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课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
想家的思想主张;
(2)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
价,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2)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实行情景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人文思
想起源的背景、内容及重要意义;
2.利用比较法,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理解他们思想形
成的原因;
3.进行课堂讨论,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用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对其客观评价。
【教学内容】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地理: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
(2)经济: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广大奴隶的劳动和工商业的发
展,古希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思想: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
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5)人才: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智者运动的兴起。
①时间:古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
家争鸣”局面已开始)。
②原因:a.根本: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b.主要: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c.直接: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③探讨问题:与人类自身相关的问题。
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是一场思想革命。
(2)智者及其言论特点。
①智者的概念: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雄辩术:争
辩的艺术修辞学:说话的艺术)
②言论特点:
a.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
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注重实利。
c.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3)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①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②主张:a.人是万物的尺度;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认为制度和法律是相对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道德判断标准;c.所
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③影响:
a.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
发展。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观点在当时条件下尤其可贵。
c.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
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
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④智者运动的作用: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
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4)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
①时间:(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
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②时代背景:a.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雅典公民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世风
日下,道德沦丧。
③主张:
道德: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b.美德即知识。
理性:a.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b.“认识你自
己”。”(哲学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③尊崇
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④人格魅力:为了真理与自由,他自愿选择死!既服从城
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⑤教学方法:“助产术”。
⑥历史地位: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⑦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
a.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
“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在强调人类的
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b.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
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
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
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
政治。
【教学重点】
1.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2.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热点试题】
1.分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有何异同?
2.简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3.试述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
的最早萌芽,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
等。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对人的看法的不
同点是:(1)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
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上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
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
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人
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
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
标准;(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
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
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3)智者学派认为“知
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德
性就是知识,所谓“知德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智慧”,看
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
魂。(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苏格拉
底对“认识自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
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
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
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
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苏格拉底关注的中心问题
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是
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
希腊人文主义在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6:2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