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椰世界大战结束招。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
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
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
山东的严正立场,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
为争取在法华工的同工同酬,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在巴黎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获释之
后,他仍然积极投入唤醒民众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鲜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团所住旅馆的偏激行为使
朝鲜和中国成为舆论矛头的指向。
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
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代
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肖克俭
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
第一
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一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
驻美公使,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在会议上与法、英、美、日各国
斡旋,中去中国主权而却最终外交失败的历史故事。影片详细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和那次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失败外交的经过,让我对那段历史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相对于
从教科书的简单叙述中获取的知识,影片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的视角。
顾维钧,影片的主人公,年轻,一表人才,他的身上,似乎拥有了一切优秀的品
质,而他所作的种种,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无可指责的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
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深
受克里孟梭赏识;美国充当“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协商解决山东问题,当日本貌似
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
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在面对个大国的刁难时
(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阐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二他们接到通知时已是
将近两点),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斩钉截铁的指出:“中
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语出惊人,获得全场一致的掌声。
只是,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付诸东流,举办
国法国权衡各种利益,最终仍只给予了中国两个席位,而山东问题,英法美三国左右权
衡,最后仍然决定牺牲掉中国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将山东转让给日本。这所有的一切,
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结果,尽管直到最后陆征祥总长都灰心丧气绝望的时候,
他还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在争取”,只是局势,早已不是他顾维钧一个人便能力挽狂澜的,
无论他再出色,再如何才华横溢,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外交失败,代表团成员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愿意以三
个人头来换代表团成员的一个人头,之前的担忧“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中华
民族的罪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国内政府叫他们签字——他们倒像成了卖国贼。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
领导工人有幸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为废除“二十一条”领导法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游
行示威,最终视死如归,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以死来抗议《巴黎和约》的签订,他把自
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深爱的祖国,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国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无数
爱国者的共鸣。
似乎肖克俭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为了与顾维钧相对照的,肖克俭的激烈而直白的
爱国容易被人们所儿呢和赞同,但是谁又能说顾维钧不是同样爱国的呢?他在和会的最
后,拒绝和约签字,在未接到国内政府关于任何拒绝签字的通知的前提下,仅仅从这里,
便可知道他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他与肖克俭不同的只是,他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与手段来
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其实是殊途同归。
还有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征祥,某种程度上他
是软弱的,亦如身后那个软弱的政府,只是他那句“取消顾维钧的资格我立刻辞职”而得
以保住顾维钧的全权代表资格,只是他最后黯然离开巴黎,称政府叫他在和约上签字而
他的良心不让自己签字,由此可见,他也绝非就如以前我所以为的那样是一卖国贼的形
象。只是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还有他所处的位置的尴尬,是很多人并不能
理解的。
爱国有很多种,爱国的人也有很多种,我至今仍然不能说清顾维钧和肖克俭的爱
国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只是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那份爱国的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肖克
俭这个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存在过我并不清楚,因为查不到真实的资料,但是这并不
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去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或许该设身
处地地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任务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位置,这样才不至于一棒子
把人都打死,才可以看清历史的真相,这是我们面对历史时应有的,也是影片为我们提
供的另一个的视角。
第二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
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
山东的特权。可是英、美、法在会议中为自身利益出卖了中国。巴黎和会谈判失败,触
发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我并不是历史生,甚至不是文科生。对这个的历史事件,我是知晓的,但并不是
用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条理的分析,我选择了理性,思考。
回归正题,我所写的是《观<我的1919>有感》,此时此刻我应该做的,是对电
影本身作出评论,而不是对这样一个令人震憾,感人至深的故事作出分析。在看这部电
影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上一年年末十分热门的电影《十月围城》。无独有偶,
《十月围城》的故事发生时间与《我的1919》相近,虽然它们分别讲述的是不同的故
事,可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个故事都渲染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个人觉得这种
蔓延的情绪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历史的理性,煽情和渲染掩盖了本该表达的深刻思考。
无疑,《十月围城》获得了许多好评的同时它也使很多观影者加深了对我国近代史的了
解。至于是否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也许并不是最后的重点,起码这段历史能以电影的形式
较为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事件能得到关注与反思已是另一种成就。这样对着人得
脆弱心灵撞击的电影又怎么会不使人觉得心痛呢。
我一向都会觉得,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评论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观者
往往比较难把握其思考的方向与量度。而且导演的拍摄手法也会大大影响全戏的演出效
果。导演是为了呈现历史的原貌,抑或是为了给予观众某一角度的思考,这些不明显的
操作将有限度地框住了观者的思考。如何透过现象看出本质,便不仅仅是广泛的说说而
已。
《我的1919》全戏都比较缓慢,着力于仔细刻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描画
出他们的心理状态。只有真实才是最好的演技,然而明显的,演员皆不是经历了当初事
件的经历者,演绎的基础只能是原始的历史材料。事实是,历史学家用一种观看之道去
记录事件,导演用一种观看之道去指导拍摄,而演员也是用一种观看之道去演绎。不能
说这些观看之道都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电影,从头至尾相信必然是暗
中某种叙述轨迹来述说的,再怎样不同也不至于偏离轨道。
但我们都想看得更远,看到更好。
那三个镜头
---《我的1919》
我只记得三个镜头。
许晴扮演的梅扛着两个大箱子,出现在火车站。她戴着一顶小圆帽,容貌姣好,粉蒸肉
似的脸蛋,眼波流转。这是一个女人,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她丈夫肖克俭掀开箱盖时,
一张他两的合影,剩下的都是书籍和报纸。她转过身靠在椅背上,看着他惊喜的表情。
我总觉得有一点觉醒的东西在里面。女性的觉醒。她不再是旧式的,逆来顺受,哭哭啼
啼,没有原则只求一家安稳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后。她懂他,她知道他的需要。
男性的觉醒。他呢,他知道中国的需要,是进步的思想。所以新青年杂志真让他欣喜若
狂,好像曙光降临。
肖克俭出狱时,当狱警把他的东西一件件经他过目后塞进一个纸袋第还给他时,他一件
件拿出来,在狱警的注视下佩戴在自己的身上,钢笔别在上衣口袋,打火机放进裤子口
袋···颇有从容镇定的风度。这是一种自信的大将风度,一种睥睨天下的姿态。当他的手
触摸到那块麒麟玉佩,那块狱警不曾见过的赞不绝口的中国古代神兽麒麟玉佩时,他像
他展示,并说道,他象征着幸福。而后佩上自己的脖子,转身离去。大踏步。就像有美
好的事物在等待他的降临。我总觉得这句台词别有深意。是肖克俭的期许,是中国人的
心愿,恐怕也是导演的一种信念吧。中国人终究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第三个。法国贵族春日的庄园。湖泊,大树,草坪。这是一个春光的舞台。湖泊泛起层
层涟漪,是荡漾的金色,树叶在风中颤动,像小姑娘笑得花枝乱颤,载着光的粒子翩然
起舞。草坪上顾维钧,肖克俭,梅自在的散步。他们曾是童年玩伴。只是这样的相聚在
战火的硝烟中经过了多少波折?总之他们拥有了片刻的安宁。这一刻,是难忘的回味无
穷的幸福。梅对顾维钧说,少川,让娜姑娘好像对你有爱慕之心。远处的法国姑娘让娜
挎着竹篮在草丛里采蘑菇。篮子快装满了,蘑菇朵朵丰满。她不时的看一眼湖边的他们
三人。梅穿过树的阴影走向让娜,让娜天真的问,他们不会同时爱上你吗?然后,她跟
着她一口一声的学习用汉语说“我—爱—你”。远处顾维钧和肖克俭又开始了他两的争论
---怎样的行动最有益于中国的现状和前途。阳光给他俩的脸抹上一层光辉。他们有改
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念,并为之付诸行动。这两个有魅力的男人。让娜把头转向顾维钧,
一字一顿的念着,“我—爱—你”,眼神凝固在他身上。梅一遍一遍的教,让娜认真的学。
两个女人的声音越来越大。“我—爱—你”三个字伴随着笑声在这春日的庄园婉转荡漾。
两个男人终于停止了争吵,转过头来,微笑的看着她们。在硝烟和不安中翻滚了够久,
这就是一直渴望的安宁吧!
这三个镜头只能算是电影中极其不起眼的小插曲。我看到是却是人性的光辉和未来的终
将来临的希望。战争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创伤。梅和丈夫被分离,她为他终日担心受怕,
于是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来到这异域;让娜的家族在战争中没落,她甚至衣食无着,
她冲过去抓起顾维钧桌上的食物狼吞虎咽而后涕泪满面。经历了,但人性依然完美无缺。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是从一个感性的角度来诠释一段沉痛的历史,以普通人在战争中被
刻下的烙印来痛斥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啊,存在最多的就是普通人。但痛而不哀。他们
历经了战火,却依然心存爱。这就是闪烁的希望的光芒。
《我的1919》——影评
我不记得我以前有没有完整的看过这个片子,名字我倒是很熟悉的。此处加一句旁
白,从通常的情况上看我主动选择这类影片实在难以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也
许的确是天气太热了。
片子的前半部分不错,结尾那一处也很震撼人心,不过整体看完在内容上还是有些
不足,稍微有些空洞感,顾维钧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慷慨激昂的演说表现得还是少了些,
少了些啊。不过在新出品的爱国主义类影片中,拍到这个程度算相当不错的了,会有点
感动会有点骄傲也会愿意翻阅历史资料多了解了解那个年代,至少比《建国大业》强太
多了,谁能回答我那片子有什么,除了一张张堆砌的脸以外还剩下什么?所以我真是不
能理解它的高票房和所谓的影响力艺术感染力之类的之类的之类的。
爱国主义影片,有几部我想当的喜欢,其中就包括《开国大典》,甚至于有朋友在
电视上看到在播都要给我发个短信,我的确看了太多次。话说大约是我在上高中时候的
某年的十一,家里来了几个亲戚,他们聊天做饭什么的,开着的电视似乎只是遵从一种
惯性。我不是在吃桔子就是在吃瓜子,然后无意识的唠唠叨叨,突然某位亲戚问我你说
什么呢,我说我说什么了,他说你是不是说电影台词呢,我说是么?他说我听着好像是
啊,好像这个时候不在厨房的那部分人的眼光大都聚集到了我身上,然后我发觉我还真
是在跟着电视上开国大典的剧情说台词,几乎不差。从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确看了这个
片子好多好多次,以至于都能背台词,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看。另外一部相当喜欢的是《冰
山上的来客》。爱国主义影片,还是过去的那些明显质素更高,很朴实。有很多人听到
“爱国主义影片”就觉得没劲,说教,无聊,其实不是这类题材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在拍
片子人的浮躁和不用心。其实任何电影都要用心制作,不过很可惜的是从近几年出品的
那些片子上,大都是明显来愚弄观众的东西,比如那个什么那个什么还有那个什么,你
肯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22:3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1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