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第四册,第二单元“名人长廊”第5课《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陶渊明处所的时代背景,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初步的认识。
2.理解《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五柳先生传》的意思。
难点: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教学准备】
1.陶渊明的生平资料。
2.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准备环节:
课前游戏导入——击鼓传花
宝盒,里面藏着3个密函,就是关于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看看幸运花落谁家,能大家
提供重要线索。
绣球里的三个线索:
①东晋诗人
②开创“田园诗”被称“田园诗人”第一人,线索说完了?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谈话:通过这三个线索,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吗?
预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同学们学习过的古诗,所以能够判断出其作者为陶渊
明?
一、学习陶渊明生平、文学成就。
过渡谈话,揭示课题。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1.生平
教师谈话: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所以我们还可以怎样称呼他?
预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说出来又名“陶潜”,“陶元亮”教师拓展。
谈话:又名“潜”我们也可以叫他陶潜。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陶潜”
就是陶渊明。
充提补示:有个人叫诸葛亮,字孔明,所以许多人叫他诸葛孔明。
还可以怎样称呼陶渊明:陶元亮
教师奖励评价: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分享的资料,给你一个锦囊,先别打开,后面它可
要派上大用场。
2.文学成就
教师谈话: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
教师补充: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经历了369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涌现出了大量的文
学大家。曹氏三父子:曹操,曹植,曹丕;以孔融为首的“建安七子”,这么多的文学大家,
其中最杰出最杰出的还要数陶渊明。可见他的文学成就之高。
让我们欣赏一下的作品:(出示陶渊明的诗词名句)
谈话:说一说读了陶渊明的诗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补充材料:田园诗
(1).(课件展示)田园诗就是以田园的优美的自然风光,田间生活为题材来创作的,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列举诗作)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个新的诗派,并创作大量的诗作(课件
展示),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中的第一人。
(3).(提升)后世的许多文学名家,例如:孟浩然,王维,苏轼,白居易,范成大不
仅受其影响创作大量的田园诗。
谈话:可见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3.弃官归隐
过度谈话:品读了陶渊明的诗,同学们你来想象一下,你觉得陶渊明是什么样子的?
陶渊明的照片对比,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呢?
补充材料:(微视频)《不为五斗米折腰》
谈话:说一说陶渊明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教师补充:陶渊明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在他41岁时,因厌恶黑暗、污
浊的官场而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仕:为官)
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陶渊明曾经几次为官。在过去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考
取功名,这是文人墨客一直追求的,可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回家了呢?
补充:时期背景,儒家思想“官本位”。这黑暗腐败的官场,让陶渊明深恶痛绝,“学好
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学成归来也是为了服务皇帝,替朝廷卖命,思想和行为都是要受限制
的,根本不自由,陶渊明不能出卖自己,所以他抛弃功名利禄,回归田园,隐居不仕。{仕:
做官}从此他与官场彻底决裂,做一名隐士!
二、学习《五柳先生传》
过渡:我们认识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这是他最著
名的代表作之一。{传:传记,对生活的描写}
1.朗读课文
谈话:咱们的书中,就有其中节选,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翻到第38页。借助书上的
拼音和老师发给同学们文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文的韵
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提问:读完文章,你知道五柳先生是谁了吗?
小结:原来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是描写自己的自传啊!
3.追问为什么叫“五柳先生?”
小结:不仅如此,其实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谁,因为辞官回家需要隐姓埋名,成为一
名隐士!
(一)陶渊明的嗜好
小组活动:那归隐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平时有哪些嗜好呢?同学们先自己找一找,然后
小组内再交流一下。
1.好读书。
谈话:为什么不求甚解?
引导学生:不慕荣利。(不羡慕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
小结:他读书目的是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是精神的满足和需要,并非功名利禄的追求。
2.性嗜酒。
引导::陶渊明他确实很喜欢和酒,古代文人墨客大多都喜欢饮酒作诗,附庸风雅。(课
件展示)
补充:
李白被称为“酒中仙”即赋诗《将qiāng进酒》一首
白居易饮酒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
陶渊明醉酒,悠然见南山,写下无数名篇,其中,光以“饮酒”为题的诗作就有二十首。
过渡:陶渊明还有别的嗜好吗?
3.著文章。
4.陶渊明,就这样“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
追问:同学们这个“此”指的是什么?这样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过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受,那咱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二)了解陶渊明的生活。
1.展示图片,学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教师提问:这就是陶渊明住的房子,在文中是怎么样形容的?
2.陶渊明穿的更是不堪——短褐穿结。
补充:那时候衣服可是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着黄衣大袍,文人墨客则是身着大衣大褂,
飘飘然似神仙一般,而我们的陶大诗人,则是身着短衣短裤,这样的衣服只有穷苦的劳动人
民才穿呀,瞧,这衣服上还满是补丁!
3.盛饭的篮子和水瓢也是屡空。屡是什么意思?常常,多次是空的。追问:说明什么?
补充: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嘲讽自己,名为《乞食》。何为“乞食”?
小结:乞食就是要饭。诗的第一句“饥来驱我去”就告诉我们,陶渊明他太饿了,可即
便是这样,他宁愿要饭,也不愿回到那黑暗腐败的官场。
3.体会和学习“晏如也”。
过渡:同学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穿不暖,吃不饱,你们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但是
陶渊明在乎吗?
小结:是的,他不在乎,他反而觉得“晏如也”,晏如也是什么意思?
补充:瞧,晏这个字多么形象,上面一个“日”代表了日子,生活,下面的“安”安逸
自在。
追问:从这三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这说的不正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啊!
补充:陶渊明曾说:我岂能为五斗,折腰向乡里小儿。{五斗米:指的是他为官的俸禄}
与其为“五斗米”卑躬屈膝还不如像这样看似贫穷的生活更让他怡然自得。
这孤傲、高洁的品格影响后世大批文人
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对陶渊明这一思想最好的
诠释。
三、回顾课堂,总结提升
陶渊明弃官归隐后过着怡然自得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看完这段视频。通过前面的学习,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一个词、一句话)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陶渊明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评价很全面,你们与后世文人有异
曲同工之妙
谈话:他们是怎么说的呢?答案就在你们锦囊里。下面请这节课获得锦囊的同学大声的
与我们分享吧!(课件)
小结:听了他们的评论,相信我们对陶渊明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课堂总结: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有陶渊明《归来去西辞》。还记得我们上课前的宝盒里其中的一
个锦囊吗?也提到了它。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陶渊明,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这篇绝世
佳作《归来去西辞》。
《陶渊明》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
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前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我
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
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
厚的兴趣。
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并不陌生,在学习中接触背诵过许多陶渊明的诗作,如《归园田居》、
《饮酒》等。但是对陶渊明诗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知之
甚少。因此,教学的重点一是借助人物剪影中的《五柳先生传》(节选),通过小组合作,师
生交流,梳理陶渊明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陶渊明的作品,
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陶渊明》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简单了解陶渊明处所的时代背景,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
初步的认识;朗读《五柳先生传》,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
文的感受和见解。欣赏吟诵《归去来兮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师的指导帮
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诵读陶渊明相关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体会文人墨客桀骜不驯的高洁品格,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五柳先生传》的意思,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一、教的效果分析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之前读过陶渊明的小部分的诗作,对陶渊明这个历史人物并不了解,已有的知识
经验很少,所以以游戏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
正的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题,自主学习。
2.故事衬托,加深感知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共历经300多年,其当时“官本位”的思想黑暗腐败,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
课堂中,加入了生动的小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个个小故事,构建是当时时代背景,
生动、形象。
3.小组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
主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4.拓展品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诵读《饮酒》,欣赏吟诵《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其他代表作品,感受陶渊明的思
想,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领悟诗人的、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
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二、学的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展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小组
合作中,增加团队凝聚力。学习完本节课,学生都对陶渊明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通过欣陶
渊明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尝试诵读陶渊明相关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
文化学习的兴趣。体会文人墨客桀骜不驯的高洁品格。
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旨在让学生对陶渊明生平及其作品风格有比较全面的
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领悟诗人的、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
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陶渊明》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
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陶渊明》一课出自,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第四册,第二单元“名人长
廊”第5课。
陶渊明(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任地方
小吏,后辞官回家,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被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人物剪影”、“温馨点击”、“活动广角”和“成长阶梯”四部分组
成。
“人物剪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陶渊明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精炼朴实的语言
让学生了解他开创了田园诗,是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第二部分欣赏陶渊明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诗意盎然,富有哲理。
“温馨点击”是对人灵魂的深刻剖析,让学生深刻感知陶渊明艺术化的人生及其思想的
复杂性。
“活动广角”中补充了“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小故事,通过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再品读《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从文中揣摩,从文中感悟。
“成长阶梯”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旨在让学生对陶渊明生平及其作品风格有比较全面的
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领悟诗人的、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
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陶渊明》评课稿
听了姜老师的《陶渊明》一课,收获还是比较多的。整堂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巧妙的教材处理方式、活跃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
过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品读陶渊明的诗作感受传统文化的丰
富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逐步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洁的民族精神。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姜老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了解
陶渊明处所的时代背景,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初步的认识,理解《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
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重点突出,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姜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授课,而是整合教材,深入浅出,大胆打破教材框
架结构。让学生通过精炼朴实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他开创了田园诗,
教师能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微视频,陶渊明的其他的作品,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陶渊明,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教学过程中,姜老师运用游戏的导入方法新颖有趣。教授新课时思路清晰,只是表现清
楚。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了姜老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堂课姜老师主要采用了课堂探究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交叉使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姜老师
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探究;在学生回答时适时设疑,教会
学生深入问题,学会质疑。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但没有片面的沦为多媒体的简单说教者,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
板书相结合,达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姜老师上课时,教
态亲切自然,举止从容,语言清晰洪亮,并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时、正确的引导,指出学
生的错误,体现了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姜
老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层次性,所举例子也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和质疑的习惯。
姜老师指导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提前预习课本,并且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
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关系。姜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也尊重全体学生,基本上能
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姜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课,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陶渊明》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充分把握《陶渊明》一课的课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了解陶渊明处所的较为复杂时代背景,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初步的
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程学习的教学实效。
以往学习历史人物,一般是从人物生平入手,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段的经历,
一生的作为、成就了解后,再来赏析他(她)的作品。我在执教《陶渊明》一课时则是先用
游戏作为课的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赏析他所写的自传的《五柳先生传》,引发
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叫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
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
经典的感悟能力。接下来再探讨陶渊明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倒置”其实更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课前的大量铺垫,大量的“外围歼灭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由于课前补充了田
园诗词中常出现意象所承载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快速捕捉诗词所要表达情感的能力,所
以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水到渠成,可圈可点,正所谓“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陶渊明》课标分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
民族精神,更是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陶渊明》一课,紧紧抓住课程“典范性”“趣味性”“启蒙性”“开放性”的特点,品
读陶渊明的诗作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
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洁的民族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
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都能在诵读、感悟、
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
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朗读《五柳先生传》,初步理解其意思,体会陶
渊明高洁的情操,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
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欣赏吟诵《归去来兮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
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不仅如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组内
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参观、走访、查阅书籍、上网搜集整理等形式资料参与到
学习中来,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
只有正确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才能提高本课教学实效。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5:0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