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月如无恨月长圆

更新时间:2022-12-11 04:46:09 阅读: 评论:0

各地历史-火加羽加白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备课要求)

“以诗为词”“天地奇观”(一)——苏轼词创作摭谈

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在词中体现得更为

突出。

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题材、构思、手法、形式、语言、风格等

方面对旧的传统有所突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浪漫主义情调,则是指作品中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

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指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写的新颖可喜,使之

具有浓厚的趣味、美感,这样的创造能力。

前人说苏轼“以文为诗”,又“以诗为词”。苏轼正要打破词和

诗的界限。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

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来“侑

觞佐舞”,就是在喝酒、跳舞的时候唱的。又因为它的格调“香而

弱”,充满脂粉气,作风轻软柔媚,所以词又被视为“艳科”。从南

唐的冯延巳、李煜到北宋前期的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发个人感慨,

柳永在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会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

些悲凉慷慨之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

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

当多的人坚持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

观点,除了过分强调词的音乐性能之外,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

只供“娱宾遣兴”、“析醒解愠”。词在这样的限制下,自然不能像

诗那样讲求“风人之旨”,注重“讽谕”,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

大问题。这样的限制,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

说:“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柳七就是柳永。

苏轼要在柳永之外独树一帜。他不满意秦观词的“销魂,当此际,香

囊暗解,罗带轻分”,以为是“学柳七作词”,同时又称赞柳永词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不减唐人高处”,把

柳永《八声甘州》的这几句词与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等词相比。

可见他反对的是“闺门媒亵主语”和软媚的词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

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

豪放词派。南宋时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的词,“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

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来,而耆卿为舆台矣,”这

段话的大意是说苏轼的词洗掉了脂粉的气习,摆脱了柔媚的格调,读

后使人仿佛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胸襟博大,思想开阔。花间派的词

人和柳永之流就都成了屈从于苏轼的奴仆了。这段话对苏轼的特点及

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南宋末年的刘辰翁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确,凡诗文

所写的内容,苏轼也把它们写到词里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

歌词而存在的状态,使词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词在苏轼手里

用来抒情、写景,也用来叙事、说理。苏轼给词带来了“天地奇观”。

现在我们来看看苏轼词中有些什么样的不同以往的“天地奇观”。

在中国诗史上,从西晋潘岳以来,只有悼亡诗,苏轼破天荒写了

悼亡词。这种描写自己对妻子的感情的作品,自然要比那些以第三者

身分描写男女悲欢的作品更为真挚动人。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的《江城子》词,是苏轼知密州时在熙宁八年(1075)为悼念妻子

王弗而作。虽然“生死”已相别“十年”,“孤坟”又相隔“千里”,

但苏轼还是那样哀思深切,结想成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词的结尾设想亡妻在地下为怀念自己而不胜病苦,“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加强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显得更为意切情

深。

就在写这首悼亡词的同一年冬天,苏轼参加了一次打猎后,写下

另一首《江城子》词。跟在《癸常山回小猎》诗中表现“圣朝若用西

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的愿望一样,苏轼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慷

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老夫卿发少年

狂,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犬;苍,指苍鹰。鹰犬是打猎时必须

携带的。苏轼谈他四十岁了,算老了但也还有少年狂气,兴致勃勃地

牵着黄犬,举着苍鹰去打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戴着锦蒙

帽,穿着貂皮裘,率领着许多人马,在平缓的山冈上,奔驰前进。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这里指三国时的孙权、

他曾经骑马射虎。这几句是说传报全城都出动了,大家都来看密州知

州苏轼打猎。这上片实际是写出猎,出猎而具有这么豪迈的精神,那

么打猎的追奔驰逐的英勇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词人省去打猎不写,立

即转入抒情,在下片表现杀敌的理想。“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意思是上了点年纪,头发有些白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喝了酒后,豪情更足,胆气更状。“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

帝派遣冯唐去赦免了云中太守魏尚,苏轼借用这个故事,表示希望朝

廷重用自己,为国出守边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宿名,旧说以为它主侵略,这里借指外族敌人。苏轼说自己

将能够携武带器,到西北边疆去消灭入侵者。从词中,我们看到了词

人怀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和“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的自

我形象。这是苏轼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把传统的儿女情换作崭

新的英雄气,为以辛弃疾作代表的南宋爱国词开了先路。

当然,苏轼词的豪放,并不仅仅表现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义精

神这一方面。有时议论纵横,笔力矫健,也表现出豪放作风。苏轼赴

任密州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寄给他的弟弟苏辙。词的下片说: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

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是回

忆他们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概,

而回忆中又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相互倾吐满腹的块垒不平。

这样的词读来回肠荡气,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婉约格调。苏轼有不少抒

发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的词,大致都是这种作风。如寄孙巨源的《永遇

乐》词的“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寄朱寿昌的《满江

红》词的“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

春色”。寄参寥子的《八声甘州》词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

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等等。这类作品中最为著

名的,是苏轼在密州一次中秋之夜写的怀念苏辙的《水调歌头》词。

这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与苏辙分手,来到

“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亲人远别,使苏轼

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借问天、问月来排遣这苦闷。

词一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然发问,一下子就把

读者带入异常开阔的境界。“几时有”,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就有”,

不是“到什么时候才有”。历来浪漫主义诗人,想象十分丰富,往往

以探索的态度去向人生、自然、宇宙寻找疑问的答案,表现对于真理、

理想的追求。最早屈原在《天问》中就有“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

疑问,问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怎么样安排布置的。其后,李白在《把酒

问月》诗中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人生的苦

闷向宇宙去倾诉。苏轼这开头二句,就是直接由李白诗脱胎变化而来,

从月亮引出许多浪漫主义的遐想,由人间寻求到天上,由当前追溯到

以往又转向于未来。苏轼与李白有共通之处。唐人称李白是“谪仙”,

宋人称苏轼是“坡仙”。仙人是飘逸的,豪纵的,脱离了世俗的羁绊,

自由放任,无拘无束。这不主要表现在行为上,而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他们创作时,想象就很丰富、奇特,如天马行空,所以苏轼才有“明

月几时有”的发问。下面再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

两句紧接头两句,仍然是“把酒问青天”的“问”的内容。由于平仄

格律的关系,“把酒问青天”一句插在中间,而同时表现了欲罢不能,

寻根究底,一问再问的神态。“天上宫阙”,照应“明月”,因为看

到月亮,会想起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亮里面有广寒宫殿。唐·段成

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二记载,唐代的道教天师翟乾祐曾经带着弟子

数十人在江边欣赏月亮;有人问:月亮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翟天师

笑着说:可随着我指的方向看去。他的弟子中有两个人看见圆圆的月

亮大得遮了半个天空,里面尽是“琼楼金阙”,用玉石和金子做的宫

殿。—会儿,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琼楼金阙”,在引述同样故事的

《大业拾遗记》里作“琼楼玉宇”,意思差不多,苏轼在下文就用了

“琼楼玉宇”四字。还有《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游月宫,见匾额上

题名是“广寒四清虚之府”。这些都是说的天上月亮里有广寒宫,苏

轼词的“今夕是何年”一句,照应开头的“明月几时有”。这是从唐

传奇的描写变化来的。《周秦行纪》一篇传奇,托名牛僧孺所作,牛

僧孺自叙考试落第,回到洛阳附近,夜晚明月当空,他迷失道路,忽

然闻到香气,随着香气到了—所大院子,遇见了王昭君、杨贵妃等前

代妇女。她们请他参加宴会,大家非常高兴,每人赋词一首。牛僧孺

的诗是:“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

知今夕是何年?”这是从已经死去归天的前代妇女说到人间使人感伤的

事,不知现在是哪个朝代。苏轼反用其意,是自己在人间推想天上如

今不知是什么年月。“明月几时有”,明月何时存在、何时出现的,

这是就空间发问,“今夕是何年”,现在到了什么年月,这是就时间

发问。这些发问,都表现了词人豪放的感情,自由的想象,开阔的胸

襟,可以见出词人的浪漫气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月亮就表现

厚重的感情,沉郁的风格。他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

时倚虚恍,双照泪痕干。”又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

白和苏轼不是这样,他们善于驰骋想象。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又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苏轼说:“暮云收尽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确乎豪放

开阔。所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想回去看看,把自己

当作从天上来到人间的仙人。仙人可以腾云驾雾,所谓“御风”,因

而下面说:“我欲乘风归去”,想回到天上去看看,去了没有呢?没

有。因为不可能去。这就产生了犹豫,不想去了。为什么呢?是嫌天

上太冷清、太寂寞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琼、玉形

容宫阙,见出月光的明洁、清澈。冰清玉洁,本来就给人以凉意,使

人觉得冷清。因为越高,越靠近月亮,就越能看到月光皎洁,同时越

高,越空旷,就越显得幽静、清冷。这就叫人受不了,“高处不胜

寒。”李白在那首《把酒问月》诗中就说:“白兔捧药秋复春,嫦娥

孤栖与谁邻?”传说月宫中有玉兔,拿着木杵捣药,一年四季就这么捣

着,嫦娥除了玉兔以外,就没有人与她做伴了,她很孤独。后来李商

隐在他的《嫦娥》诗中也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

吃了这不死之药,就不由自主地飞上了月宫,从此永远在空荡荡的天

上过着冷清清的生活。所以李商隐说嫦娥对偷吃“灵药”应该感到后

悔。嫦娥尚且如此,那么,从花花世界里上天的人,岂不更要感到冷

清、寂寞吗?词人以为不必看那嫦娥仙女于万里长空舒袖起舞,自己

现在就可以对着月光,对着自己的影子跳起舞来:“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这也是从李白《月下独酌》诗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

零乱”脱胎变化而来。“对影成三人”,也就不孤独了。这里,苏轼

的“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更能写出戏乐的情态。这地上的戏乐,

岂不胜过了天上的凄凉?“何似在人间”的“何似”,如果解释为

“哪里像”:这句的意思就成为哪里像在人间呢,与天上没有区别了。

这种解释不一定对。词人并不是向往那天上,但去不了,只好自我安

慰,以为在人间这么“起舞弄清影”,就如同在天上一样了。前面既

然说“高处不胜寒”,那就表明词人不愿意去天上而要留在人间,所

以这里的“何似”就是“何如”,“何如”就是“不如”。文言文有

这样的句式:“与其……,何如……”。这“何如”就是“不如”的意

思。“何似在人间”,应该解释为“不如在人间”。

词的下片,就转入写人间,但仍然扣着月亮来写。“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月亮转过朱红楼阁,向西坠落,低下去与楼阁的雕

花窗户相平,月光就由窗户射入楼阁之中,照着满怀心事,彻夜不眠

的孤独的人,一个“转”字,一个“低”字,写出了夜逐渐深了,月

亮逐渐西沉了的情境。这时,月光照着楼阁里“无眠”的人,夜已深

了,这人还没有入睡,为什么呢?原来这人满怀心事——伤离惜别。

看见了月亮,更加触动离情别绪,于是长时间地目不交睫,辗转反侧。

这“无眠”的人不是词人自己,也不只是朱红楼阁里的妇女,是泛指

那些与亲人离别而见月哀愁的人。这里,妙在词人用虚写的方式,而

包罗得更深、更广。同是见月,可以有“起舞弄清影”的戏乐,也可

以有“无眠”的哀愁。前者就是词的小序说的“欢饮达旦”,后者就

是词的小序说的“兼怀子由”。月亮照着“无眠”的人,月圆而人不

圆,于是词人继续对月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

变化运用了石曼卿的诗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后来辛弃疾也说: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不应有恨”这两句是词人推究物理、人

情,寻求解答。下面,词人自作解答,包含着自我安慰,但符合一定

的客观实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物

总没有十全十美的,忧患与生俱来。这种解答,等于是感叹,从来就

是如此的,难以解决的,总有缺陷和遗憾的,好像无可奈何。声调显

得低沉,笔势显得压抑。然而词的最后两句却陡然提起:“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人长久,是康健、幸福的意思。婵娟,指姣媚的

月亮。这两句是说各自争取美好的生活,虽分处两地,仍可以共享这

圆满明亮的月光。全词以月起头,以月收结。谢庄《月赋》说:“美

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有诗说:“别后唯所思,天

涯共明月。”(《古怨别》)许浑有诗说:“唯应洞庭月,万里社婵娟。”

(《怀江南》)“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秋霁寄远》)李白

《把酒问月》诗的结句也说:“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狭小,

不如苏轼这两句词那么宏大。其中,对“人间”的留恋、热爱,对生

活的失意与苦闷的自我排解,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良好祝愿,矛盾地

统一在一起。所以词中透露出凄凉的况味,而其调则如月的像所显示

的那么光色皎洁、形态姣媚,总的仍然是乐观、开朗的。通观整首

《水调歌头》词,上片由“把酒问青天”开始,幻想“乘风归去”,

但又感到天上清冷,不如在“人间”,反映词人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

舍不得他所热爱的社会人生,下片从“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联

系“人有悲欢离合”的世事迁移,抒发对苏辙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但又以乐观通达的态度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苏

辙的祝愿,也是对自己的慰勉。全词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示月夜的幽

景奇情,人间天上,虚实并写,以自然境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词人胸次

的疏旷开朗。它洗尽铅华,脱去柔靡,飘逸空灵,独标一格。所以南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

出,馀词尽废。”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4:4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愁因薄暮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