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
在《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中,讲到了丞相王导刚到江南想结交攀附吴地
人士,就向太尉陆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复说“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
器。”我们先从它的释义入手:培塿是土丘;薰为香草;莸为臭草。小土丘是
长不了大树的,香草和臭草是不可能装在同一个器皿中的。这句话也就是告诉
我们正决不与邪同流合污,前句意味着环境与事物成长的关系,后句则言“物
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在生活中也运用这种思考?
设想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一个乌烟瘴气、嘈杂、每个人自私相处,另一
个则是书声朗朗,遵守纪律,每个人之间充满了友爱,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帮
助。那么哪一个更适合学习呢?我想应该是后者。环境对一个人很重要,特别
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我们如果还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学习,不但不
可能进步,反而很可能会断送自己的前途。我们应寻找适合学习又适合自己的
学习环境去学习。想想“孟母三迁”,为什么孟子的母亲要一次又一次的搬
家,不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吗?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
同类的物品常常聚放在一起,只有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常在一起,
我认为后句更深的意思应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交
友时择友的重要性。吕德胜说“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如果你有一位品性不
怎么样的朋友,那么你应该远离他,因为你们朝夕相处,他的恶习很容易就会
“传染”给你,但如果你有一位善良且品德良好的同学、朋友,你会被他优良
的作为所影响,久而久之你也会踏上一条通往优秀的路。我们交朋友时要有自
主的判断力,不能因为两人爱好相同就不看别的方面,这是“管中窥豹”。
瞧啊,《世说新语》的句子,短短十几个字却耐人寻味,还可以从不同的方
面去解读。《世说新语》告诉我:环境造就人才,交友须择友。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2
近日,教学之余,在翻阅《世说新语》时,读得其中一个故事,觉得挺有
味道,但细细品位之余,对其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郭洗马入洛,听伎人歌,言佳。石季伦问其曲,郭曰:“不知。”季伦笑
第2页共15页
曰:“卿不识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见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
美?”
在郭洗马看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凭感觉去认识美,“不识曲”照样能言其
“佳”,--就像见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样可以“知美”一
样。
我感觉这是浅尝辄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体可感性,或赏心悦
目,或动听悦耳。审美欣赏活动首先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把握事物,或者说,感
觉和直觉是审美欣赏活动的起点。因而,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
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艺术化的程度。但是,审美欣赏活动仅有这个起点是
远远不够的,它起码还需要知识、趣味、心境三个条件。
知识条件指的是丰富的知识修养。郭洗马“不识曲”也能“言佳”,这里
的“佳”,只是一般人说的“好听”的意思。若进一步问“佳在哪里?”“为
什么佳?”他是断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国有句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
会看的看门道。”郭洗马所说的“佳”,充其量不过是听着热闹而已。若是要
听出门道,即能讲出“佳在哪里”“为什么佳”,则不仅需要“知其曲”,而
且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有人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知觉的欣
赏”,指听音乐而产生悦耳的感觉;二是“情感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喜
怒哀乐的情感;三为“理智的欣赏”,指听音乐而能对其结构、主题、技巧加
以剖析。一个人要真正领略音乐之美,就应该努力达到“理智的欣赏”的层
次。因此,感觉到东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
感觉它。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田园交响曲》,一个音乐修养高的人会听得如痴如
醉,赞叹不已;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却会听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
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经过
一段时间学习,你已经懂得了乐理常识,又对贝多芬的时代和生平有所了解,
再听《田园交响曲》,那时的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3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
第3页共15页
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
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
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
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
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
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
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
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
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
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
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
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
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
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
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
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
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4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
第4页共15页
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
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
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
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
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
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
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
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
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
想!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
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
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
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
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
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
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
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
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5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
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
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
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第5页共15页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
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
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
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
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
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
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
平不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
还依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
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
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
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
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
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
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
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
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6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
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
第6页共15页
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
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
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
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
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
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
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不使学。”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
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
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
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
来愈远。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
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
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
能,也没有天才。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话:天才来自
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7
《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名人
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反映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丰厚内涵与文化的中华经典著
作。语文教科书中也编入了多篇该书中的片段,我却总没有时间阅读原书,而
在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捧起它一览为快。
《世说新语》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使我印象最深的则为
文学篇的“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
第7页共15页
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
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讲的是一次郑玄对他的仆人做的事不称心,想要打
她,此时恰有另一位仆人经过,引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
中”问她为何站在泥中,而这位仆人也用《诗经》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
怒”来解释她被拖拽于泥中的原因。且不说郑玄为何要大发雷霆,仆人在当时
社会的地位属于下层,而郑玄家的婢女却能引经据典,娴熟地用于日常问答,
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样反映出魏晋人士机智聪颖的,还有言语篇中的“钟毓钟会少有令
誉”。这篇短文描写了十二三岁的兄弟钟毓和钟会共同面见魏文帝的事。钟毓
脸上流下汗珠,魏文帝问其为何有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
浆。”魏文帝又问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兄弟俩随口应
对,巧妙运用同义、同韵的言语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们广博的学识,而钟毓
后来担任武将,更可见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社会
中的我们,不也该传承先人的良好风气,多多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吗?
“木犹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指间在书上一页
页划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幕幕充满智慧与风度的先哲对话,我一读再读,体
会着份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8
本想以一句“无甚意思,不读也罢”作为对这部书的评价,但细想之既然
费了些气力去读,不妨多花点笔墨来谈一谈这部名气不小的《世说新语》到底
讲了什么。
《世说新语》为南朝人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按内容分类分为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主要
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内容
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简言之,这是一部记
录魏晋清流名士的小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我们要么在中小学学过,如“小时了
了大未必佳”,要么早有耳闻,如“阿堵物”等。
那么,读此书的意义何在?私以为更倾向于研究魏晋历史文化的学术资
第8页共15页
料,或作为了解该时期文人精神的佐据,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后人学习的榜样,
至少大部分不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
思想和行为为避世之举,如过度饮酒、纵欲享乐、清谈、服药、隐逸等,看起
来接近于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实与道家之内核远矣。名之为名士风度,实则是
消极人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又其中人物太过繁琐,关系复
杂,很多篇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所云。
以下择些篇目列之并简论之:
德行第一、规箴第十、贤媛第十九:可读,包含慈、俭、谦、孝、义、
礼,直接读译文即可。
雅量第六、识鉴第七:可读译文概览。
言语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除却抖机灵之语,便是拍马屁之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诸君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此中名士修为
已差矣,草览即可。
政事第三、赏誉第八:机巧偏多,实义偏少,况且过时,实无趣味,不读
也罢。
文学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无甚意思,不读也罢。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这样评价魏晋名士:“他们的人生陷入虚幻
玄想,最多是一种“艺术人生”,没有“道德人生”积极向前奋斗努力的一种
坚强精神”,余深以为然。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9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
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
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
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
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
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
“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我
第9页共15页
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
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
“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
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
多不一样。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
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
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我热切的言辞和神态,
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
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
就应好好的发挥属于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
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一样应活
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我,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
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
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搞笑。这种语言技巧很值
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
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
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0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36篇
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人物逸事。
“管宁割席断交”和“韩康伯复裨”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获
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记载在《德行》篇中。他们两人曾坐在一
第10页共15页
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观
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于这则故事,作者虽未加一词评
判,但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则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大寒时节,年少的韩康伯运用
类比的方法解释火在熨斗中熨柄是会热的,那么穿上了短袄下身就自然会热起
来,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韩康伯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艰辛,通过自己
的智慧说服母亲不要为自己做夹裤,表现他的聪明和孝顺。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时要做到心外无物。华就读书时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以至于管宁认为与他
相交为耻,最后割席而坐。管宁读书时却能做到专心致志,是我们学习的榜
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习专注,才能成才。
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
福”,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母亲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
了。穿了短袄就真的不冷了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慧的,因
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困
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
冷。韩康伯心智成熟和对生活艰辛的理解,着实令人感动。就连他的母亲都夸
赞他长大后必成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极高,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
世,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这部笔记小说集以独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
的强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古今天地之间。它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智慧典籍,
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些独特的启示。相信一定也会让你获益
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1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
许。文王亦寻悔焉。
这则选自《雅量》篇,而雅量,意谓胸怀宽阔,气度宏大。魏晋士人崇尚
第11页共15页
玄远高迈,因此更加看重雅量。雅量者其志高远,处世淡泊宁静,蒙辱不愠,
临危不惧,视财如土,为政宽仁。其最高境界是视死如归。
从这一则可以体现出嵇康是十分重承诺的。嵇康学习《广陵散》的弹奏时
曾答应过那一位高人,不会传艺于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极度渴望学习的徒弟还
是知音朋友,他也一直牢记着承诺。守承诺的过程可能要忍受朋友的不理解或
是金钱等的诱惑,这无疑是不好受的。试想想,对于哪些发誓就当做游戏的
人,重承诺是他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嵇康的重承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嵇康能成为“竹林七贤”之核心人物是必然事件。被判死刑,临刑时,他
不仅毫无惧色,反而索琴弹奏,他所担心的不是自身将王,而是《广陵散》于
今绝矣!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需要的是多大的气度与胸怀啊!而三千学生为他
请命,更烘托了嵇康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人格魅力。这些都是成为“竹林七
贤”之核心人物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了帮朋友吕安作证,守牵连入狱,又遭钟会陷害,被判死刑,嵇康却从
不后悔自己的做法,这时的嵇康是看重情义,不畏权威,正谓之雅量者。面对
权威,能勇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同时也体现嵇康的心中依然相信在那个年代是存
在正义的,但结局却令我们不禁神伤,但他的那股正气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
要的。如今,社会正大力打击腐败,作为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起
来,一起面对那虚伪的面孔,揭示他们的真面目。
这则充分体现了《世说新语》的特点——短小精悍。《世说新语》中所记虽
多属简短的片段,但却极为生动、传神,善于通过一言一语刻画人物肖像,性
格和精神面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评之曰:“记言则玄远冷峻,记
行则高简魄奇。”有些故事颇有哲理性,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意味隽永的文学
作品。能阅读它且去领悟它其中的故事,无疑我们是幸运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2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
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
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
第12页共15页
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
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
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
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
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
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
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
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
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
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
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
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
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
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
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
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
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
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
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
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
第13页共15页
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
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
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还有一个小故事
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
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
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
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
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
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
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
中。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
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
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
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
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
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
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
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
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4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
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
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
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
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
第14页共15页
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
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
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
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
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
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
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
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
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
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
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
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
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
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
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5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
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
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
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
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
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
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
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
第15页共15页
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
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
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
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
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
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
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
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
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
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
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
方。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3:0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3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