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十渐不克终疏

更新时间:2022-12-10 22:39:06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116解题模型-应怎么组词


2022年12月10日发(作者:2021高考数学全国一卷)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古文备课资料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

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

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

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

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

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

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

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

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

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

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

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

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

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

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

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

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

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

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

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

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

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

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

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

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

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

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

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

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

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

(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

(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

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

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

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

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

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

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

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

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

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

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

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

《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

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

观政要》两本书里。

【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

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

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

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

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

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

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

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主题思想】

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

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

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

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

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

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

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

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

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

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

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

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

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

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

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

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

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

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

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

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

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

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

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

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

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

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

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

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

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

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

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

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

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

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

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

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

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

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

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

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

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

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

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

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

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

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

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

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

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

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

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

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

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

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

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

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

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

应该特别谨慎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长远,一定要疏通

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积道德仁义。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

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

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

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

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

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

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

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

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

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

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

仰慕。

【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

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

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

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

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

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

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

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

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

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

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

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

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

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

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

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

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

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

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

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

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

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

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

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

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

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

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

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

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

的决心。

【主题思想】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

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

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

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

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

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

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

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

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

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

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

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

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在辩驳之

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

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

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

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

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

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

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

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

“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

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

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

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

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

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

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

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

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

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

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

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

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

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先指出:人们习惯

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

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

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

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

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

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

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

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

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

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

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

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

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

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

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

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

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

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22:3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1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3位数乘2位数
下一篇:tpl什么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