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师心自用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11 12:08:54 阅读: 评论:0

邀约初三家长的话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全文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城隍庙的意思)

[科目]语文

[年级]高一

[文件]

[标题]《问说》

[关键词]文言文/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

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刍荛

(荛,音ráo,打柴)

臆度

(度,音duó,猜测)

问难

(难,音nàn,驳诘)

言(迩,音ěr,近)

大知

(知,音zhì,通智)

于古时(几,音jī,,接近)

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

②通假字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

③词性活用

A.形容词用作名词

识其大

矣,而或不知其细[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问之人以穷其短

(短处)

以多

问于寡

(多,道德高知识多。寡,道德低知识少)

B.意动用法

此唯师

心自用耳(以„„为师)

夫子贤

之(以„„为贤)

已而非人(以„„为是)

C使动用法

求一屈

已焉而不可得(使„„屈)

一词多义

[行]

A名词(xíng)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行动《劝学》)

将军向宠,性行

淑均(品行《出师表》)

“兵车行”(乐府歌曲体裁之一)

B名词(háng)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路《诗经·周南·卷耳》)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列《陈涉世家》)

C动词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执行《赤壁之战》)

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

(走,行走《刻舟求剑》)

D副词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

将为人所并(将要《赤壁之战》)

[广]

A名词guàng

其君之戎,分为二广(春秋楚国兵制兵车十五辆为一广《左传·宣公十二年》)

前有平地,轮广十丈(横飞,东西距离为广《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B形容词

君子贫穷而志广

(大,公大《荀子·修身》)

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宽阔《言兵事疏》晁错)

C动词

非问无以广

识(扩大,本课)

为赋以自广(宽慰《史记·贾谊列传》)

[识]

A动词

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认识,知道、能辨识,本课)

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记住《石钟山记》)

B名词

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知识,本课)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

宛然(标志《王忠肃公翱事》)

⑤古今异义

孟子论“求放心

..

”(古:放纵散漫的心。今:不担心)

而归于“道

问学”(古:经由。今:道路)

2.句式解析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判断句)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判断句)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判断句)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多见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宾语“之”前置)

固定结构解说

“唯„„是„„”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中“唯进修是急”是“唯急进修”的倒装句式。“是”是助词,

借助它把意动词“急”的宾语“进修”提到了前面,构成固定句式:“唯„„是„„。”解释

这类句式时,一定要调整顺序──把“是”去掉,把宾语再“还原”到动词后面。这一固定

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保存。如: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3.难句解析

①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达”通达。“识其大矣”、“不知其细”中的“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最后一

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全句译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这些问题)除了问,

将怎么解决呢?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之曰“学问五道,”学即继以

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这是一组引用。“《书》”指《尚书》“孟子论‘求放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求其放

心而已矣”“子思言„„”出自《中庸》。“裕”为丰富之意,“求其放心”找回自己放纵散漫

的心。“并称”即并提。“道问学”中“道”是动词经由的意思。全句译为:尚书不是说吗?

“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

“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

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③舜以天子而询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知”通“智”,“苟”,苟且,不严肃。“诚”实在。“弘”

意为大。全句译为:舜帝凭着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

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④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

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自用”指前句“师心自用”即自以为是。“其小者”的“其”是那的意思,“小者”即

小的方面。“谨护其失”的“其”为代词自己的。“下”名词用作动词。“蹈”,实行。全句译

为: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

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

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

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

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

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

了中心论点。

第三──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

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

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

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

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

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

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

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

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

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

“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

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

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

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

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

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

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这些句号的意思见【难句解析】。这些古书,古人在当时有很强的权威性,文中引

用这些话来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果去掉的话,只用作者的话来论证,表现效果

会差一些。

二、

1.意思为:好学却不勤问,不是真的好学。关系是:好学必然勤问,因为学习中不可能

没有疑问,如果好学,就一定想彻底解决疑问,必然会勤问,同样,勤问的人,也一定是好

学的人。好学与勤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2.“不择事而问焉”是指对于应问的事,不挑选,不回避,有疑即问。“不择人而问焉”

是指不计较对方的身份,地位,老幼,有疑问可以向任何人请教。这样的问不是无的放矢,

是为了解决问题。

3.前者(“师心自用”)错误地自以为是,这种人的言行并不是或不完全是违心的,主要

是认识问题。后者“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是明知故讳,这种人的言行是违心的,主要是品

质问题。所以作者说前者是“小者”,而后者“为害于心术者大”。

4.是指对“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对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取

善之益(可以收到得教益的效果)”的学习不重视。作者认为正因为不重视自己思想品德修

养,所以今人宁可放弃“取善之益”也不愿“一屈己焉”(委屈自己,虚心向别人请教)。三

见【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④一词多义。

【资料窗】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童放牛,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后能诵,熟师发现后邀请他在

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

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

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四十岁逝

世。著有《孟涂诗文集》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2:0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酪怎么读
下一篇:挑多音字组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