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
考情分析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
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专题成为当之无愧的高考重点!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组织、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等内容。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
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和郡县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其中,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
方向。
从命题看,着眼于具体史实的背景、特征、影响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
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
核心知识聚焦
核心知识一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阶段性特征、历史影
响
(一)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
夏商西早期国家出现,“家国一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2
周体”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宗法制
春秋战
国
分封制度瓦解,君主集权
制度萌芽,道家、儒家、
法家政治思想形成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
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多
民族国家发展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巩固与发展
中外朝制度(内
外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武帝
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
题
魏晋南
北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
展,民族融合的高潮
三省体制北魏的三长制
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
善
三省六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
化
宋代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枢密
使、三司使
元朝中书省
宋代地方兵权、行政、赋税
收归中央
元朝行省制
明清(鸦
片战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
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
明朝废除宰相制
度,设内阁
明代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
3
前)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清代设军机处噶尔丹之乱、收复雅克萨、
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重点强调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
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
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
何?
矛盾趋势特例
矛盾一君相矛盾通过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尤其是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帝越来越成
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元朝中书省
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
会议
矛盾二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
通过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4
密管辖
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还有一种表现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比较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启用身边亲
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宰相
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互相牵制)。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
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4、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无不源于节度使手握
重兵,因此,集中兵权是宋初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分化事权。在中央设置二府(中
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相权,以往“事无不统”的相权一
分为三。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宋初进一步吸取唐末以来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派不
懂军事的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避免了武将拥兵作乱。
作用:
积极方面: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
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消极方面:造成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加剧了边
5
患危机,进而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同时,由于分
化事权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
政负担,造成“三冗”现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5、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唐朝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
互相牵制和监督;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
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实行监察制度。如: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
督知州;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
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⑤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
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
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6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问题:
材料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
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秦朝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
“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的统治地区称国家”可以判断这是按
照地域的视角来认识国家政权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关于分封制与
郡县制的特点,这是我们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加强理解记忆。
答案:
视角:地域。
特点: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两个方面
来展开的。
方法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
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
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
7
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
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
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
卷四《议政大臣》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
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
样的转移。
方法二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
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一分为三,互相牵制,由此概括其特点。
清初中央处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
大,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后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完全按照皇
帝的旨意办事,皇权强化。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此概括议政王大臣会议权
力的演变趋势。
8
(2)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根据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点回答即可,属于基本
规律方法的总结。
答案:
(1)特点: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
权力。
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转移: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
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核心知识二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影响
(一)知识结构
时间选官制度选官标
准
影响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
制
以血缘
关系为
标准
极大地维护贵族的世袭地位,为政治秩序的稳定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种封闭的官员选
拔体系。
商鞅变法、按军功受军功、才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
9
秦爵能阶级实力的增强
两汉征辟察举
制
德行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它拓宽了选官
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
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
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魏晋九品中正
制
表面是
德才,实
质是门
第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它
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
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成
绩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
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另外,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文学)
的繁荣。
(二)重点强调
1、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10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①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
②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
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
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为主要依据,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
客观。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
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
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
隋朝
开创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
健全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宋朝
完善
•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
取名额。
•王安石废除明经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
律令、断案等。
明清
衰落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
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末
废除
•沿用明制。
•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
11
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
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才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
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
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
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
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
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
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
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
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
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
12
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
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解析:本题要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
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考查归纳概括比较能力。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
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
“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
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清末对德才
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
进行概括。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
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
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
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
过课程教育、日常考查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3
核心知识三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价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基础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权和地方各
级统治权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2、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政治上,由于其统治力量强大,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力的增强
②经济上,由于国家干预管理经济,故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各地经济的
交流
③文化上,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发挥巨大作用,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管理上,有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制度、机构和规章,运作得当则有相当高的行政
效率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①基本上是人治,权大于法,易滋生腐败
14
②缺乏监督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易造成管理上的僵化,加剧行政问题
③机构庞大而重叠,职责不分,人员冗滥,办事效率低,易出现推委搪塞或走形
式的状况
④国家干预经济和文化,对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有压制的作用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
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
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
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
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问题:结合材料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皇帝制度的评价。在评价时,既要充分肯定皇帝制度对于维护
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又要认识到这种制度极易造成集权、
政治腐败等负面影响。
答案:
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
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15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1:5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8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