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论语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2-12-10 14:50:34 阅读: 评论:0

合肥叛逆期学校哪家好-鞠躬尽瘁造句


2022年12月10日发(作者:刘禹锡的古诗)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也绞;好勇不好学,其

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典故

1教化子路

子路初进孔门的时候,并不安心读书。有时,孔子在上面传教,

他便在下边摆弄长剑,等夫子考问时,总是一问三不知。原来,子路

来自山野,他并不喜欢喜欢读书。他的志向是当一名武将。起初,他

的性情野蛮粗俗,可后来,他不仅改掉了这些坏毛病,而且学习还很

用功,成了孔子的忠实门徒。孔子是怎样使子路改头换面的呢?这是

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一年春天,孔子带领弟子到尼山游览,直到半山腰时,孔子突然

喊停,让子路去后山小溪里去取水。

子路到了后山,来到溪边,刚要提水,只觉得身后树摇草动,寒

风袭人,他猛回头,看见一只老虎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向自己扑来。

子路一纵身,闪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老虎扑了个空。老虎再次向子

路猛扑过来。子路趁机抓住老虎的尾巴,使劲在手腕上挽也两圈,用

力一拉,老虎挣断尾巴逃跑了。

子路歇息了一会儿,把老虎尾巴揣在怀里,提着水,十分得意地

来见孔子。可孔子对孔子连看都不看一眼,接着水就喝。子路按捺不

住了,便问:“老师,书上有没有打虎的方法?”

孔子平静地说:“书上没有,但我听人说过打虎的人是分四个等级

的。”

“哪四个等级?”子路急不可待地问。

孔子说:“一等打虎按虎头,二等打虎揪虎耳,三等打虎抓虎蹄,

四等打虎拽虎尾。“

子路一听,满面羞愧,悄悄地溜到山上,把虎尾扔进山洞。

子路越想越生气:“老师明知山里有虎,却叫我去提水,这不是故

意要让老虎吃掉我吗?”想想自从入孔门,一直受孔子的奚落,被同

学看不起。子路觉得热血直冲脑门,顺手抓起一块大石头,要去和孔

子理论。

子路见了孔子,怒气冲冲地问道:“老师,你学问满腹,我比不上

你,可你能战胜一个英雄武士吗?咱们来较量较量如何?”

孔子不急不躁,笑了笑说:“子路,你一个壮汉要杀死一个手无寸

铁的老者,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这算不上英雄武士,只不过给自己

留下骂名,叫后人耻笑你不仁不义不道德,办事鲁莽粗俗,没头脑而

已。我早就听说杀人也是分等级的。”

“怎么分?”子路问。

“共分五等,一等杀人用笔,二等杀人用口,三等杀人用拳,四

等杀人用刀,最下等的人杀人才会用石头。”

孔子的一席话说得子路无地自容,只好悄悄地把石头丢了。

孔子问:“你听说过为人有六种毛病吗?”

子路摇摇头。

孔子说:“你坐下,听我说。喜好仁义而不喜欢学习,其弊端就是

愚昧;喜好机智而不喜欢学习,其弊端就是放荡;喜好信用而不喜欢

学习,其弊端就是谬误;喜好直率而不喜欢学习,其弊端就是偏狭;

喜好勇敢而不喜欢学习,其弊端就是祸患;喜好刚劲而不喜欢学习,

其弊端就是狂狂妄。”

从此,子路在人前再也没有了傲气,用心地跟着孔子学习,终于

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

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也!”――――《论语宪问》

典故2仁德之人

“如何以‘仁’的标准评价政治人物呢?”弟子们问。

孔子说:“我讲一讲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的故事,你们从中琢磨

吧。”

弟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述这个政治故事:

齐襄公时期,因襄公腐化堕落,蛮横凶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

的弟弟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到莒国,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在

管仲辅佐下逃奔鲁国。不久,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联合几个对襄公不

满的人,起兵杀掉襄公,自立为齐君。齐国大夫雍林杀死无知,齐国

一时无君。这时大贵族国氏,高氏派人召小白回国。鲁国得知齐国无

君时,准备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为保公子纠登上君位,亲率鲁

军去莒国,以武力阻止公子小白回齐。在莒国边境,管仲正遇上鲍叔

牙和小白乘马车返齐。管仲当机立断,取箭射向小白,小白惨叫一一

声,倒在马车上。管仲误以为小白已死,放松了警惕,致使公子纠放

慢了回齐的速度。殊不知,小白机智过人,管仲的那一箭只射中了他

衣服上的带钩。他假装中箭身亡,躲开管仲率领的鲁军之后,飞车急

驶,日夜兼程,抢先返回齐都,被国氏,高氏立为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派齐国精锐部队前往夹谷一带,攻击护送公子纠

回国的鲁军。两军相遇,齐强鲁弱,齐军一举打败鲁军,并切断了鲁

军退路。鲍叔牙于阵前向鲁致函:“我奉主公之命,致信贵方。鲁国

如果不杀公子纠,如果不用囚车将管仲,召忽押送齐都,齐军将进攻

鲁国!”迫于齐国的压力,鲁国无奈之下杀了公子纠,召忽殉主而死,

管仲被装入囚车押往齐国。押送管仲的囚车刚入齐境,鲍叔牙便前来

迎接。囚车至齐都后,齐桓公不但不报一箭之仇,反而拜管仲为相。

齐桓公为何如此宽宏大量,不记私仇,任人唯贤呢?原来是这样

的:小白登上君位后,立即传令速杀公子纠,管仲,召忽。鲍叔牙无

比真挚地劝道:“如果主公只考虑治理齐国,由我和国氏,高氏辅佐

就可以了;如果主公有远见卓识,有振兴齐国,称霸诸侯的大志,只

有委任管仲为相国才行;我十分熟悉管仲,他是个仁德之人,且才能

出众,我远远不如他。如果主公拜他为相,我可以在他领导下谋事。”

桓公有所顿悟地说:“你甘愿把相位让给管仲,说明他确实是个杰出

的贤能之人。寡人采纳你的建议!”从此,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政治,

加强了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改革军事,增强了武备能力;改革经济,

农业,手工业大发展,齐国逐渐富强起来。他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

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成为天下第一霸主。

待孔子讲完,子路问:“老师,你认为管仲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仁人,是仁德之人。”

子路说:“对于管仲是否是仁人的问题,我的看法与老师的看法不

同,可以争辩吗?

孔子笑着说:“可以,以往你不是经常和我争辩吗?”

子路说:“管仲曾劝说齐襄公应当如何施政,齐襄公拒绝,这说明

管仲辩才不高。”孔子说:“不对,管仲没有说服襄公,说明襄公没有

眼光。”子路说:“襄公死后,管仲辅佐公子纠没有得到齐国君位,说

明管仲能力太差!”

孔子说:“不对,辅佐公子纠未登君位,那是时运不好。”

子路说:“管仲在鲁国沦为阶下囚而不惭愧,说明他无羞耻之心!”

孔子说:“不对,管仲在鲁国身为囚徒而不惭愧,那是自省后的坦

荡。”

子路说:“同为公子纠的老师,召忽为主守节自杀,管仲不殉主,

是不仁不义!”

孔子说:“不对,召忽自杀,说明他是庸才,而管仲堪称治理天下

的佐君贤才。”

子路说:“管仲从鲁国被押回齐国后,出仕于仇敌齐桓公,是对主

人的不忠!”孔子说:“不对,管仲之所以敢于出仕于昔日的仇敌,是

他权衡国家大事之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子路说:“总之,桓公逼死公子纠之后,管仲不去殉主,反而出仕

于敌,管仲是算不上仁人的!”

“齐桓公不记私仇,不耍权术,公正用贤,可谓仁君!”孔子接着

说:“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九次召集多国诸侯会盟,并没有使用武

力,这就是管仲的能力所致!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评价政治人物是否是仁人,应看大节舍小节,主要看他对社会

对国家的贡献,而不能用评价一个普通百姓的标准去评价一个伟大的

政治人物!基于这一点,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

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现在

还要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承受异族的压迫统治呢。难道有必要苛

求管仲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诚信小节,自杀于沟渠,从此无闻于世,

无人知晓吗?”

闵损说:“从老师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明白了判定仁人的标准。

可以说,齐桓公,鲍叔牙,管仲皆仁人也!管仲协助桓公,一匡天下,

这个功劳太大了,如果当初他也像召忽那样,自杀殉主,他的大贤大

才怎能变成一匡天下的大贡献呢?评价管仲,怎么能拘泥于小节而置

天下万民于不顾呢?”

修已以安百姓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

姓,尧舜其犹病诸!”

为官治世诀窍

鲁哀公十三年,颜回,闵损,曾参,颛孙师四位弟子为老师祝贺

七十大寿,席间,他们讨论完“治学”之后,又谈到了为政,治世的。

的曾参首先提出了新话题:“老师,刚才您讲了自己一生治学的经

历,今天,是您老人家七十大寿,已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的

基础上,达到了不逾矩。我们的师兄师弟中,也有一批人进入了仕途,

今后,还会有些同学去做官。请问老师,为官诀窍是什么?”

孔子精辟地论述道:“为政做官并非每人都行既要有能力,还要掌

握住从政的基本知识。简单地说,为官诀窍是八不,即:不逾矩,不

蛮干,不离仁,不塞言,不轻狂,不怠慢,不腐化,不专断。具体地

说,不逾矩,不蛮干,就是办事不超越规定,不脱离实际;不离仁,

不塞言,就是办事讲仁德,不堵塞言路;不轻狂,不怠慢,就是不高

傲自大,不荒政失政;不腐化,不专断,就是清廉俭朴,能够听取不

同意见,善于集思广益。按这“八不”去做,定会为政有为!

颜回问:“老师曾给我们谈及治世之本一词,请老师讲一讲治世之

本是什么?”

孔子回答:“修七教,行三至,便是治世之本。这是君王应当做到

的。当然,这也是官吏应当做的。”

颛孙师问:“七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孔子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说:“七教即指敬老,尊齿,乐施,亲

贤,好德,恶贪,廉让。修七教即是通过深入教育,让以上七个方面

形成良好的风气,广泛推行开来。如果居上位者能做到这七教,上行

下效,居下位者也必然能够相应做到:孝敬双亲,友善百姓,宽厚待

人,尊重人才,诚实守信,清廉勤政,奉公礼让。”

颛孙师又问:“何为三至?”

孔子答:“三至是指至礼,至赏,至乐。做到三至即说明君王推行

仁政达到了顶点。实施至高无上的礼仪,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公正得

体地实施奖赏,可令天下志士仁人尽责尽力;使用完美无缺的音乐,

可使国人欢快和唱。”

能够做到老师说的修七教,行三至就会出现国家繁荣,人民安乐

的盛景。这样的君王才是最圣明的君王!我们期待鲁国的国君和官吏

能够这样做!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4:5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9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照字成语
下一篇:无为的意思
标签:论语小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