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李凭箜篌引》的优
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李凭箜篌引》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
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
写声音至文。(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
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
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冤枉
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
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
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
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
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
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
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
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
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㈡鉴赏、背诵
Ⅰ、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⒈吴丝蜀桐张高秋
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
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
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
满,直上云天。
⒉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
(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
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
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
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
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
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
术力量。
Ⅱ、赏析第二节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
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
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
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
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
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
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
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
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
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
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
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
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
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
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坠
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
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
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Ⅲ、赏析第三节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⒈赏析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
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
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
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
感。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
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
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
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
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
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⒉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
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
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
瑰丽的境界。
⒊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
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
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
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
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⒋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
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
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
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
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
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
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
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
在读者的眼前了。)
Ⅳ、探究
问题思考一: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
果。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
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
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
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题思考二::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
表现音乐的世界。
㈢小结
此诗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把自己对箜篌
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外在的物象
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五.总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
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南朝有一则著
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
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
花乱坠之感。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
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
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
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
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
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
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⑴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
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
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
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⑵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
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
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
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七.作业
背诵全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7:5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