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思想的基本理念
共和思想的精髓、不足及其规避国内学者刘军宁把共和思想的原则准
绳概括为“公”、“共”、“和”:
1、公:
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共和政体是公平、公正的政体,能够实
现正义的政体。
2、共:
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
3、和:
即用和平的方式参与和处理政治事务和政治纠纷。
但是,回顾西方共和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但历史上的
共和政体有时并不比其它政体形式优越,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也注意到,
“据欧洲的一些人说,共和并非像大家至今所想的那样是多数的统治,而
是依靠多数得势的几个人的统治;在这种统治中起领导作用的不是人民,
而是那些知道人民具有最大作用的人;这些人经过自己的独特判断,可以
不与人民商量而以人民的名义行事,把人民踩在脚下,反而要求人们对他
们感恩戴德;而且共和政府是唯一要求人民承认它有权任意行事,敢于蔑
视人们迄今所尊重的一切,即从最高的道德规范到初浅的公认准则都一概
敢于蔑视的政府,以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以人民的名义来实行暴政和主
事不公,暴政也能成为合法的、不公也能变为神圣的”。汉密尔顿也通过
纵观政治史分析了共和制的弊端,他指出:“在阅读希腊和意大利一些小
共和国的历史时,对于一直使它们不安的骚动,以及使他们永远摇摆于暴
政与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没有恐怖和厌恶的感觉
是不可能的„„政府的弊病会使这些光辉的才能和崇高的天赋走上邪路,
黯然失色。”可以看出,共和并不必然带来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要注意的
两点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防止一部分社会成
员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不公平。而这两点在以往的共和政体里都没有得
到彻底解决,麦迪逊也认为,“古典的共和是败坏的共和,不论它是依赖
直接民主还是依赖贵族寡头都必然要以奴役和专制为前提,奉行黩武的帝
国主义和军事扩张。”在缺少民主、宪政、制衡等制度制约的前提下,共
和主义所追求的“共治”、“共享”、“和平”等理想必然不能实现的。
民主与宪政应当成为共和中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宪政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
才是最符合共和精神的共和国。
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
自由观
共和主义认为,自由的国家先于自由的个人而存在。对国家自由优先
性的强调,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政体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就是说,
离开自由的国家,自由的个人便无从说起。自由的国家是个人自由得以展
现的公共空间。这与自由主义的立场截然不同。近代自由主义的先驱作家
霍布斯认为,个人自由和国家问题乃是可以分离的两个问题,在利维坦式
的国家中,个人自由恰恰最有可能得到保障,公共自由和个人自由并无联
系。霍布斯曾以嘲笑的口吻说,意大利独立的路加城中的个人并不见得比
君主统治的君士坦丁堡中的个人有更多的自由,霍布斯强调个人自由多少
并不在于法律的来源,而是要看法律所允许的自由活动的范围。哈灵顿对
霍布斯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君士坦丁堡的个人自由当然比路加城
的人的自由少,因为君士坦丁堡的个人的自由完全依赖于统治者的善良意
志,那里除君主之外,其他人的自由随时随地都有被剥夺的可能
政体观
共和主义者认为,混合均衡政体(mixedbalancedconstitution)是
人类所能构建的政体中最好的政体。在介绍共和主义的政体观之前,我们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政体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政体作为公共生活展开之
制度框架,作为人类秩序之前提,其好坏标准虽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
察,但最为核心的一条标准就是政治共同体的持久性--即好的政治制度应
当是能绵延既久的制度。事实上,西方思想史最早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波里比乌斯开始,便以此来考察各种政体,他们承认君主制、贵族制、民
主制各有其好处,然而问题在于它们自身皆不能持久,由此便会进入一个
政体衰败的过程,由王政到僭主政体,既而到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最后
是民主政体、暴民政体,再到君主制,如此循环。他们认为,好的政体应
当是能摆脱这一循环的宿命,而可能的形式则是同时兼具君主制、贵族制、
民主制三者好处的混合均衡政体,即共和政体。混合均衡政体在罗马共和
国、近代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实际例证。罗马共和政体包含了执政官、元
老院、平民大会三者的混合,近代英国包含了君主、上院和下院三者,而
美国则是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三者的混合,其根本精神在于把大众民主、
精英统治、领导决断三者进行混合,从而兼顾国家各阶层的利益,做到尽
可能的公正。古代罗马以及近代的英国、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
它们的共和政体。
美德观
在共和主义阵营中,除关注混合均衡政体的一方外,另一方更多地从
人文主义立场出发提倡公共美德,如审慎、节制、勇气、正义等,他们往
往也被称为公民人文主义者(civichumanism)。共和主义之所以把美德
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坚信"美德可以战胜命运",同时,和平自由的
生活,除了有赖于制度设计外,还要看公民的德行,美德与自由是相互支
持的关系,美德败坏之时,即为政治衰亡之始。他们认为:"为了保证自由
的价值得到维护,首先需要促进的与其说是有效的组织和法律结构,不如
说是全体人民的公民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文艺复兴后期的马基雅维里、
圭恰迪尼均如此主张。他们目睹了共和国体制的脆弱和腐化,以及连年的
战争状况。此时,对有美德的君主、有美德的公民的呼唤便顺理成章。马
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和《论李维前十书》虽然重点不一样,但有一个共
同的主题则是美德与自由的相容,他实际上向人们表明:一切保证公共生
活中取得成就、维系自由的品质,都可称为"美德",其逻辑结论则是为了
维护安全和自由,如果需要作恶,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以斯金纳之言,
马基雅维里论证了公共美德与基督教时代旧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
不过将美德这个观念与在实践中'拯救我们国家的生存和维护其自由'所需
要的一切品质等同起来"。古典共和主义主张的"美德(virtue)",是政
治领域中的"公德",是一种公共精神。
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特色
整体主义:
共和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区别,重要的一条在于前者是整体主
义的,而后者是个人主义的。共和主义的整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
价值,但终究突出整体的优先性,即离开共同体,便不再有自由的个人。
柏拉图的下面这句话可谓古典共和主义基本立场的高度概括:"我们的立法
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
幸福。它运用说服或强制,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
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
政治平等主义:
当共和主义将自由从严格的政治角度来界定时,一种政治上的平等主
义便是其必然结论了。政治平等主义意思是说政治身份的平等,即每个自
由人都是平等的,其基本信条是"任何人都不能压迫另外一个人",当然,
在古代世界这是把奴隶排除在外面的。政治平等主义是参与公共生活的机
会平等,而不涉及任何分配均等的问题。共和主义虽然有君王、贵族与民
众的区分,但他们是将这些等级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认为人天然有贵
贱贤愚之分,而在政治共同体中,每个部分均应当发挥合适的作用,共同
体要为每个等级提供福利而不是为某个等级服务。
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启示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分合。
政治哲学界自以赛亚·伯林以来,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类型划分堪
称经典,斯金纳试图以统一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方式,将伯林所做的划
分进行调和,但当斯金纳说马基雅维里等新罗马作家也持一种消极自由观
时,未免有点勉强。斯金纳的论证,并没有使古典共和主义摆脱"积极公民
"、"参与自由"等典型的伯林意义上的"积极"色彩。我们毋宁说,斯金纳是
补充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古典共和主义同时包含了消极自由的观念。并且,
它对自由的要求更高,即当自由主义以底线自由--个人私人空间免受外界
侵犯--为目标时,古典共和主义反复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消极自由必须
有积极自由做基础。这样,古典共和主义确实补充了自由主义未能重视之
处。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辩证:
古典共和主义由于以公共性、相互性为其基本原则,实际上将公共领
域推到政治哲学的前台,这在当代自由主义所主导的西方政治哲学世界中
尤其显得引人注目。以笔者之见,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共享的一个理论前
提就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只是自由主义致力于强调私人领域之
首要价值,而共和主义则强调,公共领域才是实现自我的场所,人生的价
值不在于满足一己私人生活之安逸富足,而是要进入公共世界,去寻求荣
耀,追求意义,展现风采。共和主义作家的思想提醒我们注意:公共领域
和私人领域实际上有着更为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小结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各种文化中汲取资源,
这其中不仅包括西方自由民主理念,实际更重要的一块,就是西方古典共
和主义传统。事实上,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中,也包含了"天下为公"、"和为
贵"等典型的古代共和理想,这为当代中国吸收西方共和主义政治文明之有
价值的部分,提供了充分的本土资源。我们不妨说,共和理想是天下世人
之普遍理想,它属于全人类,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探讨西方古典共和主义
政治哲学,对当代中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迪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7:1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4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