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冰心原名
荷叶母亲冰心原名
《荷叶母亲》是冰心的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也是作者
的经典作品之一。
原文/《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
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
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
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
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
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
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的,
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
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
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
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
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
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
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词语注释/《荷叶母亲》
①荷叶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
目是编者加的;
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③并蒂(bìngdì):指两朵(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④花瑞(ruì):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本文指花带来好预
兆。
⑤菡萏(hàndàn):指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⑥攲斜(qī):倾斜、歪斜。歪斜不正。
⑦慈怜(cílián):慈爱怜惜。
⑧荫蔽(yīnbì):树木遮蔽。“荫”读“yīn”或“yìn”,此处读一声,在“荫庇”
中读四声。
作品鉴赏/《荷叶母亲》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
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
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
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把我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
是荷叶,生动形象。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
的子女。”在散文后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
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
难的人。
写作背景/《荷叶母亲》
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在荷叶下,想到母亲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所以就用荷
叶来赞美母爱。
课文讲解/《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散文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
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
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
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
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
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
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段落分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
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
恋。
写作特点
主要特点:借景抒情,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
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
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
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借鉴:“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即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某物
上,让此物本身代表自己表达。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
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能负载人的感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
难点分析
难点1、在本文第一句话,”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
的背景中认识,花瑞入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
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对这句
话,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
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只能是母亲。这样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3、课文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何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
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同时对下文的触景生情做出
铺垫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一下本文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
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
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表现
了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
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美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
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
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
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
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敧斜的红莲又稳稳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
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的、
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
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
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
5、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一个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
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作者/《荷叶母亲》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
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
句来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为意。。福建长乐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
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
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
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人物评价
“我读冰心诗,最大的失望便是袭受了女流作家之短,而几无女流作家
之长。我从《繁星》与《春水》里认识的冰心女士,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
的诗人。
《繁星》《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园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
样也许是最容易做的,把捉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诗意,选几个美丽的字句调度
一番,便成一首,旬积月聚便成一集。这是一种最易偷懒的诗体,一种最不
该流为风尚的诗体。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
得仿效而流为时尚。”一一梁实秋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
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
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
白的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茅
盾
“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
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
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
里……”——魏巍
“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
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
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
人。”——温xx
“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
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
洞察,就像《小橘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萩野修二
(日本)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1:4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0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