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所谓“收缩无
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应如何理解?简单而言,就是把长时间的无穷的变化只看作
一个极小的不值一提的变化,类似说法是“纳须弥于芥子”、视人生为“蜗牛角”、“石火光”;
或者说,在极细微之处,用极短的时间就看出此处长时期的无穷的变化来,类似说法是“一
粒沙里见世界”、“一刹那便是永劫”。)
具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仅可以在某段短时间看透人生的渐变,还可以在整个
人生的长时期中时时刻刻都看得透;当遇到名利争夺时就懂得不必争,因为知道即使得到也
会渐渐失去;当看到自己的性格受外界影响时就懂得保持纯真,因为知道不保持就会渐渐变
坏。学生找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佛教徒或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如释迦牟尼、白居易、苏轼等。
3、请重新归纳全文的主旨:作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即悟出了人生是一个渐变的
过程;还指出一般人不能在整个人生的长时期都看透这个真相,要么任由自己变坏,要么急
于争斗,都算不上明达;而佛家则能时刻看透渐变的真相,明达地对待人生。(评点黑板上
同学的理解)
作者相关资料补充
《渐》出自《缘缘堂随笔》。本集子收录了丰子恺先生自1925年至1930年在上海写作
的20篇随笔,初版于1931年。以下片段均摘录自本集的文章。
原来这个我,早已不是真的我了。人类所造作的世间的种种现象,迷塞了我的心眼,隐
蔽了我的本性,使我对于扰攘奔逐的地球上的生活,渐渐习惯,视为人生的当然而恬不为怪。
——《阿难》(1927年)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
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
位。
——《儿女》(1928年)
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
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秋》(1929年)
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大师,他于192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漫画集——《子恺漫画》。随后
又出版《儿童漫画》、《学生漫画》、《人间相》等。
他自言:“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因为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
任务四:比较阅读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说说它与课文的写作目的有什么区别。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
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
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区别:《匆匆》抒发的是作者对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无可挽回的感慨,实质是慨叹人生
的短暂、美好年华的易逝。《渐》谈的则是作者发现了人生渐变的真相,并指出一般人不能
长期看透这个真相,要么任由自己变坏,要么急于争斗,都算不上明达;而佛家则能时刻看
透真相,明达地对待人生。
任务五:能力拓展
1、比照钱锺书的写作风格,从事例选用、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思想依归等方面总结丰子
恺的写作风格。
作家
写作风格
事例选用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思想依归
钱锺书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灵动善变设喻巧妙精当、讽刺绵里藏针理性主义、怀疑主义
丰子恺贴近生活,富含意蕴严谨有度从容雅致、简朴亲切、率真自然佛教、艺术、儿童崇拜
2、根据你对以上两位作家写作风格的了解,并运用本课所学阅读方法,迅速辨认以下两篇
文章的作者。
晨梦
丰子恺
我常常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晨间,将醒未醒的时候,这种情形最多,这不是我一人独
有的奇癖,讲出来常常有人表示同感。
近来我尤多经验这种情形:我妻到故乡去作长期的归宁,把两个小孩子留剩在这里,交
托我管。我每晚要同他们一同睡觉。他们先睡,九点钟定静,我开始读书,作文,往往过了
半夜,才钻进他们的被窝里。天一亮,小孩子就醒,像鸟儿地在我耳边喧聒,又不绝地催我
起身。然这时候我正在晨梦,一面隐隐地听见他们的喧聒,一面作梦中的遨游。他们叫我不
醒,将嘴巴合在我的耳朵上,大声疾呼“爸爸!起身了!”立刻把我从梦境里拉出。有时我
的梦正达于兴味的高潮,或还没有告段落,就回他们话,叫他们再唱一曲歌,让我睡一歇,
连忙蒙上被头,继续进行我的梦游。这的确会继续进行,甚且打断两三次也不妨。不过那时
候的情形很奇特:一面寻找梦的头绪,继续演进,一面又能隐隐地听见他们的唱歌声的断片。
即一面在热心地做梦中的事,一面又知道这是虚幻的梦。有梦游的假我,同时又有伴小孩子
睡着的真我。
但到了孩子大哭,或梦完结了的时候,我也就毅然地起身了。披衣下床,“今日有何要
务”的真我的正念凝集心头的时候,梦中的妄念立刻被排出意外,谁还留恋或计较呢,“人
生如梦”,这话是古人所早已道破的,又是一切人所痛感而承认的。那末我们的人生,都是
——同我的晨梦一样——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的了。这念头一起,疑惑与悲哀的感情就支配
了我的全体,使我终于无可自解,无可自慰。往往没有穷究的勇气,就把它暂搁在一旁,得
过且过地过几天再说。这想来也不是我一人的私见,讲出来一定有许多人表示同感罢!
因为这是众目昭彰的一件事:无穷大的宇宙间的七尺之躯,与无穷久的浩劫中的数十年,
而能上穷星界的秘密,下探大地的宝藏,建设诗歌的美丽的国土,开拓哲学的神秘的境地。
然而一到这脆弱的躯壳损坏而朽腐的时候,这伟大的心灵就一去无迹,永远没有这回事了。
这个“我”的儿时的欢笑,青年的憧憬,中年的哀乐,名誉,财产,恋爱,……在当时何等
认真,何等郑重;然而到了那一天,全没有“我”的一回事了!哀哉,“人生如梦!”
然而回看人世,又觉得非常诧异:在我们以前,“人生”已被反覆了数千万遍,都像昙
花泡影地倏现倏灭。大家一面明明知道自己也是如此,一面却又置若不知,毫不怀疑地热心
做人。——做官的热心办公,做兵的热心体操,做商的热心算盘,做教师的热心上课,做车
夫的热心拉车,做厨房的热心烧饭……还有做学生的热心求知识,以预备做人,——这明明
是自杀,慢性的自杀!
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厚的荣耀,把我们骗
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到死。
“人生如梦!”不要把这句话当作文学上的装饰的丽句!这是当头的棒喝!古人所道破,
我们所痛感而承认的。我们的人生的大梦,确是——同我的晨梦一样——在梦中晓得自己做
梦的。我们一面在热心地做梦中的事,一面又知道这是虚幻的梦。我们有梦中的假我,又有
本来的“真我”。我们毅然起身,披衣下床,真我的正念凝集于心头的时候,梦中的妄念立
刻被置之一笑,谁还留恋或计较呢?
同梦的朋友们!我们都有“真我”的,不要忘记了这个“真我”,而沈酣于虚幻的梦中!
我们要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而常常找寻这个“真我”的所在。
论快乐
钱锺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d’unpoète),信手翻开,
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
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lebonheurn’étaitqu’unebonne
denie!)。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
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
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
沉闷(lan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
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
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
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
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
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
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
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
——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
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
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
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
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
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
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不仅像电兔子和方
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
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
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
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
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
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
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
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
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
光都是好东西。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
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
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
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苏
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
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
“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
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本文有删节)
教师点拨:
不同作家可对同一话题发表不同看法;同一作家也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看法。阅读
是要保持清醒,善于辨别。
钱锺书的《论快乐》与丰子恺的《渐》都谈到了人们在受苦这一话题,但看法不同:
前者侧重揭示快乐短暂与痛苦漫长的矛盾,主张用精神乐观来面对痛苦;后者侧重揭示人
不觉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看不透渐变的过程,主张用佛家思想来对待人生。
丰子恺在《渐》与《晨梦》中都在用佛家口吻谈人生的真相,但角度不同:前者侧重
人生渐变的微妙难察,渐变的漫长而人难时刻看透,主张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后者侧重
人生的虚幻使人误以为真切,即使知道其虚幻也不愿接受,主张化虚为实。
板书设计:
渐变看不透=>似乐实苦、争斗
=>普通人生
人生圆滑进行看透(短期内)=>谦让、和平
(欺骗)
人看透(长期内)=>佛家态度(不争而让、坦然淡然)=>大人格、大
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2:3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