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高平子

更新时间:2022-12-11 09:37:00 阅读: 评论:0

广西北部湾融资平台-conveyed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农村致富种植)

1/5

中国古代历法中采用的计时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漏刻制、十二时辰制、更点制,与此有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学史

家的关注。①计时制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

计时制度的历史沿革,不同时制间的换算方法,各种时制的起点与称谓,

历法中的日界等。

①高平子.论分时制度;王立兴.纪时制度考;陈久金.中国古代时制研

究及其换算;郭盛炽.中国古代的计时科学.

在现传最古老的历法《三统历》中,有一个“推诸加时”算法,所谓“加时”就

是将各种历法推算的时刻换算成十二时辰,这是关于十二时辰制度的最早纪

录:

以十二乘小余为实,各盈分母为法,数起于子,算外,则所加辰也。①

术文中的小余,是指所计算的时刻在夜半后不足一日的余分。假令1日之

分数为A,小余为R,则

(R/A)×12=n+r/A(r

当n=0,加时在子;n=1,加时在丑;余依此类推。由于《三统历》中没有

记录将一个时辰进一步细分的算法,我们尚无法确定夜半时刻(R=0)究竟对应的

是子初,还是子半。在《东汉四分历》中,可以看到与之明显不同的“推诸加

时”算法:

以十二乘小余,先减如法之半,得一时,其余乃以法除之,所得算之数从

夜半子起,算尽之外,则所加时也。②

根据上述文字,从12乘小余中减去半法(A/2),相当于从小余中减去半个

时辰。由此可见,《东汉四分历》加时是从夜半前半个时辰(23h)起算,与《三

统历》相差半个时辰(1小时)。

如果假定《东汉四分历》夜半起于子半,则《三统历》相应以夜半为子

初。东汉刘洪的《乾象历》之推加时算法与《三统历》相同。

2/5

①汉书律历志(卷21下).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5).

1428.

②续汉书律历志(志第3).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5).1520,152l

在《东汉四分历》中,亦无将一个时辰进一步细分的算法,直到三国杨伟

的《景初历》,加时算法的记载方始详尽:

推加时:

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数从子起,算外,则朔望加时所在辰

也。有余不尽者,四之,如日法而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

之,如日法而一为强,半法以上排成之,不满半法废弃之。以强并少为少强,

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得二强者为少弱,以之并少为半弱,以之并半为太

弱,以之并太为一辰弱。以所在辰命之,则各得其少、太、半及强、弱也。①

上述文字明确给出了将一个时辰等分为12等份的命名与算法。首先将一个

时辰等分为4段,得1/4为少,2/4为半,3/4为太。然后再将每一段等分

为3个小段,给大段加上1个小段(1/12),称为“强”,例如:

l/4+l/12=4/12

称为“少强”。给大段减去1个小段,称为“弱”,例如

2/4一l/12=5/12

称为“半弱”。并且规定,在小段加减的时候,以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

《景初历》的加时制度,为南北朝时期诸历所袭承,直到隋代张胄玄的《大业

历》。值得注意的是,《景初历》的这种计时制度的起点(子初)为夜半(0h),与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十二时辰制度相差1个小时。

这种状况在隋代刘焯的《皇极历》中首先得到改变,据其“推气术”称:

3/5

其余如半气辰„„以下者,为气加子半后也;过以上,先加此数,乃气辰而

一,命以辰算外,即气所在辰。十二辰外,为子初以后余也。又十二乘辰余,

四为小太,亦日少;五为半少;六为半;七为半太;八为大少,亦曰太;九为

太;十为大太;十一为穷辰少。②根据以上文字可知,《皇极历》夜半命起子

半,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十二时辰制。这项改革很快就在唐初傅仁均的《戊

寅元历》中获得施行。唐代以后,各历的加时法得到统一,皆以子半为夜半,

而将一个时辰细分为12等份的方法,在李淳风《麟德历》之后便不再见诸历

法,为“辰刻制”所取代。

①宋书律历志(卷12).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6).1699,1700

②隋书律历志(卷18).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6).1936,1937

把一个基本单位(度、辰)以少、半、太;强、弱化分为12小段的做法,最

早见于《东汉四分历》:

中星以日所在为正,日行四岁乃终。置所求年二十四气小余,四之,如法

为少、[半]、大;余不尽,三之,如法为强、弱。以减节气昏明中星,而各定

矣。强正、弱负也。其强弱相减,同名相去,异名从之。从强进少为弱,从弱

退少而强。①

这种12小分的做法首先用于天象纪录,其次才用于十二时辰的划分。根据

古代日月食观测纪录,东汉以前似乎尚未用到这种细分的方法。

根据笔者的验算可以证明,刘洪在其《乾象历》中已经采用了与《景初

历》加时算法完全相同的计时制度,即命以子初为夜半。②而这一算法或许可

以上溯到《三统历》,但是,在其后的《东汉四分历》中小有转折,采用夜半

前半个时辰命起子时。

①续汉书律历志(志第3).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5).1535,1536

4/5

②曲安京.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计时制度.

概而言之,东汉以前,历家对于计时的精度要求大约为半个时辰(1小时),

《三统历》的子时为0h~2h,《东汉四分历》的子时为23h~1h,每个时辰之

内没有进一步的划分,表示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从东汉《乾象历》开始,加时制度方始精细,精度可以达到1/24时辰,

约合5分钟。在魏晋南北朝及隋代颁行的历法中,采用以夜半(0h)为子初的计时

制度;唐初以后的历法,则统一遵循将子半(或子正)命起夜半的计时系统,并将

十二时辰制与百刻制结合起来。另外,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原各国还流行一种

以24方位来表示24个时间段的时制,它以十二时辰制为基础,间隔插入甲、

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八个天干与巽、坤、乾、艮等4维构成。虽不

见诸历法,但在此间众多天象纪录中时常出现,并且与强、弱之法亦有所结

合。①例如,魏晋时期的天文学家徐岳在比较《乾象历》与《黄初历》的时候

就用到了这种24小时制:

黄初二年六月二十九戊辰加时未日食,„„《黄初》以为加辛强。②

这种流行于南北朝时期的24小时制,与唐代以后的十二时辰制度也相差1

个小时,例如,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中曾经记述如下:

子初为壬时,丑初为癸时,寅初为艮时。③

表4—5给出了中国古代的两种十二时辰制与24小时制的对照,其中栏目4

表示常规的十二时辰制,这种制度从唐代开始正式使用,是我们今天所熟悉并

仍然使用的;栏目B表示唐代以前的十二时辰制,它与常规十二时辰制的主要

区别是,错后了一个小时;栏目C表示24方位计时制,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

式的24小时制。

hourABChourAB

C0子子

12午午91011巳半丙23亥半壬子半丑初丑半寅初寅半卯初卯半辰初辰半

巳初巳半午初子半丑癸13丑

5/5

14丑半寅艮15寅

16寅半卯甲17卯

18卯半辰乙19辰

20辰半巳巽

21巳22午半未初未半申初申半酉初酉半戌初戌半亥初亥半子初午半未

丁未未半申

坤申申半酉

庚酉酉半戌

辛戌戌半亥乾亥表4-5十二时辰制与24小时制

①王立兴.民间二十四时制与魏晋迄隋的天象记录.

②晋书律历志(卷17).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

(5).

1581.

③转引自:

王立兴.民问二十四时制与魏晋迄隋的天象记录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9: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平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