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现代化史观

更新时间:2022-12-11 01:32:37 阅读: 评论:0

北部湾的身份证特殊吗-冲的多音字组词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求全责备)

1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

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这

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

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

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

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

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

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

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

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

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

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

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

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

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

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2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

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殖民扩张与争霸。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

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

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1945~1950年,西欧、

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

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

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

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3.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

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

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

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现代化史观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

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

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

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

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

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3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

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

利化等。

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

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

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

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

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

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

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模式)。

3.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

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

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

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化为例

(1)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近代化的内容: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

第二阶段: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

第三阶段: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

第四阶段: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第五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

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

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

史等。

【例1】“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例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

4

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五、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

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2.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

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唯物史观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

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

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

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

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

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经济基础是指与生

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

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

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

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

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

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批判不

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

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

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

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

F.原因和结果

(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例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科学技术的落后;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例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

的横行联系中。

【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5

G.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

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

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例1】中国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

帝国主义的矛盾。利用主要矛盾分析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西安

事变;国共合作。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

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

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

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

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

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

七、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

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

展很快。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

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

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

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

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急待解决。人们

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

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

验,总结和吸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

其所取得的成果,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

功能,引导青年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

历史学科的责任。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

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能够正确认识一利用自然规律。”“不要过

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自

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

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

矛盾又进一步突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

立人类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长时段看,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

6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

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

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的影响,人们

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应更注意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

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因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

改造自然的有利后果,也要看到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

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人与自然关系史

(1)纵向梳理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

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

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

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横向梳理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

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八.多元史观运用

例1: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

明理由。

评价较高评价较低

通商口岸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

会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

洋务运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

例2: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

明显标记;

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

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

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3: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1:3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结果状语从句
标签:现代化史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