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消极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11 02:45:14 阅读: 评论:0

几何a字型和8字形-8月有多少天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树木种类)

2016.12文学教育

济慈一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在他二十六岁的人生中,完完全全

属于“诗人”这个头衔的时段更是

不长。济慈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述

多散见于其书信与诗歌,并未整合

发表。“消极能力说”是他的众多

诗学命题之一,极具独特性,也包

含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前人研究多

集中于分析这一观点对诗人排除自

我的要求,而对其中包含的主客体

关系少有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济慈

信件和诗歌,以秋颂为例,进一步

探讨这一观点的内涵,并印证“消

极能力说”在济慈作品中的体现。

“消极能力说”最初见于济慈

于1817年写给弟弟乔治和托马斯的

信中。信中对这一“品质”的描述,

仅有一小段:“一些事情开始在我

的思想上对号入座,立刻使我想到

是什么品质造就了一个有成就的人,

特别是在文学方面。莎士比亚如此

多的拥有这种品质———我指的是消

极感受力。即是说,一个人能够经

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

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对于一个大

诗人来说,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

其他的考虑,或者更确切地说置其

他一切考虑于不顾”

。对美的追求可

以说是济慈诗作的核心。正是由于

“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

虑”,诗人才应该在创作中追求排除

自我、排除理性的创作状态。此外,

“消极能力”并不仅限于对诗人个性

及理性的否定,而包涵的是一种诗

人与其创作客体间的互动交融关系。

本文将从客体,诗人,主客体交融

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一.尊重客体,解放客体

济慈在表述消极能力时提到

“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

迷惘、疑

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

因”,这里所说的不安、迷惘、疑

惑,是从何而来?济慈隐去了这种

“消极感受”的对象

,那就是与

“人”相对应的客观对象。济慈所要

表述的其实是:一个人能够经受在

面对世界的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安

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关

于对象的事实和原因,诗人要有停

留在不安、迷惘、疑惑境遇中的

“消极能力”。“消极能力”反对征

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的认识方

式,而强调尊重客体。所谓“消极”

是相较于传统主客体关系中,主体

作为征服者的“积极”而言。济慈

将主体的积极性消解,一再强调不

要急于求真务实,便是为了使主体

和客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等地

位。在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不是只考虑对象与自身的实际联

系,不是以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以

期为自己所用时,才能进入一种无

功利的最佳的审美状态。这种审美

的状态正是济慈的

“消极感受力”

所要表达的,“经受不安

、迷惘、

疑惑”,便是指尊重客体带来的一切

感受。这种感受是最直接的、最原

始的,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不去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则是对客

体的进一步尊重一一不以征服者的

姿态寻求客体背后的本质规律,与

之平等交流。

而在与客体的平等交流中,如

何获得美呢?这时就需要想象力将

客体从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消

极感受力”的目的是获得美,而想

象力就是获得美的重要途径。朱光

潜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一般事

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

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

‘常态’完全占据我们的意识,我们

对于‘常态'以外的现象便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②。正是这种“

常态”

使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事物本来就应

该是这样,把客体看作主体的附属

品而存在。诗人就在于要跳出这种

固定的思维方式,与这种赋予事物

必然性的思维方式做斗争,以达到

一种还原客体以平等地位的视角,

在济慈这里就是要通过想象力的造

型和创造作用解放客体。

在《秋颂》中,第一节中“秋”

俏皮地与太阳“密谋”

,塑造一幅硕

果累累的景象;第二节她飘扬着发

丝到处游荡,甚至会因为“罂粟花

香而迷醉”;第三节到了傍晚,世界

开始奏响属于她的乐章。整个过程

中“秋”都是主动地在展示她的风

情与韵味,诗人与客体“秋”保持

了适当的距离,不加以干预和推敲,

给予了客体充分的尊重和足够的主

动权。在充分尊重客体“秋”之后,

想象力便有充分的空间驰骋。葡萄

藤蔓、收割了一半的田垅、歌唱的

蟋蟀,这些都是相对静止的画面,

并且是相对独立的画面。但是济慈

运用自己高超的想象力拟人化了

“秋”,是她作为一个少女的形象出

现,并将一幅幅独立的秋景连接起

来,成为一幅完整的,甚至是动态

的画面。因此,这首

《秋颂》在诗

人观察“秋”的过程中,不以认识

为目的,不以逻辑为手段,在平等

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颠覆“秋”

的常态,而形成的佳作。

二.追求美感,排除自我

济慈认为,拥有

“消极能力”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史悦

内容摘要: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是他诸多诗学命题之一,其内涵虽已多有学者研究,但其中包含的

住客关系仍有待发掘。消极能力说并不仅限于对诗人个性的否定,它表达的是诗人作为创作主体,与客体

间的互动与交融的关系。本文从客体,诗人,及主客关系三方面,以《秋颂》

为典型文本,试浅析消极能

力说的内涵。

关键词:济慈消极能力说秋颂主客关系

淘金研究者

062

.htsRerved.

2016.12文学教育

的最终目标是“对美的感觉压倒了

一切其他的考虑”

。对于美的意识和

强调这一点上,济慈足以压倒其他

一切浪漫主义诗人。但对于济慈而

言,并非只要尊重客体解放客体就

足以获得美,而是应该排除自我,

注重诗人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进入

一种无功利的审美状态。

排除诗人自我是“消极能力说”

的一个重要体现。济慈认为,“首

先,说到诗人的个性

,它不是自

己———它没有自我———它是一切又

不是一切———它没有个性”

;他继而

说到,“一名诗人是生存中最没有

诗意的,因为他没有自我———他要

不断地发出信息,

去填充他的实

体。”。济慈要诗人消泯自我,“其

真正用意是不要因为自身的意志

情感而忽视、误解、遮蔽了大千世

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为了建立

诗人自我与外在世界通脱、自在、

无障碍的交往之途,是为了更好地

了解、把握大千世界”

。“不断地发

出信息去填充实体”

,意思是说诗人

应该敞开心扉,让大千世界进入诗

人的灵魂;同时,诗人应该运用自

身的想象力驱使自身的情感、气质、

禀性去补充、完备大千世界,以获

得艺术所必须的、丰满且美的表现

对象,艺术生命的获得就在于诗人

和大千世界生命的结合与衍生。

情感是“消极感受力”的主要

特点,它强调诗人要注重“体验”

而不是一味地务实求真,如此才能

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

状态中。

正如前文所说,消极能力”在对待

诗歌创作中的客体时,不赞成用理

智去分析去判断。济慈在给朋友的

书信中早已表达过这样的探索

“我始终不能领悟事物是怎样通过逻

辑推理而被人们理解为真的”

。济慈

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把握客观事物不

在于分析判断,如同章燕对“消极

感受力”所做的解释:“不是烦躁

地要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这里,

重要的不在于用理智去分析,去判

断,而在于感受,在于体验”

。济慈

认为实现“消极能力”的首要在于

体验。“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不是真

的———倘未经过你自己生活的证明,

即使是谚语中的真理对你来说也根

本算不上什么”。因此,济慈的“消

极能力”,在诗人这个创作主体方

面,主要表现在,要求是人消泯自

我,注重对外在世界的体验,从体

验中汲取情感,从而获取美。

《秋颂》能够清楚地反映济慈

的艺术实践思想:其一,诗歌的艺

术视角是“秋”,全诗并未出现诗人

本人,但诗人却通过一个拟人化的

“秋”的形象消泯了自己的个性而与

“秋”融为一体,从而来感受其视阈

中的大千世界。其二,诗人借助自

身的想象,和“秋”一起踏遍秋景。

诗人借助创作客体的身份去感受其

所在的生存世界,较为完整地感知

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象。其三,诗的

最后一节,诗人又从“秋”的视角

中跳脱出来,与其进行灵魂之间的

交流与对话。“别想念春歌———你

有自己的音乐”。诗人

将自己的情

感、气质赋予其中,传达了面对秋

景的欣喜之情,达到了情景一体的

艺术胜境。诗歌艺术的最终目的还

是要表达诗人自身的感情,而其关

键点在于诗人与艺术表现对象的完

美结合,使得诗人情感的表达达到

雕琢无痕的境界。

三.主客交融,美在意象

在“消极能力说”中,诗人首

先排除自我干扰,保持一定的心理

距离使得客体获得与主体平等的关

系,然后通过想象力作用于审美表

象使其达到不被常态束缚的本真状

态。但是济慈“消极感受力”中对

于主客体关系的论述并没有止步于

主客体的平等。最终的“美感压倒

了一切”的状态还需要主客体关系

的进一步升华一一那就是从平等到

合二为一,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

诗人既要通过停留在一知半解

的状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

把客体视为和主体平等的存在,又

要通过主体的想象力打破其固有的

被动地位,还原客体在与主体平等

地位下的自由状态,最终达到由物

我交融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主

体和客体都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调

动,意象得以形成。审美意象既不

是单纯的主观意识,也不是对审美

对象的机械描摹,而是二者共同作

用的结果。意象世界里审美主体和

客体合二为一的状态,正是济慈所

追求的。不能忽略的是,物我交融

状态的形成必定需要一定的融合

剂———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催化,

审美主体和客体还只是互相尊重的

状态,只有通过情感的融合才能到

达物我不分的纯美状态,这其中就

发生了“移情”作用。审美主体

把自己感情、体验甚至是性情投射

到对象之中,物被主体的情感浸染

了,主体把自己充分融入物的内部,

美感也就压倒了一切。

以《秋颂》为例:整首诗散发

着强烈的对“秋”的赞颂之情,济

慈釆取的是将“秋”化身为“秋神”

的拟人化手法,这样一来情感的共

鸣直接在“秋”和读者之间产生。

这首诗音律精巧意象丰美,整首诗

营造的是一幅幅相对静止的画面,

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模式,但是

情感并不是沉睡的,读罢可以感受

到贯穿其中的鲜明主题,即对秋的

无限赞美和热爱。在济慈笔下,秋

化作秋之女神,飘扬着发丝,有时

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倒卧于田垄之

间,秋的神韵尽显无疑。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情感内部的起伏

变化:第一节中描绘的是一幅静好

的秋景图,整个情绪都是喜悦跳跃

的。第二节的节奏开始慢下来,济

慈用了五个“你”勾

勒出了“秋”

千变万化的形态。以致我们可以感

受到看画之人也沉醉于其中,沉醉

在“秋”风情万种的温柔乡中,仿

佛面对着恋人一般,济慈的眼中带

着浓浓的情意。第三节视线转向了

傍晚,经过了早晨的喜悦和中午的

迷醉,这一时段里的情感显得更加

闲适和自然。对象和我一同沉浸在

这系列的情感之中,从跳动的愉悦

转向更为长久的沉淀,情感更加浓

厚悠长,可谓是由“移情”作用营

造下,由意象表现出的物我交融之

境界的绝佳反映。

综上可见,济慈的“消极能力

说”不仅仅要求诗人“排除自我”

还要求诗人要尊重客体,保持一定

距离,以想象力体验并感受客体,

在这一过程中,与客体合二为一,

从而获得真正的压倒一切的美。这

一观点在《秋颂》

中得到了完整的

体现,使得《秋颂

》以其音韵、形

式、意象、情感多方面的美感成为

了济慈佳作中的佳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

学院)

淘金研究者

063

.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2:4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