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
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
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
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
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
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
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
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因为,用改革派与保
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
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
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
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
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皇帝
对大臣结为朋党是很有戒心的。雍正是这样,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就像秦桧的莫须有为高宗杀岳飞提
供了借口一样。吕夷简、欧阳修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
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那么皇帝为什么不要反对并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
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
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
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
僚,已经是暮气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
然作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作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
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
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
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关斑竹提及仁宗下诏取消新政是对下猛药进行改革产生了怀疑,其实,仁宗这样作是必然的,要改革
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
局。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
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
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
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
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在重要,也得忍痛割
爱啊。
所以,庆历新政失败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体制,而非所谓保守派。
变法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
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
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
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
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1、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
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失败原因:
1、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守旧势力阻挠变法。
2、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
3、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
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
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
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
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
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榷场宋、辽原先在边境地区设有互市市场即榷场,专设有官员监督贸易和征税,商人入
场贸易,须缴纳商税,支付牙钱。宋辽边境冲突激烈时期,榷场贸易多停废。
景德二年,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二月,辽再置榷场于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以羊和皮毛换取宋地绢绸,彼此互利。同时,宋在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
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开放榷场,双方都采取了一些管理榷场的措施,互致友好。
除此之外,景德二年二月,宋还命开封府推官、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孙仅担任辽国母生
辰使,出使辽国,受到极好的礼遇。此后百余年间,宋、辽双方基本保持一种和平友好的关
系。宋辽双方的和睦相处,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互相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6:5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3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