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孟子》来历《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
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
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
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
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
等人的说法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
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
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之照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
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
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
儒家著作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
说,即《诗经》、《尚书》、《礼记.礼运》、《周易》、《春秋》。汉后又
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
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
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
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
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
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
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
语》、《尔雅》、《孝经》、《孟子》。学说要点心性论性善与四端—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
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
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
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
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
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
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
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
准,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
一。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7:2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