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史话:泰⼽尔惟⼀的中国学⽣魏风江
⼀块别致的墓碑
半⼭⽔洪庙浙江安贤园,有⼀块别致的墓碑。
碑左边,⼲净利落的⼏笔线条,勾勒出⼀幅印度⼤⽂豪泰⼽尔的画像,下⾯是泰⼽尔的两句诗:是⼤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
持着青春不谢。
碑的右上⽅刻着⼀⾏字:风,⽇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魏风江
下⾯是⼀张逝者的⿊⽩照⽚,逝者魏风江(1912-2004),终年93岁。
墓碑背⾯写着逝者⽣平:
魏风江先⽣,萧⼭河上镇⼈,原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南亚学术研究会顾问、原绍兴市越秀外
国语学校⾸任校长。
1933年到1938年,受蔡元培先⽣派遣,留学印度国际⼤学,是印度诗圣泰⼽尔惟⼀的中国学⽣。曾在印度国⽗圣雄⽢地创办
的真理学院,直接受教于⽢地先⽣……
先⽣毕⽣致⼒于中印两国的⽂化交流事业,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了中印两国政府和⼈民的盛赞。
蔡元培批准魏风江赴印度求学
辗转联系上魏先⽣在天津的外孙⼥,她说,⽗母⼀辈都不在杭州,想了解外公的事情,不妨找找他的⽣前好友。
循着这条线索,我们找到了魏先⽣的两位朋友。
王铁安,当年曾参与创办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现已85岁⾼龄。“要了解魏⽼啊,我很熟的。”电话⾥,王⽼先⽣声⾳洪亮。
魏风江1912年⽣于萧⼭,曾就读于绍兴⼀中、上虞春晖中学,⾼中毕业后到上海,在教育家匡互⽣创办的⽴达学园学习。
1913年,印度⼤诗⼈泰⼽尔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学奖,他拿出1万英镑奖⾦作为基⾦,在罗曼·罗兰、罗素、萧
伯纳、爱因斯坦等国际名流⽀援下,于1921年在圣蒂尼克坦(意为和平村)创办了“国际⼤学”。
这所⼤学的学⽣,没有宗教、种姓、贫富、男⼥之分,学习之外,学⽣必须劳动,植树种菜、烹饪洗涤建校舍等,都要⾃⼰动
⼿。
1933年,泰⼽尔的中国朋友蔡元培组织成⽴了“中印学会”并任会长,响应泰⼽尔发展印中⽂化交流的号召,蔡元培会长批准推
荐魏风江前往印度,到国际⼤学攻读印度历史⽂学,他成了国际⼤学第⼀个中国学⽣。
你是第⼀只从你们祖国飞来的幼燕
到国际⼤学后,魏风江见到了泰⼽尔,泰⼽尔对他说,你是第⼀只从你们祖国飞来的幼燕,欢迎你筑巢在圣蒂尼克坦,同我们
⼀起⽣活和学习吧。
此后,魏风江开始在泰⼽尔⾝边学习印度历史、⽂学,还结识了后来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国际友⼈。
后来,他⼜去了印度圣雄⽢地的“真理学院”学习,那⾥有织布⼯坊、⼩型肥皂⼚、印刷所和住宅,实现着⽢地农村改⾰的理
想。
魏风江到真理学院第⼆天早上,就学纺纱——真理学院师⽣每天要纺纱⼀⼩时,每⽉交⼀定数量的棉纱。
直到抗⽇战争爆发后,魏风江才辞别恩师回国。
[1][2]下⼀页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2:0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