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
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
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
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
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
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
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
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
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
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
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
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
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
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
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
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
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
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
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
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
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
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
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
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
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
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
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
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
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
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
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
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
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
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
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
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
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1.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2.飞鸽传书:用候鸟,特别是鸽子,大雁等作传输工具。
3.快马传书:由驿差乘马传递书信的通信方式。
4.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5.急脚递:跑步传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6.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7.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传递信息。
8.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漂流瓶等。
·现代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手机、对讲机、广播、电视等。
3.网络通讯传输:如email邮箱、视频、QQ聊天等。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书籍等。
·古人与现代人传递信息方法的不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有时还会误事。
现代人传递信息的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信息量多,来源很广。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
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
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
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
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
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
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
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
《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
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
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
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
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
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
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
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
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
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
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
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
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
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
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
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
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
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
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
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
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6:4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