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二面角的平面角

更新时间:2022-12-11 11:52:28 阅读: 评论:0

2019一2020年中考试题答案-形容狮子的词语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郑重造句)

第1页共15页

O

A

B

O

A

B

l

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二面角是高中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二面角方面的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他们

并不是不会构造三角形或解三角形,而是没有掌握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我们试将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1二面角的相关概念

新教材]1[在二面角中给出的定义如下: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定义只给出二面角的定性描述,关于二面角的定量刻画还必须放到二面角的

平面角中去研究.教材如下给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l的棱上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

面内作射线lBOlAO,,则AOB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

2.二面角的求解方法

对二面角的求解通常是先定位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将三维空间中的求角问题转化为二维空间并可以通过三角

形的边角问题加以解决.定位出二面角为解题的关键环节,下面就二面角求解的步骤做初步介绍:

一、“找”:找出图形中二面角,假设不能直接找到可以通过作辅助线补全图形定位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证”:证明所找出的二面角就是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三、“算”:计算出该平面角

由于定位二面角的难度较大,对于求解二面角还有一种思路就是绕开定位二面角这一环节,通过一些等价的结

论或公式或用空间向量等方法来直接求出二面角的大小.本文将根据这两种解题思路对二面角的解题方法做一一介

绍.

2.1定位二面角的平面角,求解二面角

二面角常见题型中根据所求两面是否有公共棱可分为两类:有棱二面角、无棱二面角.对于前者的二面角的定

位通常采用找点、连线或平移等手段来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对于无棱二面角我们还必须通过构造图形如延展

平面或找公垂面等方法使其有“无棱”而“现棱”再进一步定位二面角的平面角.

一、根据平面角的定义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1在60

的二面角

--a

的两个面内,分别有

A

B

两点.已知

A

B

到棱的距离分别为2和4,且

线段

10AB

,试求:

〔1〕直线

AB

与棱

a

所构成的角的正弦值;

〔2〕直线

AB

与平面

所构成的角的正弦值.

分析:求解这道题,首先得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也就是找出60

角在哪儿.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也

就解决了一半.

根据题意,在平面

内作

aAD

;在平面

内作

BE

EBCD//

,连结

BC

AC

.可以证明

aCD

,则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

ADC

为二面角

--a

图1

第2页共15页

的平面角.以下求解略.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大小为.

例2(2006年江苏试题)如图2(1),在正三角形ABC

中,E、F、P分别是AB、AC、BC上的点,满足AE:

EB=CF:FA=CP:BP=1:2.如图2(2),将△AEF折起

到△A1EF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

接A1B、A1P.

(Ⅰ)与(Ⅱ)略;(Ⅲ)求二面角B-A1P-F的余弦值

tan∠COC

1

=2

分析与略解:在例1中,图形的对称和谐状态对解题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这里更离不开图形的这种对称

和谐性.假设取BP的中点Q,连接EQ,则在正三角形ABC中,很容易证得△BEQ≌△

PEQ≌△PEF≌△AEF,那么在图2(2)中,有A

1

Q=A

1

F.作FM⊥A

1

P于M,连接QH、QF,则易得△A

1

QP≌△A

1

FP,

△QMP≌△FMP,所以∠PMQ=∠PMF=90o,∠QMF为二面角B-A

1

P-F的平面角,使题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设

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依次可求得A

1

P=5,QM=FM=

5

52

,在△QMF中,由余弦定理得cos∠QMF=

8

7

。

2011广东高考理18.(本小题总分值13分)

如图5.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

且∠DAB=60

2PAPD

,PB=2,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1)证明:AD

平面DEF;(2)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

解:(2)由〔1〕知PGB为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

在RtPGA中,

2

22

17

2()

24

PG;在RtBGA中,

222

13

1()

24

BG;

在PGB中,

22221

cos

27

PGBGPB

PGB

PGBG





.

例2在如图3所示的三棱锥P-ABC中,

AB=AC=PB=PC=2,BC=22,PA=2.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

解:作BC中点D,连接PD,AD.因PB=PC=AB=AC,知PDBC,ADBC,

又有面PBC与面ABC共棱可得∠PDA为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而

AB=2,BC=22,易知AD=PD=2,在RT∆PAD中,

2

1

2

cos

222





ADPD

PAADPD

PDA

所以二面角P-BC-A的大小为60.

M

A

F

A1

Q

P

B

C

E

C

B

P

E

F

图2(2)

图2(1)

Q

G

P

A

B

C

D

F

E

P

B

A

D

C

图3

第3页共15页

图4

B1

A

A1

B

l

E

F

二、根据三垂线定理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

l

,过面

内一点P作PA⊥

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

⊥l,则∠PBA为二面角

l

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

例2如图,在平面

内有一条直线

AC

与平面

成30

AC

与棱

BD

成45

,求平面

与平面

的二

面角的大小.

分析:找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过

A

BDAF

AE

平面

,连结

FE

.由三垂

线定理可证

EFBD

,则

AFE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总结:〔1〕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有过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的垂线,可过这一点向棱作垂线,连

结两个垂足.应用三垂线定理可证明两个垂足的连线与棱垂直,那么就可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2〕在应用三垂线定理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时,注意“作”、“连”、“证”,即“作

BDAF

”、“连结

EF

”、

“证明

BDEF

”.

例3(2006年陕西试题)如图4,平面

⊥平面,

∩=l,A∈

,B∈,点A在

直线l上的射影为A

1

,点B在l的射影为B

1

,已知AB=2,AA

1

=1,BB

1

=2,求:

(Ⅰ)略;(Ⅱ)二面角A

1

-AB-B

1

的大小.

分析与略解:所求二面角的棱为AB,不像图3的那样一看就明白的状态,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本质的观察

能力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

作A

1

E⊥AB

1

于AB

1

于E,则可证A

1

E⊥平面AB

1

B.过E作EF⊥AB交AB于F,连接A

1

F,则得A

1

F⊥AB,

∴∠A

1

FE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依次可求得AB

1

=B

1

B=2,A

1

B=3,A

1

E=

2

2

,A

1

F=

2

3

,则在Rt△A

1

EF中,sin∠A

1

FE=

A

1

E

A

1

F

=

6

3

例2.(2009山东卷理)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

1

B

1

C

1

D

1

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AB=4,BC=CD=2,

AA

1

=2,E、E

1

、F分别是棱AD、AA

1

、AB的中点。

(1)证明:直线EE

1

//平面FCC

1

(2)求二面角B-FC

1

-C的余弦值。

证〔1〕略

解〔2〕因为AB=4,BC=CD=2,、F是棱AB的中点,所以BF=BC=CF,

△BCF为正三角形,取CF的中点O,则OB⊥CF,又因为直四棱柱

ABCD-A

1

B

1

C

1

D

1

中,CC

1

⊥平面ABCD,所以CC

1

⊥BO,所以OB⊥平

面CC

1

F,过O在平面CC

1

F内作OP⊥C

1

F,垂足为P,连接BP,则∠OPB

A

图3

P

B

l

E

AB

C

F

E

1

A

1B

1

C

1

D

1

D

F

1

O

P

E

AB

C

F

E

1

A

1B

1

C

1

D

1

D

第4页共15页

为二面角B-FC

1

-C的一个平面角,在△BCF为正三角形中,3OB,在Rt△CC

1

F中,△OPF∽△CC

1

F,∵

11

OPOF

CCCF

∴

22

12

2

2

22

OP

,在Rt△OPF

中,22

114

3

22

BPOPOB

,

2

7

2

cos

7

14

2

OP

OPB

BP

,所以二

面角B-FC

1

-C的余弦值为

7

7

.

练习2〔2008天津〕如图,在四棱锥ABCDP中,底面ABCD是矩形.

已知60,22,2,2,3PABPDPAADAB.

〔Ⅰ〕证明AD平面PAB;

〔Ⅱ〕求异面直线PC与AD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求二面角ABDP的大小.

分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利用三垂线定理求二面角问题,在证明AD⊥平面PAB后,容易发现平面PAB⊥平面ABCD,

点P就是二面角P-BD-A的半平面上的一个点,于是可过点P作棱BD的垂线,再作平面ABCD的垂线,于是可形成

三垂线定理中的斜线与射影内容,从而可得本解法。〔答案:二面角ABDP的大小为

4

39

arctan〕

例3在正方体

1111

DCBAABCD中,

1

O为面

1111

DCBA中心,求二面角

111

DACO的大小.

解:在正方体

1111

DCBAABCD中

1111

CADB,且

1111

DBCA,

11

DB

1111

DCBA,故

11

DB

1

AC,

1111

CADB

又

111

,ACCA面

11

AAC,可知

11

DB

11

AAC

1

D作

11

ACMD于M,连接MO

1

则由三垂线〔逆〕定理可知

11

MOD为二面角

111

DACO的平面角.不妨令2

1

AA,

于是,有6

3

2

1

MD,2

1

OO,

3

6

1

MO,可得

2

1

cos

1

1

11



MD

MO

MOD

所以二面角

111

DACO的大小为60

三、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垂面与二面角的两个面的

两条交线所构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1

A

1

D

1

C

1

B

A

D

C

B

1

O

M

图5

第5页共15页

例3如图1,已知

P

--CD

内的一点,

PA

A

点,

PB

B

点,如果nAPB

,试

求二面角

--CD

的平面角.分析:







CD

CDPBPB

CDPAPA

平面

PAB

因此只要把平面

PAB

与平面

的交线画出来即可.证明

AEB

--CD

的平面角,

nAEB180

〔如图2〕.

注意:这种类型的题,如果过

A

CDAE

,垂足为

E

,连结

EB

,我们还必须证明

CDEB

,及

AEBP

平面图形,这样做起来比较麻烦.

例4已知斜三棱柱111

-CBAABC

中,平面1

AB

与平面1

AC

构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30

,平面1

AB

与平

面1

BC

构成的二面角为70

.试求平面1

AC

与平面1

BC

构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作三棱柱的直截面,可得△

DEF

,其三个内角分别为斜三棱柱的三个侧面两

两构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总结:对棱柱而言,其直截面与各个侧棱的交点所形成的多边形的各个内角,分别

为棱柱相邻侧面构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4空间的点P到二面角l的面

、及棱l的距离分别

为4、3、

3

392

,求二面角l的大小.

分析与略解:如图5,分别作PA⊥

于A,PB⊥于B,则易知

l⊥平面PAB,设l∩平面PAB=C,连接PC,则l⊥PC.

分别在Rt△PAC、Rt△PBC中,PC=

3

392

,PA=4,PB=3,则AC=

3

32

,BC=

3

35

.

因为P、A、C、B四点共圆,且PC为直径,设PC=2R,二面角l的大小为.

分别在△PAB、△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PA2+PB2-2·PA·PBcos(),

则可解得cos=

2

1

,=120o,二面角l的大小为120o.

例5如图7,在正三棱柱

111

CBAABC中,截面ECA

1

侧面

1

AC,假

111

BAAA,求平面ECA

1

与平面

111

CBA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解:设GACCA

11

.因为面GCA

11

与面

1

AC重合,由题意面

P

图5

l

C

B

A

1

A

1

C

1

B

A

C

G

E

B

图7

第6页共15页

GCA

11

面ECA

1

,而

1

A为面ECA

1

与面

111

CBA相交于棱上一点且GCAA

111

面,所以面GCA

11

为所求二面角

的一垂面,

11

CGA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正三棱柱

111

CBAABC中,

111

BAAA,可知45

11

CGA

故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45.

四、平移平面法〔无棱的一种〕

例5如图,正方体1111

-DCBAABCD

中,

E

为1

AA

的中点,

H

为1

CC

上的点,且

21

1

::HCCH

.设

正方体的棱长为

a

,求平面

EHD

1与底面1111

DCBA

构成的锐角的正切.

分析:此题中,仅仅知道二面角棱上的一点1

D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二面角

的平面角较困难.根据平面平移不改变它与另一个平面构成的角的大小的原理,如果

能把二面角中的一个平面平移,找出辅助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就可以作出二面

角的平面角.有了平面角之后,只需要进行常规构造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计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如图,过点

E

作11

//DAEM

DD

1相交于

M

点,过

M

点作11

DCMN

,与

HD

1相交于

N

点.可证平面

//EMN

平面1111

DCBA

.这样,求平面

EHD

1与平面1111

DCBA

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就转化

为求平面

EHD

1与平面

EMN

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显然

EN

为这两个平面的交线,过点

M

ENMF

F

为垂足,连结

FD

1,可证

ENFD

1.则

FMD

1

为此题要寻找的二

面角.

例6〔此题关键在利用平移棱的垂线进行解题〕

在正三棱柱

111

CBAABC中,D是AC的中点,

11

BCAB,求二面角CBCD

1

的大小.

解:作EBCAE于且交BD于F,则AE平面CCBB

11

连接EB

1

,BC

1

,并记它们的交点为O连接OF,由

FA

EF

CB

BE

OB

OE



111

,知ABOF

1

//.

11

BCAB知OF

1

BC,OE

1

BC,而BEOCBCEBB90

11

,RT∆EBB

1

∼RT∆

1

BCC,

因此

BB

BE

CC

BE

BC

BB

11

1

故有

2

2

2

1

BC

BEBCBB

1

A

1

C

1

B

A

O

C

B

F

D

E

图8

第7页共15页

22

2

22

1

2

14

3

)

2

(

2

BC

BCBC

BEBBEB可得45

1

AEBEOF

故二面角CBCD

1

的大小为45.

例7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1111

DCBAABCD中,E是BC

的中点,试求面EDB

1

与平面

11

AAB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取

11

DA中点F,连FD,FB;

取AD中点K连接A₁K,BK,A₁B.显然,DE₁BF为平行四边形.因为

A₁K//FD,KB//DE,知平面A₁KB//平面DEB₁F。

取A₁B中点O,连接OK,OA,

由A₁K=BK,A₁A=BA知,

OKA₁B,OAA₁B故∠AOK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4

3

,

2

1

22222OBBKOKOBOA

可得

3

6

cosAOK

故平面EDB

1

与平面

11

AAB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3

6

arccos.

五、找垂面,作垂线

例6如图,正方体1111

-DCBAABCD

中,

M

为棱

AD

的中点,求平面

CBCB

11和平面

MBC

1所构成的锐二面角的正切.

分析:平面

AC

与二面角

CBCM--

1的一个面

CB

1垂直,与另一个平面

1

CMB

相交,过

M

点作

BCMP

,垂足为

P

,过

P

BCPN

,交1

CB

N

点,连结

MN

,由三垂线定理可

证1

BCMN

,则

MNP

为二面角

CBCM--

1的平面角.

总结:当一个平面与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垂直,与另一个平面相交时,往往过这个面上的一点作这两个垂直

平面交线的垂线,再过垂足作二面角棱的垂线.根据三垂线定理即可证明,并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再如图,要找

--a

所构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可找平面



,且

b

l

,过

b

上任何一

A

lAB

,垂足为

B

,过

B

BC

,垂足为

C

,连结

AC

,可证

ACB

--a

的平面角.

六、根据特殊图形的性质找二面角的平面角

1.三线合一

1

A1

D

1

C

1

B

A

D

C

B

K

图9

E

F

O

第8页共15页

例7如图,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3ADAB

4CDBC

2BD

5AC

.试求

CBDA--

二面角的余弦值.

分析:如图1,

ADAB

CDBC

,则△

ABD

和△

BDC

为等腰三角形.过

A

BDAE

,垂足为

E

连结

CE

.根据三线合一,且

E

BD

中点,可证

BDCE

,则

AEC

为二面角

CBDA--

的平面角.

2.全等三角形

例8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

ABCD

6BCAB

4DCAD

8BD

6AC

.试求

CBDA--

的余弦值.

分析:过

A

BDAE

,垂足为

E

,连结

CE

.根据已知条件,△

AED

CED

全等,可证

BDCE

,则

AEC

为二面角

CBDA--

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棱蜕化成一点

例9如图,四棱锥

BCEDA-

中,

DB

EC

与面

ABC

垂直,△

ABC

为正三角形.

〔1〕假设

BDECBC

时,求面

ADE

与面

ABC

的夹角;

〔2〕假设

BDECBC2

时,求面

ADE

与面

ABC

的夹角.

分析:如图,面

ADE

与面

ABC

的交线蜕化成一点,但面

ADE

与面

ABC

与面

DC

相交.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它们可能有三种情况:〔1〕交线为一点;

〔2〕一条交线;〔3〕三条交线互相平行.在图1中,两条交线

BC

DE

互相平行,所以肯定有过

A

且平行于

DE

的一条交线.

可过

A

DEAM//

,平面

ADE

与平面

ABC

的交线即为

AM

.过

A

DEAN

N

,过

A

BCAF

F

.可证

AMAN

AMAF

,则

NAF

为面

ADE

与面

ABC

的夹角.

如图,

DE

CB

不平行且相交.根据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这三个面的交线为一点.延长

ED

CB

相交于

G

点,连结

AG

AG

即为平面

ADE

与平面

ABC

的交线,通过一些

关系可证

CAE

为平面

ADE

与平面

ABC

的夹角.

通过以上分析和举例说明,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就比较容易了.只要我们勤

动脑,善观察,多总结,抓住问题的特征,找出适当的方法,关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问

第9页共15页

D

A

M

图6

E

C

B

C

1

A

1

B1

H

G

题就会迎刃而解.

七、面积法〔不作二面角求法〕

如图1,设二面角C-BD-C

1

的大小为,则在Rt△COC

1

中,cos

BDC

CBD

S

S

BDOC

BDCO

OC

CO

1

1

1

2

1

2

1



,在某些情

况下用此法特别方便.

例5如图6,平面外的△A

1

B

1

C

1

在内的射影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且AA

1

=2,

BB

1

=3,CC

1

=4,求△A

1

B

1

C

1

所在的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与略解:问题的情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用面积法,分别在BB

1

、CC

1

BD=CE=AA

1

则△A

1

B

1

C

1

≌△A

1

DE,可求得A

1

B=2,A

1

C

1

=5,B

1

C

1

=2,所以等腰△

A

1

B

1

C

1

的面积为

4

15

,又正△ABC的面积为

4

3

.设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则cos=

5

5

例4.〔2008北京理〕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2ACBC,90ACB,

APBPAB,PCAC.

〔Ⅰ〕求证:PCAB;

〔Ⅱ〕求二面角BAPC的大小;

分析:此题要求二面角B—AP—C的大小,如果利用射影面积法解题,不难想到在平面ABP与平面ACP中建立一

对原图形与射影图形并分别求出S原与S射

于是得到下面解法。

解:〔Ⅰ〕证略

〔Ⅱ〕ACBC,APBP,APCBPC△≌△.

又PCAC,PCBC.

又90ACB,即ACBC,且ACPCC,

BC平面PAC.

取AP中点E.连结BECE,.

ABBP,BEAP.

EC是BE在平面PAC内的射影,

CEAP.

∴△ACE是△ABE在平面ACP内的射影,

于是可求得:2222CBACAPBPAB,622AEABBE,2ECAE则

122

2

1

2

1

••

CEAESS

ACE

362

2

1

2

1

••

EBAESS

ABE

设二面角BAPC的大小为,则

3

3

3

1

cos

S

S

A

C

B

E

P

A

1

D

1

B

1

C

1

E

D

B

C

A

图5

第10页共15页

∴二面角BAPC的大小为

3

3

arccos

练习4:如图5,E为正方体ABCD-A

1

B

1

C

1

D

1

的棱CC

1

的中点,求平面AB

1

E和底面A

1

B

1

C

1

D

1

所成锐角的

余弦值.

分析平面AB

1

E与底面A

1

B

1

C

1

D

1

交线即二面角的棱没有给出,要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则必须先作两个平

面的交线,这给解题带来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三角形AB

1

E在平面A

1

B

1

C

1

D

1

上的射影是三角形A

1

B

1

C

1

,从而求得

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得二面角的大小。

〔答案: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cosθ=

3

2

〕.

例10求正四面体任意两个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如图13,正四面体S-ABC,由正四面体的对称性,不妨求侧面与底面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易知

SBCSABSABABC

SSSS





而S的射影为

ABC

的中心,所以

COABOCAOB

SSS





于是有

3

1

S

´

cos







SCASBCSAB

ABC

SBC

BOC

SSS

S

S

S

S

故正四面体任意两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3

1

arccos.

例11如图14,在正方体

1111

DCBAABCD中,E为CC₁中点,F在

BB₁上,且BF=

3

1

BB₁,求平面A₁EF在底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如图14所示,在正方体

1111

DCBAABCD中,

ACBABCDEFA内的射影为在底面

1

.

由射影面积公式知

53

536'

cos

1



EFA

ABC

S

S

S

S

故所求二面角的余弦

值为

53

536

.

八、将无棱二面角转化为有棱二面角

直接作出无棱二面角的棱,将无棱二面角转化为有棱二面角,按有棱二面角来处理,作棱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①作交线,由交点得棱;②作平行线,即为棱.

例3〔2008湖南〕如下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BCD=60°,E是CD的中点,PA

⊥底面ABCD,PA=2.

〔Ⅰ〕证明:平面PBE⊥平面PAB;

1

A

1

D

1

C

1

B

A

D

C

B

E

图14

F

图13

C

B

A

O

S

第11页共15页

〔Ⅱ〕求平面P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分析:此题的平面PAD和平面PBE没有明确的交线,依本法显然要补充完整〔延长AD、BE相交于点F,连结PF.〕

再在完整图形中的PF.上找一个适合的点形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之。〔Ⅰ〕证略

解:〔Ⅱ〕延长AD、BE相交于点F,连结PF.

过点A作AH⊥PB于H,由〔Ⅰ〕知

平面PBE⊥平面PAB,所以AH⊥平面PBE.

在Rt△ABF中,因为∠BAF=60°,

所以,AF=2AB=2=AP.

在等腰Rt△PAF中,取PF的中点G,连接AG.

则AG⊥PF.连结HG,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

PF⊥HG.所以∠AGH是平面P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锐

角〕.

在等腰Rt△PAF中,

2

2.

2

AGPA

在Rt△PAB中,

22

225

.

5

5

APABAPAB

AH

PB

APAB



所以,在Rt△AHG中,

25

10

5

sin.

5

2

AH

AGH

AG



故平面P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是

10

arcsin.

5

练习3已知斜三棱柱ABC—A

1

B

1

C

1

的棱长都是a,侧棱与底面成600的角,

侧面BCC

1

B

1

⊥底面ABC。

〔1〕求证:AC

1

⊥BC;

〔2〕求平面AB

1

C

1

与平面ABC所成的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提示:此题需要补棱,可过A点作CB的平行线L

〔答案:所成的二面角为45O〕

如图11中只现出两个局部半平面的一个公共点P,图中没有给出二面角的棱.

此时,假设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各存在一条直线且相互平行,则过P分别作这两条直线的垂线PQ和PR,则∠QPR

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9如图12,P-ABCD为正四棱锥,边长为

a

,求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如图,过P点作ABl//,则PABl面.

故在P-ABCD中有CDlABl//,//.

所以,

lPABPCDDl面知面面,PC

.

作AB中点E,CD中点F.连接PE,PF.易知PEAB,PEl,又

PFCD,PFl,可知∠EPF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条件PE=PF=

aEFa,

2

3

,得到

6

1

2

cos

222





PFPE

EFPFPE

EPF

A

B

C

E

D

P

F

G

H

A

C

B

B

1

C

1

A

1

L

l

F

E

图12

D

C

AB

第12页共15页

故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

1

.

九、向量法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中是一种十分简捷的也是非常传统的解法,可以说所有的立体几何题都可以用向量法求解,

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时,通常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各点的坐标,然后将几何图中的线段写成用坐标法表

示的向量,进行向量计算解题。

假设二面角l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



21

,nn且知道二面角l为锐角〔钝角〕,则

的平面角二面角其中











l

nn

nn

nn

nn

为),cos(cos

21

21

21

21.

定理1设二面角l为,

FlBFElAElBBlAA于于,;,,,,则,有







FBEA

FBEA

cos

文]5[给出另一结论:

定理2如图19,空间任一条直线L,A,B是直线L上的两个点,M是空间任一点,MNL于N,则





AB

AB

ABAM

AMNM

2

利用上述两结论我们可以利用空间坐标向量计算二面角,防止产生

二面角的

平面角与其法向量夹角的误判,同时又防止了对垂足M,N坐标的判断.

例14]5[如图20,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坐在平面相垂直,

1,2AFAB

,M是线段EF中点,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xyzC,则),0,2,0(),0,2,2(BA

l

E

A

F

图18

B

y

A

x

z

L

M

B

图19

y

A

x

z

M

D

C

B

图20

E

F

N

第13页共15页

)1,2,2(),0,0,2(FD.

作AMDF于M,BNDF的延长线于N,则



NBMA与所成的角的大小与二面角A-DF-B的大小相等.

)

3

2

,

3

2

,0(

2









DF

DF

DFDA

DADMDAMA

)

3

2

,

3

2

,2(

2









DF

DF

DFDB

DBDNDBMANB

2

1

cos





NBMA

NBMA

故二面角A-DF-B的大小为60.

例12如图15,在矩形ABCD外存在一点P,使PA面ABCD,PA=PB=1,BC=2.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解:由题意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P(0,0,1)B(1,0,0)C(1,2,0)D(0,2,0),设面PAC的法向量

为),,(

1111

zyxn

,面PCD的法向量),,(

2222

zyxn

则有由





0

0

1

1

PCn

PBn

)1,0,1(

1



n

及)2,1,0(

0

0

2

2

2





n

PCn

PDn

5

10

cos

21

21





nn

nn

注意到B-PC-D为钝角,故B-PC-D的大小为

5

10

arccos.

例4:〔2009天津卷理〕如图,在五面体ABCDEF中,FA平面ABCD,AD//BC//FE,ABAD,M为EC的中点,

AF=AB=BC=FE=

1

2

AD

(I)求异面直线BF与DE所成的角的大小;

(II)证明平面AMD平面CDE;

求二面角A-CD-E的余弦值。

现在我们用向量法解答:如下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点A为坐标原点。设

,1AB依题意得,,,001B,,,011C,,,020D,,,110E,,,100F

y

A

x

z

P

D

C

B

图15

第14页共15页

.

2

1

1

2

1

M

,,

〔I〕,,,解:101BF,,,110DE

.

2

1

22

100

DEBF

DEBF

DEcos



,于是BF

所以异面直线BF与DE所成的角的大小为060.

〔II〕证明:,,,由

2

1

1

2

1

AM,,,101CE0AMCE020AD•,可得,,,

.CE.0ADCE平面,故又,因此,•

.CDEAMDCDECE平面,所以平面平面而

〔III〕

•

•

.0D

0

)(CDE

Eu

CEu

zyxu

,则,,的法向量为解:设平面

.111(1

.0

0

),,,可得令

于是





ux

zy

zx

又由题设,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为).100(,,v

练习5、〔2008湖北〕如图,在直三棱柱

111

ABCABC中,平面ABC侧面

11

AABB.

〔Ⅰ〕求证:ABBC;

〔Ⅱ〕假设直线AC与平面

1

ABC所成的角为,二面角

1

ABCA的大小为,

试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并予以证明.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平面ABB

1

A

1

⊥平面BCC

1

B

1

⊥平面ABC于是很容易想到

以B点为空间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并将相关线段写成用坐标表示的向量,先求

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再利用两向量夹角公式求解。

〔答案:

22

arcsin

ca

a



,且

2222

,

aca

bacac

<〕

总之,上述五种二面角求法中,前三种方法可以说是三种增添辅助线的一般规律,后两种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技

巧,考生可选择使用。

十、其他〔有关二面角的最值问题等〕

求最值是代数、三角、解几的“热点”问题,殊不知立体几何中也有引人入胜的最值问题.

例6二面角

-l-的大小是变量)

2

0(

,点B、C在l

上,A、D分别在面

、内,且AD⊥BC,AD与面成

6

角,假设

△ABC的面积为定值S,求△BCD面积Q的最大值.

图7

E

D

C

B

A

l

第15页共15页

分析与略解:如图9,作AE⊥BC于E,连DE,则由AD⊥BC得

BC⊥平面ADE,则DE⊥BC,∠AED=,∠ADE=

6

.

在△AED中,由正弦定理得

6

sin

)

6

sin(



AE

DE

,所以)

6

sin(2,

6

sin

)

6

sin(



SQ

S

Q

则当

3

时,有Q

max

=2S.

△BCD和△ABC有公共的底边BC,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高之比,这是简单的平几知识,但用在这里却发

挥了以简驭繁的奇妙功能.三角函数与正弦定理给题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1:52: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橡皮的拼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