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思辨性作文

更新时间:2022-12-10 22:12:24 阅读: 评论:0

2019年长春中考英语真题-与龙有关的成语


2022年12月10日发(作者:亚洲杯2019足球赛程)

1/8

作文的思辨性思考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

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

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

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

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

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

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

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

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

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

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与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

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

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

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

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

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

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

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

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

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

《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

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

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

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

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

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

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

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

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

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

",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

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

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

2/8

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与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

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

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

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

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

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

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

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

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

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

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

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

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与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

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

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

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

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

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

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

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

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

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

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

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

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

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

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

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

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

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与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

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

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

3/8

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

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

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

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

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

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

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

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

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

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

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如##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

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

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

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

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

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

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

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

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

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

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

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与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

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

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

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

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

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

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

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

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

4/8

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与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

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

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

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

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

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

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

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

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

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

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

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

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

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

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

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

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

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

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

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

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

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

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

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

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

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

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

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

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

5/8

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

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

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

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与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

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

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与彼,由表与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

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

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

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

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

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

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

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

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

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

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

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

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

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

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

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

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

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

6/8

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

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

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

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

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

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

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

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

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

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

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

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

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

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

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

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

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

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

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

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

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

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

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

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

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

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

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

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

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

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

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

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

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

7/8

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

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

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

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

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

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

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

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

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

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

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

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

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

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

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

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

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

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

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

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

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

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

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

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

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

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

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

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

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一次

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

婆最坏,贪得无厌."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

怎么会有追求?"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

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

8/8

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

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

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

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

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

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

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

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

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

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

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与一点而不与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

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

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

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

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22: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1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生命的古诗
下一篇:鲜矣仁
标签:思辨性作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