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南京的别称

更新时间:2022-12-11 12:15:44 阅读: 评论:0

2018挑战中考物理压轴题-淼拼音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陈安之视频)

1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二轮专用)

一、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一般为“思想性格+人物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包含的作者感情注:是作者自己(情感可以不写)还

是塑造的人物形象举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提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超尘绝俗、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

(隐者)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

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疏放。(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

二、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1、意象的作用

①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意境,暗示背景或社会环境。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

的快乐忧伤。

③借景抒情、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④或对比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⑤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举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提问】请结合全

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1)孤舟联结者雁、鸟、

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

索;(2)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诗歌(或某一联、或上阙等)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一幅怎样的画面)?

(1)、用形象生动的文字翻译(修饰语)或提炼出意象。

(2)、用一句话总体概括画面。

举例:

游栖霞寺

李建勋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

2

下②门。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③冷落

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

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

琊郡。【提问】: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村旧舍稀疏。描绘了一幅冷落

萧条的春景图

3、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

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意境三大类:

豪放类、清幽类、伤感类)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

“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比如感伤一定要点明为何感伤。离愁别绪、羁旅

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

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举例: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

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

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

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

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

小生命的热爱.

三、事物形象(咏物诗)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

特征;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有手法点出手法)(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

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

举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

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1)本诗展现了早梅

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

“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四、景物描写技巧的答题步骤及角度

答题步骤

(1)指出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该景物的何种特征

3

(3)作用或

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答题角度:

(1)、是描写手法。空间上,有远近高低,上下左右;色彩上,有青绿红

紫,黑白灰暗;感觉上,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方式上,有动静正

侧,虚实点面,渲染烘托

(2)、是表现手法。抒情上,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写

哀。

(3)、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4)、是炼字。

(5)、结构特点。照应,铺垫,以景作结,富有层次举例一:

子规

①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

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②。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

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这首诗的作者吴融是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居荆南(今湖

北全境和湖南北部),本诗大约作于此时。②旧苑:指京城。草似烟:指草青葱

拂郁,含烟吐雾。

【提问】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托物言志。诗人借杜鹃的凄惨遭遇,表达了自己的故乡之思和深切

的失志之悲。

②寓情于景。在诗中,雨昏风冷,月落影斜,包括杜鹃鸟的哀啼声,都融入了诗

人官场的失意和思乡的悲切。

③反衬(乐景衬哀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春景宜人,含烟吐雾,更反衬了

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哀凄苦。

举例二:

菩萨蛮①

李晔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

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

雄,迎归大内②中。

【提问】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6分)【答案】(1)

乐景衬哀情。(1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宮室,目力不及,只见燕

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落和痛苦。(2分)(2)寓情

于景。(1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

归不能的忧愤之情。(2分)

举例三: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

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

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

河神名。

【提问】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4

【答案】①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②异:《琵

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

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

通,属于实写;《省试》一诗,“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

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

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分)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步骤及角度答题步骤及角度

(1)、所写的内容。(描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否交待时间、季节

及天气情况等)

(2)、在结构上的作用。

A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B渲染环境、气氛,烘托心境(形象)。

C衬托照应,铺垫过渡

D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E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

举例一:送人到松江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

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提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①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

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内容)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

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⑤为下文写离愁做

铺垫。

举例二:

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

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

月明江上酒初醒。【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

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1)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

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

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2)作用:描绘了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红艳似火耀人双目的初夏

美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

楚和伤感.

六、练字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翻译)

(3)有手法时要点出

(4)作用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例: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5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提问】(1)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2)诗人孤独地一人在与长空飞行的大雁相背而行的路上前行着,一个“背”

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

成强烈对比。

(3)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

乡之情)。

七、炼句答题步骤:

(一)赏析(精妙)类

(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或练

字)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举例: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提问】.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

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

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

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

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

6

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

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

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

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

爱和留恋。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

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二)含义(意蕴)类(1)翻译

(2)手法(如果有,请分析)

(3)情感举例: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释】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

“五大夫”爵位。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提问】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八、思想情感答题步骤

(1)概括出情感+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字词、手法或翻译等)

(2)概括出情感+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字词、手法或翻译等)举例一: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

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被

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

期。

【提问】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

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

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

平、

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

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

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

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举例二

秋风二首(其二)

杜甫

秋风浙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7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日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提问】有人说,诗的后四句是诗人抒发思归之情的句子,“悲中有乐,乐而

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

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

知是否残毁为悲。

(2)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

含乐;六、七句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

足,饱含希望之乐。

(3)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

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

酸。举例三: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提问】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

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

君之

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

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

人送

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

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2:1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璁怎么读
下一篇:指导的近义词
标签:南京的别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