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更新时间:2022-12-11 06:26:22 阅读: 评论:0

晋城瑞丰路睿博电话-写一篇周记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卡尔出装)

第1页共1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

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

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

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

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

“舵”。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

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

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

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

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

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

(所造成的)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遂以为

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页共1页

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

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

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

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

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

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

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

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

(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

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

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

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1)或谓之曰(2)

以子之长

第1页共1页

15、翻译划线句(2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

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

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

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

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

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注释:1浮梁:浮

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

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

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

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

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

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

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

裟,以示嘉奖。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一牛且数万斤。

第1页共1页

募能出之者。

徐去其土。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四、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

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

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

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翻译:由节俭进

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

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

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

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

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

(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

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

得上的呢!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

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可办粗饭几日

第1页共1页

何必图好吃好着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

要求?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

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

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

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

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

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翻译:景公在位当政

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

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

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

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

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

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

第1页共1页

“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

寒煎熬的人们。

[解题过程]上面提供了该文段的译文,请在这个基础上,自

己完成作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

霁。(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翻译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

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

者"?六、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

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

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

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

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A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B今以柴与汝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

不惠C不取直而归D我有死而已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第1页共1页

A、以刀劈狼首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译

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

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

顺受。六、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

“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

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

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

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

宦者。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

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

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

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

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

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

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

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

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第1页共1页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3)

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

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七)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

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

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

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

第1页共1页

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

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

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

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

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

己的毛病啊。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

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

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1)自古而然()

(2)而固小之()(3)鲜能备善()

(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

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

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

是什么意思?(3分)答案:

第1页共1页

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

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

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

也看得非常宝贵。八、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

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

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年之计,莫如树

木。”此之谓也。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

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

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

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

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1)向之笑者(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2分)

A、怅恨久之

第1页共1页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年之

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道理:

启示:

答案:

1、(1)从前(2)都、借(3)

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九、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

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

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

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

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

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翻译:齐国有

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

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

第1页共1页

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

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

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

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

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4分)(1)

入则羞对其家室()(2)

其所以不得之故()(3)

君宜致力于耕作()(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得无欲吾致力

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答案:

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

2、A

第1页共1页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

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

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

策略)、张良受书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

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

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年,兴,三年,孺子见

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

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翻

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

(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

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

点来相会。”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

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

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

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

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

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

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三年后你

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

第1页共1页

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

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遂去,无他言(2)与老

人期(3)喜曰:“当如是”(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2

分)

4、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的优秀品质。(2分)

1、(1)离开(2)约会(3)这样(4)对…感到奇怪

2、D

3、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

书。

4、恪守诺言,虚心求救。

一、(一五六)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

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

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

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

第1页共1页

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

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

为什么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

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

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

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

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

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

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

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1)吾之患在鼠()

(2)告其父曰:“盍去诸?”()(3)是非若所知也()(4)不病

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

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

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

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第1页共1页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

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答案:

1、(1)忧虑(2)赶走(3)这件事(4)担忧

2、(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C

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

谓可将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②州

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

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

洫,沟渠;甫,刚。翻译: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

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

便自称可以统率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

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

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

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

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

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

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第1页共1页

1、解释加点字:会:

几:

岂:

惟: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A、自练乡兵与之角

B、前人之述备矣。

C、益慕圣贤之道

D、祗辱于奴隶之手

3、翻译画线的句子:

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答案:

1、会:恰好,遇上(2)几:几乎(3)岂:难道(4)惟:只

2、A

3、A: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B:沟渠刚挖

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

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三、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

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

第1页共1页

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

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

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

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

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

答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

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

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适幸及齐不死(2)如子

之言(3)封人怨之(4)我且贤之用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2分)

()例句:自鲁之齐

A、乌封人跪而食之

B、如子之言

C、我且贤之用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2分)答案:

1、(1)到(2)你(3)恨(4)将

2、D

第1页共1页

3、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

我呢?

4、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四、芒山盗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盗对

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

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

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

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

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

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母亲让他吮乳,芒

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

“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

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

以怀恨把她杀了。”啊!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

从幼儿时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因告

刑者曰(3)以至不检(4)夫语“教子婴孩”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

第1页共1页

3、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一菜一薪(4)

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

1、(1)吮吸(2)于是(3)约束、检点(4)语气词

2、(1)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

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

场。(2)“教给孩子需要从幼儿开始”话不假啊!

3、B

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见对即可)一

五、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

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

待来年?(选自《孟子》)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1)是非君子之道(2)请损之(3)

以待来年然后已(4)或告之曰

第1页共1页

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欺速已矣

B、惧其不已

C、可以已大风

D、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3、翻译:(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

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

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

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

平淡乏味。既无哲理又无智能。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1、(1)远(2)减少(3)明年(4)有人

2、D

3、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

明年呢?

4、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

更不能明知故犯。一六、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

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

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

第1页共1页

“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注释:①咸:陈咸,陈

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译文: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

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

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

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

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

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4’)(1)欲杖之(2)具晓所言(3)

咸叩头谢曰(4)大要教咸谄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2分)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大要教咸谄也。(2分)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答案

1、(1)用杖打(2)完全,都(3)认错(4)大致

2、A

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第1页共1页

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

是不准确的。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

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

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

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

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

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

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

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辞以军中多务

第1页共1页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8/uQ“士别三

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译文:

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

么道理?答:

八、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

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

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

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

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

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

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第1页共1页

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

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

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

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

教,不求资也。译文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九)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

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

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

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

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第1页共1页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

之余也。”

【译文】

l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

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

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

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

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

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

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

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

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

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

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

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

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③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1页共1页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①苦渴无日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

读书百遍”。答:

二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

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

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

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

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

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

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

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

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

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

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

第1页共1页

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

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

“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

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

‘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

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

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②炼

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二一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

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

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第1页共1页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

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

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

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

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

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

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答: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6:2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4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体面的近义词
下一篇:宽阔的反义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