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泊的组词

更新时间:2022-12-11 11:34:16 阅读: 评论:0

七年级下册地理2019第一课-白族特色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陈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4个生字,“愁”字只识不写。

2.理解“泊”“姑苏”,说出“对”在诗句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韵味,背诵全诗。

4.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夜泊图景和诗人的愁情,感受经

典。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呈现的图景。

教学难点:

在描绘景色时感受诗人的愁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秋点题。

复习导入:孩子们我们前面学过一首秋天的古诗,齐读,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杜牧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

关的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理解“泊”,画图,并组词,了解多音字。书写泊。(理解字义也可

以用组词的方法)。.

(2)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3)题目中的“枫桥”(画)“夜”(画)“泊”(画)分别点明的地点、

时间、事件。

2.了解诗人。

(1)是谁,在夜晚的枫桥边停船靠岸?(板书:张继)

(2)我要把诗人画在哪里?

(3)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PPT出示,推荐一个学生读)

三.朗读诗歌,读出韵味。

1.一读读准音:

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读清爽,字字有交代)

2.二读有节奏:

读一首古诗,我们要能读出节奏,七言诗可以按照什么节奏来停顿

了?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划分节奏线。

(3)要想读出诗的韵味,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

平声字是一二声的,“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

(4)师生合作朗读,体会诗的节奏感和韵味。

三读谈感受3.

(1)师语:孩子们,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

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

你想到了哪个词?

(2)师生交流(孤独、寂寞、惆怅、凄凉、寂静.......)

(3)师引出话题“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语:孩子们,你们有的读出了忧愁,有的读出了寂寞,有人读出了

凄凉,也有人读出了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你们读李白的“朝

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你们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有寂寞的感

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时,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呢?

引出王国维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赏夜泊图,体会愁情。

1.圈景,画景。

(1)这首诗同学们读了好几遍,不知道你在读的时候,眼前有没有

出现“枫桥夜泊”的画面?画之前,我们要找到“景”,请你默读古

诗,圈出诗中所写的景物。

出示老师找出的一组景物:月落乌啼霜满天

了解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比学过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质疑,霜不是落在

地上或者叶子上吗,这里怎么会弥漫在整个夜空。.

(2)学生找出古诗中其它景物,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绘

画。

(3)诗中的景物,有的是诗人所见,有的是诗人所闻,有的是诗人

所感。

2.说景,悟情。

(1)我们画了一幅简单的《枫桥夜泊图》,你能不能结合老师的绘画

和自己的理解把这幅图意描绘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月亮,乌

鸦,空气

中。江边的枫树,

渔船上的灯火。这个充满寒意的半夜,

(2)交流:这些景物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它带给你怎

样的感觉?

(3)为什么这些景物会给大家带来这些感觉?因为景物也会说话,

景物说出了诗人的心情。(板书:愁)

再次出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因为愁,能不能眠?诗人与愁相伴啊。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伴”

的意思?“对愁眠”就是“伴着愁思不能入眠”。.

从天上到地上,从江边到江面,从远远地姑苏城外到身处的客船之上,

都是愁啊。诗人,被愁深深的包裹着,被思乡之情所牵绊着。这确实

是一首写愁的千古名诗。

3.说愁,读愁。

(1)你有愁吗?说说你的愁。

(2)师语:孩子们,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

出示有关明月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李白的诗。

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杜甫的师。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齐读张九龄的诗。

也是因为愁眠,诗人孟浩然吟诵道——,王维吟诵道——

还是因为愁眠,王安石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齐读。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

愁、怀乡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

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给了谁?

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钟声

因为钟声可以“清烦恼,长智慧”。

(3)出示《枫桥夜泊》,再次齐读,配乐朗读。

(4)师描述诗的意境: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

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

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他的心里轻轻地念道,音乐响起,

起立,朗读。

五.走进文本,巩固练习。

1、辨音辨字露一手。

夜泊(pōbó)寒山寺(sìshì)

姑苏(sūshū)江枫(渔鱼)火

2、快速说出字义。

夜泊对愁眠到客船

3、走进文本,想一想再作答。

《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美景及

原因的诗句是“,”。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看到

了,听到了,感受到

了,诗

中的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

教后反思:

《枫桥夜泊》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这首诗把形象、色

彩、音响交织在一起,所写景物的远近、位置、层次都调配得十分和

谐巧妙。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伴之所闻的乌

啼、钟声,感受到的霜满天,抒发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这首

七绝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

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情景交融,余味

无穷。

这首诗以“愁”入笔,通过以“秋”点题、走进诗人、朗读诗歌、

感悟愁情、走进文本五个个环节,圈景、画景,说景、悟情,赏夜泊

图,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第三个环节教学中,指导孩子通过师生

合作完成的绘画和自己的理解用填空式的方法描述诗的意境,在残月

落下的时候,安慰作者心情的还有远处那悠扬的“钟声”,在反复阅

读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考虑了很多,这首诗意境幽美,所写

景物的远近、位置、层次都调配得十分和谐巧妙,可谓绘声绘色,情

景交融。怎样处理教学细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走进诗

人,了解诗人的愁情成了我此次教学的关键。古诗中,月落、乌啼、

霜天、江枫等景物,需要细品。如何品,可以选择诗中一两个自己印

象最深的景物,说出自己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

语皆情语,通过景物的描述,孩子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更深入。朗读

的层层深入,有关明月的古诗积累,也是对经典的一种传承。

五个环节教学设计,层层深入,朗读诗歌环节,贯穿了整篇古诗.

教学,一读读出节奏,二读读好韵脚,平仄声,三读能读出自己的感

受和理解。在三读之后,孩子们对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入到第三

个环节的学习,圈景,画景,悟情,勾勒诗意,教学中,孩子们都跃

跃欲试,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巩固积累选择和明月有关的古诗,

学生们都很熟悉,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在月落之后,“钟声”代替“明

月”安慰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具体环节的设计意图如下: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处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带着孩子们

先理解“泊”的意思,通过最简单的方法组词,孩子们很快了解泊的

意思,原来,组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有效方法。“枫桥”是停船靠

岸的什么?“夜”表明了停船靠岸的?通过引导,时间、地点、事件

都有了,还缺少一个人物,这样就过渡到了对张继这个人物的了解。

朗读古诗贯穿了整篇古诗教学,在第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三次朗读,

层层深入,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韵脚、平仄声,三读读出

自己的感受,每次朗读,要求不一样,孩子们在朗读内化的过程中,

发现“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诗人的愁情来自于景物,王国维老师

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怎样走进文本?走进诗人?那就从景物开始。

第四个环节赏夜泊图,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圈景、画景,说景、悟情,

再次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们对“一切景语皆情语”对这话的理解

深入了很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明月”这种意象在中国古诗中出

现的频率很高,它仿佛是有生命的,寄托了诗人思乡的愁眠,积累部

分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读含有明月的古诗,诗中的“明月”最后落下

的时候,亦如诗人的心情。幸好有寒山寺的“钟声”安慰了诗人的心.

情。在此积累之上,配乐朗读部分就会深入人心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11:3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54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混芳
标签:泊的组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