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
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晚上7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9时称为二更;11时称为三更,俗语三更半
夜或说子夜指的就是这个时辰;次日凌晨1时称为四更;3时称为五更;5时
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
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
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
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现化纪时
夜半子23-1点
鸡鸣丑1-3点
平旦寅3-5点
日出卯5-7点
食时辰7-9点
隅中巳9-11点
日中午11-13点
日昳未13-15点
晡时申15-17点
日入酉17-19点
黄昏戌19-21点
人定亥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
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
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
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
《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
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
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
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五更: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五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现代时间:19-21点21-23点23-1点1-3点3-5点
古代计时器
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来那么指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
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
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
的重大创造,这项创造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
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
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
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测定正午
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
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
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
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
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的重要依据。《汉书》《元史》中都
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做了详尽的记述。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
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那么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
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
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诗曰:似将海水添
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也写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佳句。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中国古
代从周代起,官方就已经开始懂得用漏刻来计时了,为此朝廷还专门设有
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就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然后为
皇家报时效劳。西汉时,漏刻甚至上升为一种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
掌管。东汉时,朝廷设有郎官一职,也是负责管理漏刻的。
香篆钟
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香篆钟是一
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
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
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
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
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
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
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沙漏
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创造了五轮沙漏,用流沙驱动漏刻。
同时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所著《宋学士文集》
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
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6:1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