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2.教材编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
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
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
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
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
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
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
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
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
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
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
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
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
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
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
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
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
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
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
弱,,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
识过这些图形,因此定如下目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
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
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去了超市,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礼物,你们想
知道卢老师都买了哪些东西吗?请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
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
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
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
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
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
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
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
圆圆的球。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
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
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
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
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
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
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
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
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
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
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
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
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
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
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
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
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
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
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
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
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
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
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滚一滚,再让学生说说在实
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
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
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
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
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
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
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
的?
五、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
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
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1:5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