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
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
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
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
“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
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
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
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
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
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
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
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
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
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
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
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
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
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
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
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
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
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
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
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
言》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
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来源于拉
丁文sivis(市民)或civilitas(都市),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是相对未开
化、野蛮而言,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
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虽未出现
“文明”等译词,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
末,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频繁使用与“野
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
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
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
2.分别论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与传统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自西周确立宗法制度而进入封建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社会等级
秩序。秦设郡县废井田,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相应代之的是族、家组织形式及其
派生的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总体而言,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以宗法为中心,整合
于群臣与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宗家合一”、“亲贵合一”,“一体化”观念贯穿
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一、高度发展的宗法制度。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
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
制和宗庙祭祀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
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
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二、严格的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整个封建制下的社会分工,最初是在一宗
一族内完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之于宗族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以社
会管理之需要,提出“四民定业”,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按业定居,试
图建立有形的职业社区和有序的社会结构。孟子以劳心、劳力来构建社会总体结
构,将社会贫富基于其上。韩愈按社会分工将社会分为君、臣、民基本结构,而
将民细分为士、农、工、商,相应规定一定等级。在另一方面,孔子提出仁义礼
智信及忠恕孝悌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制“三纲五常”,使儒家伦理
居于统治地位。这也从道德伦理方面加深了中国等级制度的烙印。
三、政治权力决定一切,经济依附于政治。在封建社会中,国与家合一的政
治结构制约着等级秩序而影响社会结构。如《唐律》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僚、良人
(平民地主和自耕农)、部曲诸等级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政治制度保证了社
会等级的不平等。“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说明对财富的占有是政治的从属物,
每一层次对财富支配权的大小取决于全权力和实力的大小。
西欧社会的教会制、封建制及城市自治制的多种社会结构并存。由于教权
集中早于并快于世俗王权集中,教权还为国王们的法制建设、国家政治制度的发
展显示了典范作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教权和王权形成二元对立结构,互为消长“,
二权分立”构成了近世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封建制度“存在严格划分的
权力与职责,因而它不仅对经济整体具有稳定效果,对个人财富的分配亦有稳定效
果”。在封建制度下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由契约化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
法制化的系统性分权制度。“多元化”观念贯穿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
一、政教分离的结构。在中世纪,欧洲存在着国家—教会的二元社会结构,王
权与教权共享政治权力。其主要特征是,王权执掌国家世俗权力,教会控制人的精
神世界。教会势力不仅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的支配权,而且主宰着人的
灵魂。既然如此,人们在心理上必然会更加敬畏教会势力,王权的尊严就会大打折
扣。这种心理自然会孕育出自由的信念。
二、多元政治结构。封建制下的权力是建立在某种契约基础之上的,而不完
全是专断的。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在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
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产邑,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故而领主不能专断地强加
于封臣某种义务。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关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义务,
这种义务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荣誉法典所规定的。因此,封臣的典型义
务以及封臣利益的实质保障均与其对某一特定统治者的高度个人化关系相联系。
西欧封建制所包含的契约性因素,一方面它带有传统型的特征,即其权力个人化的,
封臣对领主的服从和效忠;另一方面,它带有某种理性化权威的特征,即权力受契
约的约束。
三、多元经济结构。在土地国家所有制方面,欧洲中世纪实行的是等级所有制。
各国君主通过土地的分封,不仅转让了经济支配权,同时也把行政、司法、军事等
各种权力转让给了土地所有者。王权统治的政治基础受到了极大影响。同时,这
种社会组织形式也给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融会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因为土地的
分封是带有契约性质的,这种组织形式很容易促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以及社
会角色的转化。在这种情形下,也促使了独立或自治的城市的出现,进一步推动
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3.从科学与自然、人与社会、史学三个方面叙述、分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理性特
征。
答:菲利普·李·拉尔夫说:“希腊人的文化是第一个以知识第一、自由探
究精神至上为基础的文化。没有任何主题,他们不敢去研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认
为超出理性范围。对一个以前从未认识到的范围,理智高于信仰,逻辑和科学高于
迷信。”希腊人总是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和社会,因而使得理性精神成为希腊
文明的主体理念,追求真实和知识则成为希腊文明活动的终极目的。希腊史学是
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腊史学中同样渗透了理性精神。这里,就从科学
与自然、人与社会、史学三个方面叙述、分析古代希腊文明的理性特征。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希腊被成为“智者”的人,摆脱古代创世神话和神谱
的传统,打破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模式,把自己当作客体,从主客二分的思维角
度对自然界进行了非功利性的系统考察和合乎逻辑的描述,对诸如世界的起源、
构造、组织、运行等作出新的解释。泰勒斯曾推算出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
他还发现了“小熊星座”。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著的《几何原理》,总结了前人在
实践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建立了平面几何学体系。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比重定
理,论证发展了杠杆定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最早通过解剖研究人
体的人,把医学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这些都表明,希腊文明的理性特征是求
真求实,不再以神为中心,以一种未知的力量解释另一种未知的力量,而是用所
掌握的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解释。
在人与社会方面,智者们从个人主义出发,要求摆脱原有制度和体制对人的
束缚。其中,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代表性,体现了“主体
是能动的,是个体理性精神的规定者”。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国家看作普遍精
神的化身。他在记述“公正”问题时指出,公正就是国家中每个人各做自己份内
的事,而不必干涉别人的事,体现了他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研
究人的发展时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他在《政治学》中指出,城邦的发展取
决于城邦每个人的发展,城邦的善取决于组成城邦的每个人的善。希腊人认为,
自由思考是每个人理性本身所固有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并有义务将自己理性
的运动和结果公之于世,任何人只能凭借理性去辩论和说服,不能以行政或其它
威权使其屈服。
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的源头和开端,它的产生,其源头应该溯及到神话和史
诗。古希腊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它间接地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但夸张与神
化成份太多,离真实相去甚远。史学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它来不
得任何的夸张与渲染,因此恢复历史真相才是判断史学与非史学的唯一标准。希
腊学者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史学的这一本质,他们有意识地借助哲学家们的
研究方法和认知理念,努力地求真求实,力图真实地记载历史和社会人生。他们正
是以哲学的理性批判精神完成了由自发的历史意识向自觉的历史意识的过渡,最
终使历史与神话分离开来,使史学成为希腊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修昔
底德的名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将历史的真实放在第一位,努力贯彻求真求实
的精神,因此他本人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
的历史学家”。希腊人以批判和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为思考的基础,他们在史学领
域中创造性地驰骋,最终完成了由自发的历史意识向自觉的历史意识过渡,并且确
立了以求真求实为史学宗旨的正统地位。他们在本体论方面形成了人是历史活动
的主体和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则的思想,在方法论方面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怀疑和
批判原则,并且创立了能客观反映历史实际的叙述体。
“需要指出的是,希腊理性不仅仅是希腊文明的一大重要特征,更应被看成是
希腊文明的一项最重要的成就,是希腊人对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进程的一个极其
重要的贡献。”
4.如何理解“文化中国”、“地理中国”、“政治中国”的含义?
1.[capital]: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或直接指京师(首都)。
例a.《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例b.《大雅·民劳》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第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
国”对文。
2.[centralplain]:指中原地区.
例a.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例b.《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3.[Hans'territory]:指华夏族居住的地区.
例a.《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例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4.[centralstate]:中央之国,含有正统、正宗一类的褒义。
例a.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
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例b.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5.[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
6.[centralChine]:指中原人。
例a.《三国志》:驱中国士众。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
明古国之一。
地理之最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
朝西的金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
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海陆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
公里。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
风和停靠。中国的大陆边境线长20000多公里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东海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
海、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第三大岛是崇明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
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最近一
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汶川大地震。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国。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
县(旗、区、市)、乡(镇)、村(居)五级。
31、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
个特别行政区。
63、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地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
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线以东以南的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称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的序言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这个名词。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
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年以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
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
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过渡。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
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
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
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
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
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
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
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
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
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
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
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
子,必须进行斗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
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
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
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
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
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
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
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
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
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
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
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
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
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
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
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5.以西方近代民主内涵为依据,论述古希腊城邦制民主和罗马政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
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
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
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
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
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概而言之,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
性的宪制安排。它有两个基本的建构原则,第一,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
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全国政府管理
国防、外交、统一大市场等与全国人民密切相关、需要集中管理的特殊事项,其
他与各构成单位人民密切相关、能够分别管理的一般性事项,都由各构成单位政
府管理。第二,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2)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
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并且有自己
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4)此外,联邦制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原
则: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
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5)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
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它们在国家中具有
很高的、独立的地位。国内许多研究外国政府制度的学者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
这实在是出于本土成见的一种严重误解。从性质和功能上说,单一制国家的地方
政府是实现全国政府目标的手臂,(6)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却并非如此。
根据联邦制原则,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
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
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
行使统治权。当然,它们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联邦是
全体人民建构的永久性共同体,是任何构成单位或群体无权随意取消的主权国
家。(7)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
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
而联邦制就起源于过去的小共和国为增强军事力量和谋求共同发展的深切需要,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同盟,甚至遥远的《圣经》时代。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结成过著名的安菲替温尼同盟,进行了与波斯的战争,在希腊
晚期,又出现了名垂青史的亚该亚同盟、埃托利亚同盟。同盟的名称叫
sympoliteia,意思是“共同的公民生活与政治生活”。(9)这种结盟传统,在中世纪
和近代的欧洲,仍绵延不绝。始于9世纪的德意志邦联,是当时存在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的同盟。1291年,为了抵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进犯,中欧的三个自治市
签署永久联盟条约,结成了后来发展到有13个成员的瑞士同盟。16世纪宗教改
革时代,面对天主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双重迫害,新教徒在荷兰境内组成了尼德兰
联省,它迅速强盛起来。但这些同盟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联邦国家(federation),
与后者相比,是松散、脆弱的,学者们称之为“邦联”(confederacy)以示区别。
这一点非常重要,下面将进一步说明。
西方联邦制的产生与一种特殊的政治学说密切相关——著名的契约论。英语
federal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oedus,意思是“契约”、“协议”。但英语中牵涉“契约”
的词不止一个,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它来描述一种复杂的政制呢?
联邦制作为多中心、自治、非集权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着巨大包容性的政治体。
自其诞生以后,人们不仅用它来将分散的政治体结合成统一的国家,还用它来在
统一的国家中实现不同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的人民和平相处。
虽然人们的联邦制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行联邦制或引进其某些制度安排,
是迄今在统一的国家中处理高度差异性问题的最佳选择。最早的现代联邦国家之
一瑞士,就是这方面的著名典范,在她的境内,生活着具有不同民族身份、宗教
信仰,分别讲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的人,但他们却结成了一个和谐
的统一国族。在联邦制下,分权、自治、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为不同种族、民族、
宗教、文化、社会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政治愿望的最充分渠道。在这种情境下,
人们常说的“统一性”(unity)与“多样性”(diversity),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
而是分别与“解体”(disunity)、“同质性”(homogeneity)相对。(15)由于存在多个
政治中心,政治生活不像单一制共和政体那样由一个全国性的单一多数(single
majoritarian)所决定,而是由许多个多数或者说“复合多数”(compound
majoritarian)所决定。(16)这种制度可以为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保护少数人的
权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联邦主义也为人类自由所不可缺少的共和政体,开辟了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大
家知道,古希腊的城邦共和国,以直接民主为其特征之一,无不是蕞尔小国,人
口、土地甚至还不及当今中国一个普通的县。所以,人类长期以来一直为这样一
个问题所苦恼:共和政体似乎只能适用于小国,较大的国家则需要君主或君主专
制统治。代议制为人们解除这一烦恼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联邦制也功不可没。虽
然迄今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代议制在较大的国家成功地运用共和政
体,但并没有证明一个巨型国家如果不借助于联邦制是否能建立稳固的共和政
体,从而成为持久的自由国家。还是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声音——早在1748年以
前,现代共和主义的卓越奠基人之一孟德斯鸠,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联邦制对于小
国获得安全、大国实现自由的价值,他的话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一
个共和国,如果小的话,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则亡于内部的邪恶……这种
弊害出自事物的本性,不是任何法制的形式能够医治的。要是人类没有创造出一
种政制,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外在力量的话,则很可
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单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我说的这种政制,就是联
邦共和国。”(16)
1贵族共和制2帝国君主专制
(演示)罗马元老院图片、前186年罗马元老院决议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废
墟图片
(设计意图与归纳)为了揭示贵族专政共和国的本质,对元老院赋予的最高权
力的介绍尤有必要。有权势的贵族集体垄断了元老院的官职,它在行使外交、
司法、财经预算、立法等内政外交上拥有最高权力,是共和国的真正灵魂与权
威。而公民大会并无最终裁决权,这是罗马与雅典明显不同之处。
(引出设问)但罗马共和国政治上采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
法治民主管理模式。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并演示)思考1:罗马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
与平民的利益?
(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
阅读P41-P42内容,然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老师的上述提问。
(归纳展示答案)执政官:最高行政官职两名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由全体贵族共商政事,少数服从多数。
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并通过元老院提案。
保民官:平民争夺民主权利而设官职6至10名,有权否决元老院决议。
(点拨结论)结论:古罗马共和国具备民主建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
(提问)思考2:罗马共和制是如何转变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么特点?
(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42内容,并回答老师设问。四个人一组
派代表回答,有老师讲评归纳。(演示)苏拉、恺撒、屋大维画像。
(归纳展示答案)苏拉的个人独裁→恺撒的个人独裁→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
首政治的建立。
元首制是从共和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实质在于共和政体形式
下的君主专制。元首政治时期,元老院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实际
权力由元首操纵。大约从公元3世纪后期开始,元老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元首政治随之过渡为君主政治。
6.论述中国传统礼的内容,并从礼的角度谈谈你对于中国宗法制度的认识。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4:1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