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
院》(2)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
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
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
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诗
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
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
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
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
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
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
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
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
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
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
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
2
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
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鉴赏
作者:佚名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
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
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
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
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
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
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
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
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
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
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
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3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
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
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
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
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
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
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
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
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
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
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
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
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
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
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
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
4
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
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
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
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4:4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