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更新时间:2022-12-11 05:12:31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政治角度大全-简单字大全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晚安短信)

孔⼦的传说故事与典故

孔⼦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去,看到有鲁国⼈在外国被卖为奴⾪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

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有⼀个学⽣,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被卖为奴⾪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

没到国库去报帐,别⼈都说这个⼈品格⾼尚。孔⼦知道后,⼤骂这个学⽣,说这个学⽣做错了。别⼈奇怪了,做好事嘛,⼜赎

了⼈,⼜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尚吗?孔⼦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被赎

出来。这个⼈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看见做奴⾪的鲁国⼈,本想赎他出来,⼜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就要

议论:以前某某⼈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

碍了更多的鲁国奴⾪被⼈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

孔⼦在学习⽅⾯是很虚⼼,尤为刻苦。有⼀次孔⼦随师襄⼦学⿎琴。曲名是《⽂王操》。孔⼦苦苦的练了很多⽇⼦,师襄

⼦说“可以了”,孔⼦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的弹法,但未得其数”。⼜练了很多⽇⼦,师襄⼦⼜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

是孔⼦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仍然认为⾃⼰没有弹好这⾸乐

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

⼦,直到现在,孔⼦的“学⽽不厌,诲⼈不倦”仍是我们的。

孔⼦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三

《·宥坐》记载“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

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顾弟⼦⽇:注⽔焉。弟⼦挹⽔⽽注之,果中⽽正,满⽽覆,虚⽽欹。孔⼦喟然

⽽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没有桌椅,只

能坐

地上,前⾯是案⼏。常⽤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

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半左右的⽔,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不可太满,⽔太多了,它⼜会⾃动侧翻

倒,把⽔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们利⽤它的特性赋予了⽂化内涵后,⼜送它⼀个雅号叫宥

坐。

孔⼦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即让学⽣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

仅反映出孔⼦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四

传说,孔⼦年少⽽好礼,有⼀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

聚精会神的在窗下,由于天⽓太冷,他⼜穿着单薄的⾐服,不时地搓着⼿。坐在⼀旁的母亲⼼痛地说:“孩⼦,歇⼀会⼉吧!”

“好啊!”孔⼦答应着站起⾝,拿起放在桌旁的俎⾖(当时⾏礼⽤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外⾯风⼤,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了,你不要到院⼦⾥去玩了吧。”

孔丘⼀脸正⾊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礼呢!”

“你⾏⼤礼⼲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5:1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荀攸传
下一篇:题目的作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