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板桥题画三则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
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
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
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
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
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
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
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
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
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
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
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
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
2/5
兰,非盆中之兰也。
【赏析】
这三则题画,旨归皆在于阐发事理,然了无说理之枯燥乏味,
此乃“理趣”之功。理趣何在?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一、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说理无形象则枯,形象无
寓意则穷,这三则题画既不枯也不穷,就因为它们首先都是借助生动的
形象描绘来寓理;二、将理融化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艺术的生命在
于情感,叙事、说理而不熔于情者,难以成为艺术珍品。表面上看来,
作者是在叙述他种竹、养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抒写他对竹、兰的酷
爱;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艺术的特性在于“以不尽尽之”,
在有限中见出无限。这三则说理的题画,之所以具有艺术品位,就在于
它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最明显的是第三则,即是用了托物言志的象
征手法
全文生动形象之事趣,心与物交感之情趣,托物言志、文外无穷的
意趣,这几个方面共同铸成了板桥题画的“理趣”。
祭妹文——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
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3/5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
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
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
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
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
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
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
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
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
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
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
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
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
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
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
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
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
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
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
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
4/5
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
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
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
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
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
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
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
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
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
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
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
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
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
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
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
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
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
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5/5
【赏析】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他是
“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
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
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
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
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
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袁枚不愧是写情的高手,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忆童年
与妹同度之琐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
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
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
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摧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祭妹文》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哀祭散文的珍品。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9:1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