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时变化系数

更新时间:2022-12-11 00:53:52 阅读: 评论:0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归纳-mmhg怎么读


2022年12月11日发(作者:阳泉政府)

1/18

生物处理基本公式一

项目公式说明

反应速度

PzXyS••



dt

dS

y

dt

dX

dS

dX

y

S——底物

X——合成细胞

P——最终产物

y——又称产率系数,mg(生物量)/mg(降

解的底物)

S——底物浓度,同ρ

S

X——合成细胞浓度或微生物浓度,同ρ

X

反应级数

nkS

dt

dS

v

kSnvlglglg

k——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异

n——反应级数

零级反应

kv,k

dt

dS

,ktSS

0

v——反应速度

t——反应时间

k——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异

一级反应

kSv,kS

dt

dS

,

t

k

SS

3.2

lglg

0



零级反应

2kSv,2kS

dt

dS

,

kt

SS



0

11

米氏方程(表示酶

促反应速度与底物

浓度的关系)

SK

S

vv

m

max

maxmax

111

vSv

K

v

m

v——酶反应速度,例如

dt

dX

v

X

v

max

——最大酶反应速度

ρ

s

——底物浓度

K

m

——米氏常数

莫诺特方程(表示

微生物比增长速度

与底物浓度的关

系)

SK

S

s

max



qv

v

dS

dX

y

S

X



μ——微生物比增长速度,

X

v

X

μ

max

——μ的最大值,即底物浓度很大,不

影响微生物增长速度时的μ值

S——底物浓度

K

s

——饱和常数

2/18

生物处理基本公式二

劳伦斯迈卡蒂

公式(有机物比

降解速度与底

物浓度的关系)

qY

maxmax

qY

SK

S

qq

s

max

又有

dtX

dS

v

qS



X

①ρ

s

≯KS时,

max

qq

1max

KXqX

dt

dS



②KS≯ρ

s

时,

S

K

S

qq

max

2max

KSX

K

S

qX

dt

dS

S



q——底物比降解速度,

X

v

qS

K

1

——反应常数,

max1

qK

K

2

——反应常数,

S

K

q

Kmax

2

劳伦斯迈卡蒂

第一方程

由:

SK

S

q

dtX

dS

q

s

max

得到:

SK

SX

q

dt

dS

s

max

劳伦斯迈卡蒂

第二方程

XK

dt

dS

Y

dt

dX

d

ug



d

u

gK

X

dt

dS

Y

X

dt

dX

d

KqY



c

g

VX

V

dt

dX

1

故得到:

d

c

KqY

1

g

dt

dX

——微生物净增长速度

u

S

dt

d

——底物利用(或降解)速度

Y——产率系数,同y

K

d

——内源呼吸(或衰减)系数

ρ

X

——反应器中微生物浓度

μ′——反应器中微生物比净增长速度

θc——污泥龄,d

简化版

u

obs

g

dt

dS

Y

dt

dX

Y

obs

——实际工程中,产率系数Y常以实际

测得的观测产率系数Y

obs

替代

3/18

qY

obs





活性污泥法基本计算公式

项目公式说明

处理率

%100%100

0

0

e

r

e

S

S

S

SS

S

0

——进水BOD

5

浓度,mg/L

S

e

——出水BOD

5

浓度,mg/L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污泥负荷

VX

SSQ

VX

SQ

Le

S



00



VX

SSQ

VX

SQ

L

V

e

V

S



00

Q——设计流量,m3/d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SS)•d]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V——曝气池容积,m3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

V

——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容积负荷





SV

e

V

LX

V

SSQ

V

SQ

L00

L

V

——容积负荷,g(BOD

5

)/(m3•d)

注: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从定义来说用S

0

正确,

但规范中用去除量,考试中用去除量来计算

污泥容积

指数



610

%



X

SV

SVI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SV——污泥沉降比,mL/L(如28%,即代0.28)

混合液污

泥浓度r

SVI

X

r



610

r

X

R

R

X

1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

左右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污泥浓度

RSVI

frR

X

V



1

106

RSVI

rR

f

X

XV







1

106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

V

——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R——污泥回流比

f——XV/X,(MLVSS/MLSS)挥发性污泥浓度/污

泥浓度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曝气池容



s

e

s

LX

SSQ

LX

SQ

V



00





sV

e

sV

LX

SSQ

LX

SQ

V00



V

e

V

L

SSQ

L

SQ

V



00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

e

——二沉池出水污泥浓度,mg/L

Q——设计流量,m3/d

Qw——每日排出污泥量,m3/d

X

V

——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SS)•d]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4/18





CdV

eC

KX

SSQY

V





1

0



X

XQQXQ

Vewrw

C





L

V

——容积负荷,g(BOD

5

)/(m3•d)

停留时间

Q

V



QR

V

s

1

θ——水力停留时间(名义),d

θS——水力停留时间(实际),d

污泥龄

X

VX

c



d

c

KYq

1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ΔX——每日排出污泥量即污泥产量,g/d

Y——污泥理论产率,kg(MLVSS)/kg(BOD

5

)

q——有机物比降解速率,d-1,

有些手册上q=L

S

′(即kgBOD

5

/kgMLVSS·d)

稳态条件下的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e

SKq

2

K

2

——动力学参数(参见上面公式,Se

单位为mg/L)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污泥产量

C

XV

X



VdrV

XVKSQYX

Cd

r

robsK

SQY

SQY







1

Cd

obsK

Y

Y



1

f

X

XV



r

WX

X

Q



ewrw

XQQXQX

S

dd

L

KY

q

KY

x

ΔX——每日排出污泥量即污泥产量(MLSS),

gMLSS/d

ΔX

V

——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

产量(MLVSS),gMLVSS/d

Y

obs

——实际工程中,产率系数Y常以实际测得

的观测产率系数Y

obs

替代

f——XV/X,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浓度

Qw——每日排出污泥量,m3/d,即剩余污泥湿量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

e

——二沉池出水污泥浓度,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x——去除每kgBOD

5

产泥量,

(kgVSS/kgBOD

5

·d)

y——每kg活性污泥日产泥量,

(kgVSS/kgVSS·d)

5/18

dS

KLYy



负荷法①设定污泥负荷L

s

,取值SVI、R、r、f

②设定曝气池数量n、池深H

③设定曝气池宽度B

④取值a′、b′,及根据总系数KZ

⑤取值α、β、ρ、C

st

、C

s20

、C

⑥设定E

A

⑦设定二沉池表面负荷q

此表参见三废手册例题P527

→求得污泥浓度X/XV(注意统一用MLSS或者

MLVSS)

→求得曝气池体积

→求得单座曝气池体积,及表面积

→求得单座曝气池长度,并验算宽深比、长宽比

→曝气时间

→求得需氧量,及最大时需氧量

→求得标态需氧量

→求得标态空气量

→求得二沉池表面积

→得出二沉池直径

需氧量计算公式

除碳需

氧量Vr

VXbQSaO



2

1000



Ve

XCODCODbQO42.11000

02

Vr

XSQO42.147.11000

2

bLaO

Sa





S

b

L

b

aO

O2——需氧量,kg/d

a′——氧化每kgBOD

5

所需氧量,取值:生活污

水0.42~0.53,有机工业废水0.35~0.75

b′——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d-1,取值:生活

污水0.09~0.11,有机工业废水0.06~0.34

1.47——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

5

计时,

取1.47,符号为a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ΔX

v

——每日排出挥发性活性污泥量(微生物),

g(MLVSS)/d

1.42(c)——细胞的氧当量,(gO

2

/gMLVSS),

取1.42,符号为c

ΔO

a

——每kg污泥日需氧量,kgO

2

/kgMLVSS·d

ΔO

b

——去除每kgBOD

5

需氧量,kgO

2

/kgBOD

5

·d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除碳和硝

化反硝化

需氧量



1000

12.057.442.147.1

2

VkekVr

XNNQXSQ

O





1000

12.057.442.147.1

2

VkekVr

XNNQXSQ

O





1000

12.086.2

Voeket

XNNNQ

4.57——氧化每g氨氮所需氧

量,(gO

2

/gN),取4.57,符号

b

2.86——反硝化系数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

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TKN),

mg/L

Nt——进水总氮,mg/L

6/18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0.12ΔX

v

——排出生物处理

系统的微生物含氮量,g/d

供氧量计算公式

曝气池供

氧量

计算供氧量时单位折算成kg/h,注意除24O2——计算需氧量,kgO

2

/h

OS——标态需氧量,kgO

2

/h

基本原理CCK

dt

dC

SLa



dC/dt——单位体积清水中氧的转移速率,kgO

2

/m3•

h

K

La

——清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C

S

——清水中饱和氧浓度(对应某一温度),kgO

2

/m3

C——清水中氧的实际浓度,kgO

2

/m3

CCVKOTR

SLa



OTR——体积为V的液体中氧的转移速率,kgO

2

/h

V——曝气系统液体体积,m3

温度因素



20

20

T

LaTLa

KK

T——设计的工艺温度,20为标准状态的温度,℃

K

La(T)——温度为T℃时氧的总转移系数,1/h

K

La(20)——温度为20℃时氧的总转移系数,1/h

θ——温度系数,取值范围1.008~1.047,一般取值

为1.024

污水因素

La

La

K

K



α——氧转移折算系数,其值小于1取值范围

0.2~1.0

K

La

——清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K

La

′——污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其他组分

对饱和溶

解度的影

S

S

C

C



β——氧溶解度折算系数,其值小于1取值范围

0.8~1.0

C

S

——清水中氧的溶解度,kgO

2

/m3

C

S

′——污水中氧的溶解度,kgO

2

/m3

压力的影

S

P

P



ρ——压力修正系数

P

S

——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P——当地大气压,Pa

标态需氧



VCKRO

SLaS



20200

OS/R0——标态下转移到曝气池中的总氧量,kgO

2

/h

O2/R——实际状态下转移到曝气池中的总氧量,

kgO

2

/h

7/18







VCCKRO

TS

T

La

20

202





FCC

CO

O

T

TS

S

S

20

202



鼓风曝气和表面曝气不同,应按给排水手册

计算

F——安全系数,不要求时取1

θ——温度系数,取值范围1.008~1.047,一般取值

为1.024

C——T℃时工艺系统中污水的溶解氧浓度,mg/L,

多数情况为2

C

S(T)——T℃时曝气池混合液的平均饱和溶解氧浓

度,mg/L,如未告知取值,则查三废P501

C

S(20)——20℃时清水中氧的溶解度,9.17mg/L

空气量

A

S

A

S

SE

O

E

O

G



28.033.121.0

G

S

——供气量,m3/h,注意单位换算

O

S

——供气量,kg/h,注意单位换算

0.21——氧在空气中的百分数

1.33——20℃时氧的密度,kg/m3

E

A

——曝气器的氧利用率

二沉池计算公式

表面负荷

v

Q

q

Q

A

6.32424

maxmax

tq

A

tQ

H

max

QKKQKQ

dhz



max

A——二沉池面积,m2

Q

max

——废水最大时流量,m3/d

q——水力表面负荷,m3/(m2·h)

H——澄清区水深,/m

t——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5~2.5h

Q——设计流量,m3/d

K

z

——总变化系数

K

h

——时变化系数

K

d

——日变化系数

固体通量

t

G

XQ

A

1000

max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G

t

——固体表面负荷值,kg/m2·d

Q

max

——废水最大时流量,m3/d

回流污泥

浓度

Vr

X

fR

R

X

R

R

X

11

r

SVI

X

r



610



610

%



X

SV

SVI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f——XV/X,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浓度

X

V

——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SV——污泥沉降比,mL/L(如28%,即代0.28)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污泥斗容

积计算







R

RQR

XX

XQR

V

r

S2124

14

24

14









此公式规定泥斗的储泥时间为2h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Q——设计流量,m3/d

污泥回流

RQQ

r



Q——设计流量,m3/d

Q

r

——回流污泥流量,m3/d

8/18

R——污泥回流比,此时按最大回流比100%算

污泥产量

及剩余污

泥排放量

曝气池容积、污泥产量及泥龄的计算见前面

曝气池部分

污泥由曝气池排放时

C

V

W

当污泥从二沉池排放时



C

R

RV

W



1

W——剩余污泥排放量,m3/d

R——污泥回流比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V——曝气池容积,m3

SBR计算公式

曝气时间

内BOD负

荷法

n

t

t

F

XL

Sm

t

S

R



0

24

XLVt

StQ

XLVt

StQ

V

SR

F

VSR

F









00

2424

nXLVt

tSQ

V

SR





0

24

一个周期所需时间:

bdSR

ttttt

——有疑问

周期数:

t

N

24

反应池容积另一公式:

mnN

Q

V



24

Q——设计的流量,m3/h

V——SBR池总容积,m3

S

0

——进水有机物浓度,mg/L

n——每个系列反应池个数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m——充水比(一次进入反应槽内的污水量与充水

结束时混合液容积的比值,同排出比)

t——一个运行周期所需要的时间,h

t

F

——一个周期的进水时间,h

t

R

——一个周期的反应时间,h

t

S

——一个周期的沉淀时间,h

t

d

——一个周期的排水时间,h

t

b

——一个周期的闲置时间,h

N——周期数

9/18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计算公式

硝化菌

生长速

pH

DOK

DO

N

N

e

O

T

ke

ke

T

n





2.7833.01

10

47.0

2

158.1051.0

15098.0

泥龄算

法一

n

Cm

1

CmC

SF

μn——硝化菌的生长率,d-1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T——计算温度,℃

DO——溶解氧的浓度,mg/L,一般按2mg/L计

KO2——氧的半速常数,mg/L,0.45~2.0mg/L,15℃时

为2

θCm——最小污泥龄,d

SF——安全系数,通常取2.0~3.0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

b

——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泥龄算

法二

bdr

V

CfKSY

X

77.0

存疑问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

b

——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好氧区

容积





CdV

eC

KX

SSQY

V





1

0

1





SV

e

LX

SSQ

V0

1

V

1

——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S

0

——进水BOD

5

浓度,mg/L

S

e

——出水BOD

5

浓度,mg/L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反硝化

速率

ODrrT

DNDN



109.120

T——计算温度,℃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r

DN

——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温度15~27℃

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生物污

泥产量

Cd

rVK

Y

SQX





1

算法参见活性污泥

ΔX

V

——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

量(MLVSS),gMLVSS/d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10/18

除氮量

核算



VoekekNO

XNNNQ12.0

3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缺氧区

容积

(脱

氮)

VDN

NO

Xr

V

3

2

V

2

——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厌氧区

容积

(除

磷)

24

1

3



Q

V

V

3

——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

1

——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

定,可取2h

氧化沟

总容积321

VVVV

V——氧化沟总容积,m3

水力停

留时间

Q

V

HRT

24

HRT——水力停留时间,h

碱度的

校核

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

+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

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Q

X

NNNV

oekek



12.0

去除BOD的量:

e

SS

0

氧化总氮的量:

Q

X

NNV

kek



12.0





Cd

r

V

K

Y

S

Q

X

1

12.0

12.0

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

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

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Q——流量,m3/d

Sr——去除BOD

5

的量,mg/L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回流污

泥量计

r

SVI

X

r



610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XQQQXQTSS

rrr



Q

Q

Rr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

r

——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11/18



QXQX

Kf

YSQ

W

e

Cd

r





11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

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污水脱氮除磷计算公式

硝化菌生

长速率

pH

DOK

DO

N

N

e

O

T

ke

ke

T

n





2.7833.01

10

47.0

2

158.1051.0

15098.0

一、好氧区计算

泥龄算法

n

Cm

1

CmC

SF

μn——硝化菌的生长率,d-1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T——计算温度,℃

DO——溶解氧的浓度,mg/L,一般按2mg/L计

KO2——氧的半速常数,mg/L,0.45~2.0mg/L,15℃时

为2

θCm——最小污泥龄,d

SF——安全系数,通常取2.0~3.0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

b

——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泥龄算法

V

V

CX

XV

X

XV



计算参见活性污泥法公式

此处ΔXV=0.5~0.7×Q×Sr,即1kgBOD产生

0.5~0.7kgVSS

负荷法

V

SXV

SQ

L

1

0

XV

SQ

L

S

1

0

S0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用Sr

V

1

——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设计流量,m3/d

L

S

′——有机负荷,kgCOD/(kgMLVSS·d)

L

S

——有机负荷,kgCOD/(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X

V

——污泥浓度(MLVSS),mg/L

S

0

——进水有机物浓度COD(或者BOD),mg/L

好氧区容





CdV

eC

KX

SSQY

V





1

0

1



XL

SSQ

LX

SSQ

V

S

e

SV

e





00

1

V

VC

X

X

V



1

V

1

——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S

0

——进水BOD

5

浓度,mg/L

S

e

——出水BOD

5

浓度,mg/L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二缺氧区计算

12/18

甲醇投加

量计算010

87.053.147.2DNNC

m



注意:此公式未考虑氨氮的变化

N0——起始硝酸盐浓度,mg/L

N1——起始亚硝酸盐浓度,mg/L

D0——起始溶解氧DO浓度,mg/L

C

m

——所需甲醇浓度,mg/L

反硝化速

ODrrT

DNDN



109.120

T——计算温度,℃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r

DN

——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温度15~27℃

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生物污泥

产量

Cd

rVK

Y

SQX





1

算法参见活性污泥

ΔX

V

——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

量(MLVSS),gMLVSS/d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除氮量核



VoekekNO

XNNNQ12.0

3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缺氧区容

积(脱氮)

VDN

NO

Xr

V

3

2

V

2

——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三厌氧区计算

厌氧区容

积(除磷)24

1

3



Q

V

V

3

——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

1

——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

定,可取2h

氧化沟总

容积321

VVVV

V——总容积,m3

水力停留

时间

Q

V

HRT

24

HRT——水力停留时间,h

碱度的校

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

+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

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Q

X

NNNV

oekek



12.0

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

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

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13/18

去除BOD的量:

e

SS

0

氧化总氮的量:

Q

X

NNV

kek



12.0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回流污泥

量计算r

SVI

X

r



610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XQQQXQTSS

rrr



Q

Q

Rr



QXQX

Kf

YSQ

W

e

Cd

r





11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

r

——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

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混合液回

流计算

10

oe

kek

N

NN

R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R′——混合液回流比,%

A/O法脱氮计算公式-负荷法

生化反应

池总容积

XL

SQ

LX

SQ

V

S

SV

00

S0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用Sr

V——生化池总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S

0

——进水BOD

5

浓度,mg/L

S

e

——出水BOD

5

浓度,mg/L

L

S

′——污泥负荷,kg(BOD

5

)/[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生化反应

池容积比

21

VVV

4~2

2

1

V

V

V

1

——好氧区有效容积,m3

V

2

——好氧区有效容积,m3

水力停留

时间

甲醇投加

量计算010

87.053.147.2DNNC

m



注意:此公式未考虑氨氮的变化

N0——起始硝酸盐浓度,mg/L

N1——起始亚硝酸盐浓度,mg/L

D0——起始溶解氧DO浓度,mg/L

C

m

——所需甲醇浓度,mg/L

反硝化速

ODrrT

DNDN



109.120

T——计算温度,℃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r

DN

——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温度15~27℃

14/18

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生物污泥

产量

Cd

rVK

Y

SQX





1

算法参见活性污泥

ΔX

V

——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

量(MLVSS),gMLVSS/d

S

r

——进出水BOD

5

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

d

——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

5

)

除氮量核



VoekekNO

XNNNQ12.0

3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缺氧区容

积(脱氮)

VDN

NO

Xr

V

3

2

V

2

——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

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

DN

′——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

3

-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三厌氧区计算

厌氧区容

积(除磷)24

1

3



Q

V

V

3

——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

1

——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

定,可取2h

氧化沟总

容积321

VVVV

V——总容积,m3

水力停留

时间

Q

V

HRT

24

HRT——水力停留时间,h

碱度的校

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

+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

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Q

X

NNNV

oekek



12.0

去除BOD的量:

e

SS

0

氧化总氮的量:

Q

X

NNV

kek



12.0

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

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

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

V

——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15/18

回流污泥

量计算r

SVI

X

r



610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XQQQXQTSS

rrr



Q

Q

Rr



QXQX

Kf

YSQ

W

e

Cd

r





11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

X

r

——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

r

——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

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混合液回

流计算

10

oe

kek

N

NN

R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

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R′——混合液回流比,%

厌氧计算公式

负荷法

V

SQ

L

V

1000

0

V

SXV

SQ

L

0

XV

SQ

L

S

0

XL

SQ

XL

SQ

L

SQ

V

S

VS

V

000

1000

Q

V

HRT



24

HAV

2

4

DA



H

A

V

A

Q

v

241

V——反应器有效容积,m3

Q——废水设计流量,m3/d

L

V

——容积负荷,kgCOD/(m3·d)

L

S

′——有机负荷,kgCOD/(kgMLVSS·d)

L

S

——有机负荷,kgCOD/(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X

V

——污泥浓度(MLVSS),mg/L

S

0

——进水有机物浓度COD(或者BOD),mg/L

θ即HRT——水力停留时间,h

H——反应器高度,m

A——反应器截面积,m2

D——反应器直径,m

v

1

——反应器内液体上升流速,m/h

注: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从定义来说用S

0

正确,但

规范中用去除量,考试中用去除量来计算

投配率法

100

P

V

Vn

Vn——每日需要处理的污泥或废液体积,m3/d

P——设计投配率,%/d,通常采用5~12%/d

动力学公

式法

适用于厌氧生物滤池



e

S

S

K

t0ln

1

QtV

t——水力停留时间,d

K——反应动力学常数,d-1

S

0

——进水有机物浓度COD,mg/L

S

e

——进水有机物浓度COD,mg/L

Q——废水设计流量,m3/d

16/18

污泥处理计算公式

含水率

1

2

1

2

2

1

2

1

100

100

C

C

P

P

W

W

V

V



P

1

、V

1

、W

1

、C

1

——含水率为P

1

的污泥体积、重量、

固体物浓度

P

2

、V

2

、W

2

、C

2

——含水率为P

2

的污泥体积、重量、

固体物浓度

适用于含水率大于65%的污泥

可消化程

%1001

21

12



SV

SV

dPP

PP

R

R

d

——可消化程度

P

S1

、P

S2

——生污泥及消化污泥无机物含量,%

P

V1

、P

V2

——生污泥及消化污泥有机物含量,%

湿、干污泥

比重

PP

S

S



100

100

V

SP

5.1100

250

γ——湿污泥比重,g/L

P——湿污泥含水率,%

γS——干污泥比重,g/L

PV——干固体物质中,有机物所占百分比,%

初沉污泥

产量

可根据人口数,或者悬浮固体去除率计算

二沉污泥

产量VdrV

XVKSQYX

Cd

r

robsK

SQY

SQY







1

见活性污泥法计算公式

污泥重力

浓缩计算M

W

M

CQ

A



1000

100

100





PQ

CQW

n

A

A

1



2

1

100

100

P

PQ

Q



24/Q

HA

t

A——浓缩池总面积,m2

Q——污泥体积流量,m3/d

M——浓缩池污泥固体通量,kg/m2·d

W——污泥质量流量,kg/d

C——污泥固体浓度,g/L

A

1

——单个浓缩池总面积,m2

n——浓缩池数量,个

Q′——浓缩后污泥体积流量,m3/d

P、P

1

、P

2

——均为含水率,%

t——停留时间,h

H——有效水深,常数可取4m,m

1000——P含水率时的污泥密度,1000kg/m3

气浮浓缩

计算

污泥厌氧

消化计算

100

P

V

Vn投配率法



S

S

C

L

W

QV泥龄及负荷法

Vn——每日需要处理的污泥或废液体积,m3/d

P——设计投配率,%/d,通常采用5~12%/d

V——消化池有效容积,m3

WS——挥发性干固体重量,kgVSS/d

LS′——挥发性固体负荷,kgVSS/m3·d

17/18



100

100

b

S

fPQ

W



此处γ为干泥密度,kg/m3,fb为VSS所占

比例,用前面VSS比例和含水率求Ws

Q——污泥体积流量,m3/d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沼气产量0.35m3(标准)/kgCOD

城市污水中COD/有机物=1.6~1.8

两级厌氧

消化

S

S

L

W

V

总3

2

1

V

V

3

1

2

V

V

V1和V2为2:1的时候

板框污泥

脱水计算

v

QP

A



24100

11000

A——板框压滤机过滤面积,m2

P——压滤污泥含水率,%

Q——污泥体积流量,m3/d

v——过滤速度,kg/m2·h

带机污泥

脱水计算

Tv

QP

B

1

100

11000



B——带机滤带宽度,m

P——湿污泥含水率,%

Q——污泥体积流量,m3/d

v——污泥脱水负荷,kg/m·h

T——每天工作时间,h/d

气浮计算公式

名称公式说明

0.1Mpa下

所需释放

的空气量



1000

1

PS

QPfC

A



(kg/d)

C

S

单位为mg/L时,不需要空气密度

γ——空气密度,g/L,20℃时为1.164

C

S

——20℃时空气溶解度,18.7ml/L

f——实际空气溶解度与理论空气溶解度之比,一般

为0.5~0.8,多取0.5

P——溶气压力(绝对大气压,0.1Mpa),如0.5Mpa

时P=0.5/0.1=5

气浮的污

泥干重a

SQS(kg/d)

Sa——污泥浓度,kg/m3

加压溶气

水量

QRQ

P

(m3/d)

1

1000





PfC

S

A

SQ

Q

S

a

P

(m3/d)

Q——气浮池设计水量,m3/d

R——溶气压力下的回流比,%

S

A

——气固比,一般在0.01~0.04之间,常取0.03

标态空气

供应量



A

A(m3/d)

A——所需空气量,kg/d

γ′——0℃时,0.1Mpa下空气密度,kg/m3,取值

1.252

η——溶气效率,可采用0.5

接触室平

面面积

1

186400v

QQ

AP

(m2)

v

1

——接触室水流平均上升速度,m/s

18/18

气浮池容

tQQV

P



分离室平

面面积

2

286400v

QQ

AP

(m2)

v

2

——分离室水流平均下降速度,m/s

气浮浓缩

池表面积M

S

F(m2)

M——气浮浓缩池固体负荷,kg/m2·d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00:5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2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一面阿累
下一篇:腊八粥冰心
标签:时变化系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