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赤道周长

更新时间:2022-11-13 01:52:47 阅读: 评论:0

高压管道焊工培训学校-炎拼音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我爱中华手抄报)一、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我觉得我们理解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 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 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建议老师们,要研究 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哪些是体验性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 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 :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 海拔与相对高度。 ”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 知识方面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 识别, 辨认事实或证据; 举例; 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例 有;“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进行解释、 推断、区分、 扩展; 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 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选代表向全班汇报。 ” 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 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 (2)技能方面: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

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 观。 ”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 动词如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试验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

1

x0c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 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行 为动词如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 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法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讨。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 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 2. 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 词如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等。标 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 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 (2) 反映(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相应的反应 等。行为动词如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 珍惜、拥护、帮助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系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 成全球意识。 ” (3)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 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 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体验性的目标中,应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大家值得注意的问题。 2 确定教学目标 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的表述

,是一个可供测定的指标体系,是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起着 “纲举目张” 的作用。因此,应反复推敲, 与同行讨论,克服主观随意性,在知识,能力,情感培养等方面全盘考虑,处理好这几项要 求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制定出可行的目标。并且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 次级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按着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做法: 学段目标的确定; 案例 1:关于“地理位置”的学段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段 七年级上学期 教学内容代表 7 页:利用经纬网定位 课标要求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 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的制定 能够运用在经纬网上 确定某地经纬度位置 的基本方法确定某一

2

x0c点的地理位置 八年级上学期 2 页;位置优越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 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说出某区域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 置;运用描述位置特 征的基本方法描述某 一国家的地理位置 评价某区域位置(经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邻位置)描述区域 的地理范围

八年级下学期

18 页; “北京”政治文化中 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 位置,范围,并对区 域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判断经纬度位置的方法,还学会了描述和评价位置特征的方法,学生 才真正掌握地理位置学习的根本,体会地理位置的价值。 单元目标的确定 案例 2;中国分区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与教材中“学习标准”要求的对比。 从案例 2 中不难看出: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与教材中的“学习标准”要求不是吻 合的。 有些课标中的要求在教材要求中没有体现; 不同课节的教学内容只体现了课标要求的 一部分,课标的某一条内容标准会在多个不同的课节中出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只教教材 的话是难以实现课程目标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在整体分析课标, 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 上确定出来的,也就是课程标准统整下的单元目标。 例如“中国地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 △能以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为例, 说明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 并初步 学会评价自然区域。 △学会结合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 △会用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支柱产业及其形成的条件, 以及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 作用。 △会用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够联系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在确定每课时教学目标前,须考虑清楚三件事情:第一,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课标 要求应该在哪节课里体现最合适;第二,某一课节中要着重落实课标中的哪些要求,到什么 程度;第三,课标中的某一项要求,要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来达成,各节课之间的程度差别怎 样。 课时目标的确定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 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 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 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 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为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 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课时目标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下面以“亚洲 复杂的气候(第六章七年级下册)这一课为例,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运用地图和有关 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河流相互关系,存在的环境,发展问题“直接作
3

x0c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 与技能目标-——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 气候面积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 特点。 2.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 降水分布概况, 并归纳 气候特征;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 候差异的因素;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观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资料分析亚洲由于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以及对 人类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 “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不同 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认及其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认,应注意重点和难点常常不是相同的,要分别阐述。 “教学的重点”是指本节课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时,着力阐述的主要部分,同时是对学生 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学的重点确定准确,可以帮助老师备课时

主题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时 时将重点“把握在心”强化重点内容的交流信息。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接受和运用难度较大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原理, 或者操作较复杂的技能。难点有时与重点内容一致。当难点内容与重点内容不同时,教学中 应花大力气攻克它。 在教学时可以做一些反复的练习。 突破难点不一定靠多花教学时间来解 决, 而是要通过情境设置、 探究活动来积极启迪学生的思维, 采用适当的手段, 如文图转换, 演示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去探 索。一旦水到渠成,难点就迎刃而解。 地理学科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对于形象思维还占主体,抽 象思维有待发展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于是在课堂教学 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 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 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方面作了一定 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同仁交流。 1、借助经验,新知不“新” 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 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 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他们理解一些 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季风环流时,就要涉及到“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 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 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 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 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这就为讲解 季风作了铺垫。

4

x0c2、巧妙比喻,妙语生“花”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 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 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 受到东西向山脉的 阻挡时,有的老师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 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

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如在 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就可以作这样 的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 80 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 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 8 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 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 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 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有的教师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 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 学习纬线时,有的教师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 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 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3、手脑并用,双管齐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叶圣陶的这首诗指出手脑并 用的重要性。手脑并用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更可以促进和完善大脑的发育。 例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 虽然学生在比较经线和纬线在形状、 长度和方向这三方面特 征的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但到了具体辨别两者的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筹莫展。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是说学生缺少动手的环节所致。 于是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立即从不同类 型的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首先让学生在“北京市地图”标出经线和纬线,学习觉得很容 易,因为在这张地图是经线和纬线横平竖直。然后在世界行政区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最后 再在偏极地地图上辨别两者。这一幅地图,从易到难,学生在完成这三幅地图后,对经线和 纬线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的经线和纬线的具体表现也有了 了解。 4、图表配合,简洁明了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 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 我首先 设计了下面的表格, 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 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 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 形成这一地理现象。 另外冬季的图表,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大陆 表面 高 低 海洋 表面 低 高
5

比较项目 温度高低 气压高低

x0c风吹的方向 具体风向 5、教具

演示,直观形象

由海洋 吹向陆地 东南风或者西 南风(偏南风)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 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 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经线和纬线时, 有的教师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 在学 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 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有的教师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 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 展示山峰的模型, 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 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 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 了。 6、就地取材,当场模拟 在地理课堂上,有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对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学生对“风成学” 不太理解, 特别是风在搬运物体时, 体积大的物体被搬运的远,体积小的物体被搬运得近,这种地理现象比较抽象,也难怪学生 理解困难。有的教师看到黑板的下框内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粉笔头和灰尘,教师就地取材,当 场模拟风搬运物体。我清清一吹,灰尘飞扬起来,大小粉笔头也滚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请 学生仔细观察,大小粉笔头在滚动的距离上什么差别。学生一下子就对“风成说”这一抽象 的理论明白了。再比如说,学生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时候,对于森林对黄土的保护,学生觉得 有些枯燥,于是教师就顺手拿来一个黑板刷,它有点像皮鞋刷,教师在刷的木头面上放一块 橡皮,黑板刷稍微一歪,橡皮就掉下来了。当教师将橡皮卡在黑板刷的毛之间,黑板刷就是 反过来,橡皮也设有掉下来。学生通过这个实验,理解了植被对疏松黄土的保护作用。 7、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 课堂上,有的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 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有的教师在 上课前, 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 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 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 在课堂上, 将地球仪转动动一定的位置, 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

球仪水平的高度, 平视地球仪, 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 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 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 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刚 才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 你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 教师说我们看得最 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
6

x0c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 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8、播放视频,生动有趣 现在,网络已经非常普遍,正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某些网站上的 视频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学习季风的形成,有 一段与此相关的 FLASH 的动画视频, 视觉效果非常好, 生动形象。 学生看了之后, 印象深刻, 比教师的千言万语都管用。类似的网络资源很多,我们平时上网时,就要留心观察,不断积 累。 以上突破教学难点的种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但本质是作用他们是一致的,就 是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由原本学生陌生的衍变学生熟悉的、 由原本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衍变成 生动形象的。总之一句话缩短地理世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两者实现“零距离”的亲 密接触。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过程与方法,说的就是教师通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方法。例如一下的方法就适用于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1. 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凡是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海啸,长江 以及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域以及北方地域,日本与澳大利亚都是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为 什么采取的方法与效果不同呢?。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子,并且进行归 类对于比,就容易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 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强化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 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提示) ,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端,找出难点,提出 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虑。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疏 远析问题以及独立处理完成问题的能力。 3. 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生物风 化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

作用之间的瓜葛。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 地理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 应实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 并实时进行归纳、 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域以及北方地 域的分界是气候为主, 西北地域以及北方地域的分界是以季风区以及非季风区为主, 从而区 分它们在自然以及人文上的明显差异。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以及列表法。图示 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提纲法适用于单位总结; 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 末复习。 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整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条理化,加强学习成效。 4. 科学影象法 地理概念以及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以,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影象方法,提高学生的影象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记忆力强后强化”的影象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 快后慢的。是以,学生在影象时,应该先把知识点记忆力强清楚,课后有时候间的时候再把 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7

x0c方法之二是编制影象口诀。如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川陇,宁内蒙,晋陕河南 以及山东”或者是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也可以用“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海 洋”,学生容易记住,并且长时不忘; 方法之三是联想影象法,即指导学生把影象材料与其彼此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 我国地理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及淮河,它是我国冬季 0℃的分界线,也是南方 河流以及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 0℃) ,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以及亚热带的 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按照积温划分的) ;秦岭以及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 800 毫米分界线, 也是湿润区以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稻子以及小麦的莳植分界线 (稻子 是需要大量的水)等等,这样对于提高影象十分有益; 方法之四是画图,形象影象法:例我国新疆地域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 个三角学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学形中画上三条山系以及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 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 的东南西北标的目的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影象。 四、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 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然后

分段精读。精读,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 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 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 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 思维描图就是把抽象思维和动手绘图结合起来的方法。 边想边描, 使想象中的地理事物 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同地图结合起来,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 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杜绝“地名搬家和地理规律错位”现象的发生。 第二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 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 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 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 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 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 ,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 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 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 ,从而使学生的 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 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 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 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 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 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 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通 过这种讨论,使学生弄懂弄透。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三级阶梯的划分、0°等温 线、秦岭—淮河一线等)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 ,可利用 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 。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8

x0c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这样就 能进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1:5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雅俗之别
标签:赤道周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