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的]充分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革命道路
[学习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课堂教学为主
2、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知识链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
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
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
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
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
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导入】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
泽东在军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也要如此。认清国情,
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
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而毛泽东也最喜欢阅读《二十四史》,他从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方
法成败种汲取经验教训,并且结合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论》。
【讲授内容】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
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
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
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的起点。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破坏。(香
港)。中国的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也遭到严重的践踏,从而使中国丧失了独
立自主的地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第
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在五个通商口岸中,上海发展最为迅速,它很快取代
了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
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
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
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
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
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
国的1246倍。(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徘徊不前的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商品有顽强的抵抗力。外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
人的消费习惯和要求。如进口的刀叉、睡帽、钢琴之类。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
出口收入大半被其抵销,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
指出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他们把英国的棉纺
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
少。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却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于是,他们根据《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黄埔
条约》和《望厦条约》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分别和法、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也属于鸦片战争的后果),英国也参与进来,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
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但被清政府拒绝了。
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
须教训中国人。”他们于1856年~186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火烧圆明园就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PPT展示)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被割占。相当于3个法国
或12个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蹂躏;资本主义侵略者攫取了增开
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以及压低关税等特权,侵略势力扩展到北方沿海和内地,
中国的沿海、沿江经济富庶区域,从此为侵略者敞开了大门。这些口岸不仅成为
列强侵华的经济据点,而且由于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通商口岸,因而成为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军事据点和桥头堡,有利于西方列强在军事上、政治上控制
北京;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直接干预中国政治,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
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中外反动势力的勾
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马关条约》使
日本割去中国台湾等大片领土,这是日本继沙俄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极
严重的大掠夺,它直接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
设厂,其他列强群起效尤,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使
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直接地阻碍了
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马关条约》还为列强勒索大宗赔款开了恶劣的先例;它
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面临着空
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
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投降帝国主义,
在此之前,清王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有矛盾,经常处于又和又打的
状态。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震惊于中国人民不可估量的"民族精神",
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决定仍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继续把清政府当
作它侵略中国的工具。慈禧则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初步结合,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成了"洋人
的朝廷",清政府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这一屈辱的历史过程之中,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
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
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
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
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
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在“半殖民
地”和“半封建”这两个特定的概念中,“半”是一个侧重于“质”而不是“量”
的规定,不能视为百分之五十,一半对一半。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社会的
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
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
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
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
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
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
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
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
位。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如美国通过《中美商约》及其他一系列条约,将其产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
市场上美货泛滥。一些大城市的大公司,如上海永安公司,美货竟占商品总数的
80%。大城市如此,中、小城市和乡镇也如此,使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如荣氏兄弟主要是轻工业,中国民族资本是惨
淡经营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
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
及其傀儡的统治。
第四,中国虽然保持独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
八国联军侵华联军司令瓦德西率军进入紫禁城,慈禧却表示要"量中华之物
力,结与国之欢心";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
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兴中会的会员谢缵泰画
了一幅中国疆域的《时局图》,(在香港发表。图上那虎踞朔方的北极熊,横扑在
长江流域的猛虎,蹲坐在西南边陲的毒蛙,曲盘在山东半岛的一圈肥肠似的怪物,
以及升自东瀛列岛的太阳和来自太平洋的秃鹰,分别代表了俄国、英国、法国、
德国、日本和美国,把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描绘得赤裸裸活脱脱,令人猛醒!)
有人为此画题词:沉沉睡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
分裂似瓜。
2、在租界地,各国享有独立行使行政、司法的权力,成为“国中国”。图为上海
租界内的会审公堂廨。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
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
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
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
世界所少见的。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突出表现就是:外无民
族独立,内无人民民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贫困,国力衰微,经济文化
极端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和主要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
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
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
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
后的状况,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是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
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
的前提。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
畴。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这些探
索中不乏有想在保存现有统治秩序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来摆脱危机、走上独立富
强道路的种种尝试。如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
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这些言论主张和社会实践,或多或少地对中国
近代社会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都无法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虽然给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
沉重打击,但最终被镇压下去。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仍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
任务,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军阀袁世凯所夺取。
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
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从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来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
时代,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十月革命使中
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
畴,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
月革命以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启示。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
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
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俄国与中国相邻,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文
化落后,其国情与近代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
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更为深刻。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认识到世界历史
潮流的变化,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中国革命的新的转折,正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2).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中
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阶级,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俄、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
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在此期间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加上这几年美、日等国加紧在中国开办企业,因而这期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
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产业工人达到200万人左右。在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
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
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
子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五四运动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也带给中
国革命以新的启示,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
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
是结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和鉴别,开始由从西方
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初步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他们创立各种团体,
创办各种刊物,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
行斗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由于时代条件、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
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在总结以往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1:1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