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
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
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
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
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
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
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
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
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
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
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
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
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
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
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
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2/7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
“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
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
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
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
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
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
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
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其二)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
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
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
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
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
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
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
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
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
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
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诗的格调也明朗、
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
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3/7
竹枝词(其三)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
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
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
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竹枝词(其四)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日出三竿",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蜀国",西蜀成都的商客。"兰桡",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
的船。
4、"凭寄"两句:"狂夫",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万里桥",
桥名,在成都。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
冷淡。
4/7
竹枝词(其五)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
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
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
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作者把“人心”和“水”、“石”这些
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
思形象化。
在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
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
慨和恋情的抒发上。
5/7
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水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
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
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竹枝词(其七)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
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
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
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
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
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
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
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
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
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
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
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
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
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
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
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
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其八)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6/7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作品赏析
【注释】:①个里:此中。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
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一同参与
永贞(805-806)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
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
精炼含蓄,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曾自
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都不传。
《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
佚,辑为《外集》10卷。
竹枝词(其九)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
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
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
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
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
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
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
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
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
7/7
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
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
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
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
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
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
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
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
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
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
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
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全诗以夔州地区特有的漫山开放的桃李花和蓝天白云间的缕缕炊烟作为自然
背景。再将背水的妇女和烧畲的男子置于其间,将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民俗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情趣盎然。烂漫的桃李花与夺目的银钏金钗,缭绕的
云间烟火与烧畲的长刀短笠互相组接,在色彩、光感和情调上极其和谐,从而使
诗歌色彩明丽造境优美。
另外《竹枝词》中提及的春草的绿、春水的清,山桃、朱楼的红,青青杨柳,
泱泱江水中船家姑娘对唱歌男子的爱慕、期盼和疑虑,女主人公给远在成都万里
桥的丈夫稍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不管是色彩明丽的景物描绘,还是民间
男女纯洁健康的情感和性格之美都遵循着刘禹锡清丽的审美要求,无不见其“清
丽”的意境。
总之,刘禹锡吸收民歌的养料,在语言上多方面对竹枝词进行再创造,故《竹
枝词》深得民歌的真髓,既有民歌的活泼明快,又有文人诗的精当优美,两者韵
味交相融合,显得既清新明朗有含蓄华美,既有鲜明的地方情调和浓郁的生活气
息,又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并创立了一种新诗风,对后世颇有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2:5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9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