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念珠藻

更新时间:2022-12-10 12:57:05 阅读: 评论:0

高考150天300分逆袭500分-酒精和水的密度


2022年12月10日发(作者:xinqing)

第一部分绿藻门和篮藻门简介

1.1绿藻门

绿藻门(Chlorophyta)是藻类植物中最大的一门,约有430属,6700种。关

于绿藻门的分纲,意见不一,沿用两个纲:绿藻纲(Chlorophyceae)和轮藻纲

(Charophyceae)。有的学者将轮藻纲分出列为独立的一门。绿藻的分布很广,

以淡水中为最多,流水和静水中都可见到。陆地上的阴湿处和海水中也有绿藻生

长,有的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绿藻植物的细胞与高等植物相似,也有细胞核和叶绿体,有相似的色素、贮

藏养分及细胞壁的成分。色素中以叶绿素a和b最多,还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故呈绿色。贮藏的营养物质主要为淀粉和油类。叶绿体内有一至数个淀粉核。细

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游动细胞有2或4条等长的顶生的尾鞭型的鞭毛。

绿藻的体型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或叶状体。繁殖的方式也多

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很普遍,有些种类的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绿藻门

植物的繁殖有通过营养繁殖、无性植物繁殖的;而有性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同

配、异配和卵配都有存在。

1.2蓝藻门

蓝藻门有些特征与其它藻类有所区别。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绿色。本门是藻

类中唯一色素不位于色素体中的藻类,也就是说蓝藻门没有色素体,色素均匀地

分散在周围的原生质中。色素成分主要有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蓝藻藻蓝素等。

其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蓝藻门不论其营养细胞还是生殖

细胞都不具鞭毛。蓝藻门与其它藻类不同点在于它不具真正的细胞核,只具核质

而无核仁和核膜。色素区在中央区周围,含有各种色素,蓝藻淀粉和假空泡等。

蓝藻类细胞由两层组成,内层是纤维素,外层是胶质衣鞘,以果胶质为主。

衣鞘在有些种类很稠密,有相当的厚度,有明显的层理,有的种类则没有层理,

含水分量极高,以致不易观察到。相邻的衣鞘可相溶和,衣鞘中有时具有棕、红、

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蓝藻类的细胞形状有球形。卵形,椭圆形,圆柱形,楔形,茄形,纤维形等,

单细胞或形成片状、球形,不规则形等群体。没有多细胞体。

蓝藻类的繁殖方法在藻类中是最简单的,没有有性生殖,也没有具鞭毛的生

殖细胞。通常以营养细胞分裂为主,些外还有藻殖段。厚壁孢子,异形胞,内生

孢子、外生孢子等。

蓝藻类分布广,淡水,海水,湿地,沙漠上都有。从高温温池到冰雪上均可

生存。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可形成‘水华’,我国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由蓝

藻类形成的水华。

蓝藻作为鱼类饵料,一般为不消化种类。但螺旋项圈藻对白鲢鱼种饲养有极

好的效果。但多数藻类如微胞藻死亡后分解毒素,可使鱼类致死。

蓝藻门分:蓝藻纲又分蓝球藻目、管胞藻目、瘤皮藻目、颤藻目、念珠藻

目,多列藻目。常见的藻有:微胞藻、项圈藻、螺旋藻、节旋藻、拟项圈藻、腔

球藻、尖头藻、颤藻、片藻、席藻、节球藻等。

第二部分太湖常见藻

下面介绍几种太湖中比较常见的淡水藻:

2.1微囊藻

图1.微囊藻

蓝藻门色球藻科的一属。又名多胞藻属。群体为球形、长圆形,不规则网

状或窗格状,微观或肉眼可见。群体具无色、柔软而有溶解性的胶被。细胞球形

或长圆形,多数排列紧密;细胞淡蓝绿色或橄榄绿色,往往有气泡(假空胞)。自

由漂浮于水中,或附着于水中的各种基质上。有25种,中国有18种。其中有不

少种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多数生活于各种淡水中,罕生于海水或盐水中,在

某些种的大量繁殖时,往往在水面形成一种绿色的粉末状团块,称做水华,有的

水华含有毒素。

微囊藻(microcystis)微胞藻群体呈球形团块状或不规则形或穿孔成网状团

块。公共衣鞘均匀无色。细胞球形或长圆形,互相贴靠,一般不易见到两两面成

对的情况。细胞内含物在浮游种类中,常有无数颗粒状泡沫形的假空泡。在一些

非浮游种类中,内含物则均匀无假空泡,内含物淡蓝色、亮蓝色或橄榄绿或玖瑰

色。细胞分裂面3个。

微囊藻毒(Microcystins)是由微囊藻产生的肝脏毒素,它也是一种肿瘤促进因

子,会诱发急性肝炎并致肝癌。台湾岛外曾发生过水牛、鳄鱼喝了含有毒藻的水

而死亡的事件。1998年巴西更传出洗肾用水遭微囊藻毒污染,导致洗肾病患集

体急性肾衰竭死亡案例,全球震惊。

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它们从有毒藻细

胞内释放出来后在水体中通常存在数天至数周。我国很多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

MC,在常规制水工艺中不能被有效去除,导致自来水厂出水中含有超过浓度限

值的MC,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环状七肽,一般结构为:

环(-D-Ala-L-X-D-Masp-L-Z-Adda-D-Glu-Mdha)

其中:L为左旋;D为右旋。

Masp(有时写作MeAsp)为D-赤-β-甲基天冬氨酸;

Adda为(2s,3s,8s,9s)-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

烯酸;Mdha为N-甲基脱氢丙氨酸。

X和Z为两种可变的L-氨基酸,目前已发现下列三种XZ组合的藻毒素毒性

较大:LR、RR和YR,其中L、R、Y分别代表Leu(亮氨酸)、Arg(精氨酸)和Tyr(酪

氨酸)。2、4位氨基酸也是微囊藻毒素命名的依据。构成环状七肽的七个氨基酸,

其中5个是非蛋白质氨基酸,2个(2、4点位)是蛋白质氨基酸。由于XZ的不同

及Masp和Adda的甲基化或去甲基化产生的差异,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微囊藻毒

素异构体。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水华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环境和人类健

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微囊藻毒素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

酸酶(PP1、PP2A)的活性,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很强,譬如

MC-LR的毒性可与化学类有机磷神经毒剂相当。微囊藻毒素进入人体的途径主

要是通过饮用水和被污染的水产品(鱼、虾、蟹、软体动物等)。动物体内的微囊

藻毒素的分析测定技术十分复杂,加之淡水水产品在西方国家的水产品总量中所

占比例很低,人们关注的多是微囊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对陆生动物如鸟类的影响。

而我国湖泊中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频率、毒素含量均很高,水产品中毒素水平也

可能很高,加之我国淡水水产品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例高达40-50%。因此,微

囊藻毒素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

2.2颤藻

图2.1下载图2.2颤藻

蓝藻门颤藻科的一属。藻体单一不分枝,直走或弯曲;或许多藻丝互相交织

而形成片状、束状或皮革状的蓝绿色团块。藻丝外表无胶鞘。藻丝端部细胞往往

逐渐狭小而变尖细,有的弯曲如钩,或作螺旋状转向;有的其游离端处的壁增厚

而成一帽状体。一般细胞为短圆柱形,细胞的内容物一般为灰蓝或深蓝绿色,有

些种有伪空胞。以藻殖段繁殖。本属约有100种。

颤藻属的藻丝,能沿其长轴作滚转或匍匐的运动。称为滑溜运动。颤藻是

蓝藻门中分布最广的属之一。能在各种生境中繁生;在淡水水体如井边、厨房外

自来水龙头下、猪牛等厩外的潮湿土表、岩石上、稻田、沟渠、池塘、湖泊、沼

泽、溪河以及海边都可发现。繁殖旺盛时往往产生难闻的气味,导致水体污染,

不适于饮用。

2.3鱼腥藻

图3.1鱼腥藻图3.2鱼

腥藻

蓝藻目念珠藻科的一属。藻丝单一,或群集成群体;自由漂浮,或粘附基质

上。整条藻丝粗细一致,或在其两端稍变细;藻丝直或弯曲,或作不规则绕曲,

有的藻丝外面有透明、无色的水样胶鞘。每条藻丝亦呈念珠状。该属和念珠藻属

类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本属的厚壁孢子常大量在异形胞间形成,后者仅

形成少数厚壁孢子。②本属群体无坚韧定形的总胶被,念珠藻有约100种,中国

已报道有31种和8个变种。绝大多数是淡水产,生长在水中或湿地上;另外有

极少数的种生活于维管植物的组织间隙,营共生作用,例如在满江红(又称红萍)

的叶腔中的满江红鱼腥藻,在苏铁的珊瑚状根中的苏铁鱼腥藻。该属中有34种(不

包括变种)已报道有固氮作用;中国已发现的固氮种有10余种(不包括变种),如

苏铁鱼腥藻、满江红鱼腥藻、固氮鱼腥藻、水华鱼腥藻、雷万鱼腥藻、螺旋鱼腥

藻、多变鱼腥藻,类颤鱼腥藻等。该属中的一些种如螺旋鱼腥藻、水华鱼腥藻和

卷曲鱼腥藻等,在池塘湖泊中往往形成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标志。有的

水华含有有毒物质--生物碱类神经毒素.水华鱼腥藻毒素-α是由Devlin首先于

1977年从水华鱼腥藻中分离出的,并证明它是一种神经毒碱。是一种强烈的神

经肌肉兴奋阻断剂,中毒动物因呼吸肌瘫痪而死亡。这类毒素的致死作用很快,

常使饮用含毒素的牲畜死在水边。另有水华囊丝藻所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及新石房

蛤毒素能阻滞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从而导致动物死亡。

2.4盘星藻

图4盘星藻.

绿藻门水网藻科的一属。植物体多数是由8、16、32个细胞构成的定形群

体,细胞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大体呈星盘状;每个细胞内常有一个周位的盘状的

色素体和一个蛋白核,有一个细胞核;细胞壁光滑,或具各种突出物,有的还具

各种花纹。中国已报道约10余种和10余变种。是世界性的淡水藻类,浮游或附

着于底栖生物上;湖泊、池塘、沟渠、稻田中常见,也有些生于潮湿土壤之上。

2.5裸藻

图5裸藻

藻类植物的一门。又称眼虫藻门。无细胞壁,原生质体表层不同程度地硬

化成为表质。植物体除个别种类为树状群体外,都是具鞭毛游动型的单细胞体。

鞭毛大多为1条,或为2条,罕为3条或多条,具1个眼点。多数种类具叶绿体,

含叶绿素a、b,有或无蛋白核,仅有少数种类不具叶绿体而成为无色种类,但

贮藏物质均为副淀粉和脂肪。全世界约40属,1000多种。中国记录有20属,

约300种。分布较广。多数产于淡水,少数产于咸水和半咸水,极少数生长在潮

湿土壤上或冰雪中,也有寄生或附生的种类。营养方式有植物性、纯动物性或腐

生性。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中常生长特有的种类,可利用其作为鉴别有机污染程

度的指示生物或净水水。藻类次极代谢物中已发现多种细胞素,具有很强的杀死细胞或

抗生作用,有的还能促进癌变作用。能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种属范围很广,其毒性作用及机

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2.6栅藻

绿藻门栅藻科的一属。植物体通常是由2、4、8或16个、罕为32个细胞

构成的定形群体;细胞椭圆、卵圆、长筒、纺锤、新月形等等;每个细胞内有一

个周位的、片状的叶绿体,一个蛋白核,一个细胞核;细胞壁光滑或有突起、各

种刺、刺毛、颗粒、纵肋等等。分布于全世界,淡水产,广泛生活于池塘、湖泊、

沟渠、小水坑,各种培养缸等水体中,是常见的重要的浮游藻类。中国已报道过

50余种。无性生殖时每个细胞都可以产生似亲孢子,经过排列成为似亲群体;

偶而产生动孢子和同形配子。栅藻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可作为人工大量培养的

材料。用途同小球藻属。

图6:四尾栅藻

性状:定形群体扁平,由2、4、8、16个细胞组成,常见的为4~8个细

胞的群体,群体细胞排列成一直缐。细胞为长圆形、圆柱形、卵形,上下两端广

圆。群体两侧细胞的上下两端,各具1长或直或略弯曲的剌,中间部分细胞的两

端及两侧细胞的侧面游离部上,均无棘剌。4细胞的群体宽10~24微米,细胞

宽3.5~6微米,长8~16微米,剌长10~13微米。分佈极广,夏秋能大量繁殖。

2.7小环藻属Cyclotella硅藻门圆筛藻科的一属。细胞圆盘形,很少呈椭圆

形。壳面构造分成两圈:外圈有向中心的带条纹或条状纹,有时有小刺;内圈即

中央部分,平滑无纹,或有向心排列的点纹,或有排列不规则的花纹。壳面平或

有起伏,特别在中央部分。色素体多,小盘形。有复大孢子。细胞单独生活,或

2~3个相连在一起,或包埋于自身分泌的胶质管内。该属共110种,中国有11

种以上,如扭曲小环藻。多生活于淡水,海水中也有。底栖或浮游。也有化石的

种类。

2.8小球藻属Chlorella绿藻门小球藻科的一属。单细胞藻类,常单生,也常有

多数细胞聚于一起;细胞多为球形、椭圆形;每个细胞内有1个周生、杯状或片

状的叶绿体,具有1个蛋白核或缺如,1个细胞核;细胞壁通常很薄;每个细胞

可以产生2、4、8或16个似亲孢子,进行无性繁殖,还未发现小球藻的游动细

胞和有性生殖。该属分布于全世界,多生活于较小的浅水,各种容器、潮湿土壤、

岩石和树皮上,也有一些海产种类。易于人工大量培养。小球藻能生活于其他动、

植物体内,是构成地衣的几种绿藻之一,又能生活在草履虫、水螅和一些海绵动

物的体内。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高,又有多种维生素,

因而可以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近年来,又被考虑作为宇宙食物和气体交换的发生

器,用于航天事业中;还设想从人工培养来扩大能源。

小球藻是色球藻目中的常见植物。植物体是单细胞浮游种类,细胞微小,圆

形或略椭圆形,细胞壁薄,细胞内有1个杯形或曲带形载色体,细胞老熟时载色

体分裂成数块。无蛋白核,只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Chick.)

有蛋白核。无性生殖时,原生质分裂形成2、4、8、16个似亲孢子,母细胞壁

破裂时,孢子放出成为新的植物体。

小球藻在我国分布甚广,生活于含有机质的小河、沟渠、池塘等水中,在潮

湿的土壤上也有分布。

小球藻Chlorellaspp.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资源,被FAO列为21世纪人类

的绿色营养源健康食品。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开发小球藻作为

饲料蛋白用于饲料添加剂;70年代日本率先开发小球藻作为人类的健康食

品,80年代又相继开发出小球藻饮品、小球藻化妆品和小球藻医药制品。小球

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多糖、食用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一些活性代

谢产物,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药理作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化工等领

域,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小球藻的细胞壁很薄,其组成中含有孢粉质类似物(一种类胡萝卜素衍生物

的多聚物,常出现在高等植物花粉粒的细胞壁中)。小球藻细胞中蛋白质量分数

为7.3%~88%干重,但其质量分数与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蛋白中必

需氨基酸指数为62,介于面粉、花生仁这一等级,其不饱合脂肪酸的质量分数明

显高于其他植物。小球藻细胞中叶绿素的质量分数为4%~6%,高于现在商业上

用于叶绿素提取的脱水紫苜蓿的叶绿素质量分数(0.2%),小球藻富含维生素A、

C,1g蛋白核小球藻鲜细胞中有0.3~0.6mg的维生素C按干物质计为(0.

12%~0.24%),这与柠檬酸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相当。小球藻细胞中还含有

维生素B1和维生素K,且维生素的质量分数是光合细菌的6倍,与酵母细胞中

的质量分数相当;小球藻细胞中维生素含量与培养时间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如维

生素B1的含量随生长条件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很大。一般认为,当小球藻

用于食品或饲料时,足以提供人或动物生长所需的维生素。

小球藻细胞中富含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营养均衡价值高,在食品领域有良好

的应用前景。干燥的小球藻本身味道太重,难以作为食物直接食用,但其具有鲜

艳的绿色,可以作为添加剂添加到其它食品中。小球藻细胞的消化率一般较低,

经过胃肠消化以后,它的细胞破壁率较低,影响吸收,但这可以通过生物、物理、

化学方法加工处理而得到解决;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小球藻的这一特点,使它

可以作为一种食用纤维治疗肠胃系统疾病。

小球藻生长因子ChlorellaGrowthFactor,CGF,也叫小球藻精,是细胞活性物

质,包括氨基酸、核酸、多糖、多肽、蛋白质、酶、维生素、矿物质、“神秘成

分”,被称为“类荷尔蒙”。国外对其生理功能有较多的研究,其生理功能包

括激活淋巴细胞,可增强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人体细胞,使儿童生长发育加快;

抵抗外来疾病的入侵;促进人体受伤组织修复;有机物、重金属等中毒的人服用后

能迅速康复;还能防治胃溃疡、高血压和心血管等疾病。可以预见,CGF在食品、

饮料、保健品、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小球藻生长因子的提取技

术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已成为欧、美、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开发小球藻的热点。

2.9鼓藻属Cosmarium

图7鼓藻

绿藻门鼓藻科的一属。植物体为单细胞,中部环状缢入处称缢缝,把1个

细胞分为2个对称的半细胞。叶绿体在各半细胞中有1~2或4个,轴位,各具

1个蛋白核,极少数种类具数条带状的色素体,各具蛋白核1列。本属约有1300

种,中国约350种,极大多数约产于淡水水体中,极少数存在于咸水、半咸水水

体中;生长在水坑、池塘、湖泊、河流及沼泽中,更多数存在于偏酸性的水域,

浮游或附着在水生植物上;还有少数种类生长于潮湿土壤及滴水岩石上。多为世

界性的普生种类。

图8鼓藻屬Cosmarium

单细胞,细胞大小变化很大,侧扁,缢缝常深凹。半细胞正面观近圆形、半

圆形、椭圆形、卵形、梯形、长方形、截顶角锥形等,顶缘圆,平直或平直圆形。

半细胞侧面观极大多数呈圆形。垂直面观椭圆形,长方形。细胞壁平滑,具点纹,

圆孔纹,或具一定方式排列的颗粒、微形。垂直面观椭圆形,长方形。细胞壁平

滑,具点纹,圆孔纹,或具一定方式排列的颗粒、微瘤,乳头状突起,半细胞中

部有或无拱形隆起。半细胞具1个、2个或4个轴生色素体,每个色素体具1个

或数个蛋白核,少数种类具6~8条带状色素体,每条色素体具数个蛋白核。

2.10黄丝藻属Tribonema

绿藻门,丝藻科。藻体为由圆筒状细胞相连而成的单列、不分枝的丝状体。

丝状体基部的一个细胞无色,称为固着器,借此固着在流水的石上。细胞内含有

一个细胞核,叶绿体成横向不相接的环状,沿细胞一侧排列,大小超过细胞的半

个圆周,上面有一至数个造粉核。丝状体细胞除固着器外,都能分裂,并有营养

和繁殖双重作用。无性繁殖时,每个细胞产生2、4、8、16或32个游动孢子,

具四或两条鞭毛。有性生殖为同配生殖。配子梨形,具两条鞭毛,丝状体任何细

胞都能产生,一般为8、16、32或64个。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可同时在一条丝

状体上发生。多数生长在流动的淡水中,少数生于较急的水流中,部分种类分布

于海水中。可作肥料;软丝藻可供食用。植物体为不分枝丝状体,细胞为圆柱形

或两侧略膨大呈腰鼓形,长为宽的2~5倍。细胞壁由2个相等的“H”形节片套

合而成。细胞内含有1至多个周生、盘状或带状的色素体,单核。本属为世界性

分布的淡水藻类,有20多种,中国常见的有7种,多生长于池沼中,喜钙质,

在潮湿的岩石和土壤中也有生长,有的也可以在冰上生存。最常见的种类有绿色

黄丝藻、普生黄丝藻、似丝藻黄丝藻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2:5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9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加权平均成绩
下一篇:1hz
标签:念珠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