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背景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11 09:54:03 阅读: 评论:0

2017震撼来袭我本初高中-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唐太宗简介)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的背景和分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

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

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

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conscience]∶

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

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

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工夫即可。月牙山人说:"

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

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

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

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

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

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

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

月牙山人说:

"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引自月牙

山人《无知录》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

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

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

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

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

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

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

"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

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

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

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

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

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

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

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

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

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

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

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

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

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

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

在内在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

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

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

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

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

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

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

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

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

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

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

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

",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

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

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

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

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

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

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

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

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

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

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

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

义。

造句

1.如果不知道爱是什麽,要在这部份知行合一是何其困难?

2.将知行合一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的倾向,是日本阳明学的重要

特征,是中国王学与日本武士道传统相遇的产物。

3.晚清理学大师曾国藩,极力推崇朱子格物之说,并有其深刻洞

见,把格物与教育目的论结合起来,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达到

通经致用目的。

4.他从王学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出发,要求人们必须有良知指

导下的社会行动,有爱国之心就要行爱国之实。

5.协会本着务实求真,全面发展的原则,以提高职业经理人综合素

质和专业水平为中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知行合一、教练合

一的系列专业培训活动。

6.要成功攀登雪岭峻峰,攀山者必须了解雪山的险处,评估自己

的实力,最后付诸实行。而要成功实践诚信管理,管理人员亦必须知

彼知己及知行合一。

7.要成功攀登雪岭峻峰,攀山者必须了解雪山的险处,评估自己

的实力,最后付诸实行。而要成功实践诚信管理,管理人员亦必须知

彼、知己及知行合一。

8.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以城市人为中心,通过对古今中

外道德资源整合创新、城市文化伦理制度建设、城市文化伦理“知行

合一”道德实践等途径,建构城市文化伦理。

9.有鉴于九九年的调查显示本港的商界在诚信管理知行合一方面

仍有改善的地方,廉署将加强与商界沟通,务求令到更多企业能了解

到诚信管理的好处。

10.践行“八荣八耻”,加强教育是前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知行合一是基本要求,父母、教师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

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重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激

励与约束力度是关键和保障。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的背景和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9:5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查看的近义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