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影响经济和...
我们在研究金融市场时,常常提到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它们是什么意思?
首先谈谈什么是货币供应量(英文MonetaryAggregates):它是计算具有不同变现能力
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总体结构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
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
L----M3+各种有价证券
在这三个层次中?
M。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
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
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欧洲央行用货币供
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
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
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
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
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
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
债来冲销的。
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
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
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与M2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
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
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
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
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
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
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
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
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
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
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
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
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
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
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
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
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
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
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
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M0,M1,M2及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影响经济和股市的
走势
风险收益预期改变的触发标志:M1增速逐步快于M2增速
尽管引发风险收益预期变化的因素在于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但是由于指标的
滞后性,股市表现往往领先于经济基本面。实证经验表明,货币供应增速的变化,往往引发
市场走势的变化,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货币供应与股市之间的实证关系表明,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呈现明显的
正向关系。我们分别对比了M1、M2等几个货币供应变量与指数走势之间的关系,结论是
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走势的相关性最高,在两者增速之差达到高点时(2000
年、2007年),上证指数到达阶段性高点。在增速之差到达低点时(1999年、2005年),
指数也处于阶段低点。
我国M1增速、M2增速与上证指数之间关系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因为M1增速-M2增速更能反映出经济的运行变化,这一指
标和股市一样都会对经济的变化提前做出反映:
1、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
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
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2、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
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
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3、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
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
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
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4、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
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
时滞。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时滞在6至12个月。从历史上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后,央行大幅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1998年6月,在降
息后的第八个月,M1、M2增速触底反弹。
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息189基点。我们认为,在明年二季度末,
M1增速-M2增速会达到阶段性底部,并推动市场上扬。我国货币政策对M1的影响要大于
M2,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经济下滑过程中,M1往往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宽松的货币政
策实施并经过一定时滞后,M1反弹的速度也是明显大于M2,M1对经济的反映更加敏感。
我们认为,在09年二季度后期M1增速会探底回升,M1增速-M2增速会达到阶段性底部,
并在股市上有所表现。
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和货币供应增速
我们也研究了日本的流动性和股指的关系,结论与前文的分析基本一致。在1993年以
前,日本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股指并无明显的关系,但是在93年以后呈现出较强的
正相关关系。我们认为这主要因为1993年之前市场的特殊情况所致,90年代资产泡沫破
裂严重恶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信贷的大幅收缩下,M2下降的速度过快,明显超过了
M1的下滑势头,甚至在1992年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M1增速与M2增速之
差上扬并不意味着经济开始活跃。1993年之后,在央行的连续宽松性货币政策下,M1略
有反弹,我们看到1996年和2000年M1大幅的上扬伴随着股指的明显上升。
我们发现,M1与股市波动相关性较强,并有领先性。从近十五年M1同比增长率走势
可以看出,M1增速呈现3~4年的周期波动。
M1表示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基础货币和企业的活期存款,从M1增速与股市
的关系可以看出,资金面对股市走势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M1增速的加快意味着企业资
金的活跃,从长期来看,其与实体经济比较相关,但M1增速的周期波动又体现出其自身的
特殊性。我们看M1增速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大约3~4年的周期,并且周期
的波峰与波谷都较为稳定。我们将M1增速的周期分解开来看其与上证综指波动的关联性,
可以发现在92~95年、96~97年、98~01年、05~08年都有极为明显的相关性,并且
M1较股市可能提前几个月进入拐点。仅仅02~04年这一段时间M1增速与股市之间没有
较为显著的波动关联。
据此我们认为,2009年M1增速或周期性见底,09年股市也将出现周期性拐点。目前
M1增速加速回落,并进入到历史的波谷区域,如果按照历史3~4年周期来计算,这一轮
M1增速的波动周期将可能在2009年见到底部拐点。从M1与股市的相关性看,M1的见底
回升随后将可能伴随股市的回暖,因此2009年可能成为A股市场的拐点之年,随后市场和
M1都将进入下一轮周期的运行。
其他几个宏观变量:
由于M2包括的是M1以及M1以外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此M1增速若快于M2
增速,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大量资金转向交易活跃的M1,从而对股市的资金供给可能形
成较为积极的影响。
再看CPI,CPI一般滞后于股市。从CPI与股市的波动特点可以大致看出:CPI的趋势
与上证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股市一般对CPI的拐点有提前反应,CPI同样大约是3~4年
的周期。此外,剔出PPI的影响后,本轮牛市期间CPI-PPI对股指有一定的领先性。
综合CPI、M1和股市的波动特性,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大致的规律:M1增速一般领先
于股市,而股市又领先于CPI。
此外,我们将国债收益率走势与上证指数走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债收益率也与股市
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经过一轮债券牛市之后,国债收益率水平已经进入历史低位,随着央行
大幅降息,未来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的空间将逐渐减小,并有可能在2009年进入历史低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2:4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9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