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梧桐秋叶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言】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绝句。这组诗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
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五首诗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
幽怨心情。全诗语言婉转曲致,风格缠绵悱恻,为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注解】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绣变成或饰演存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
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明凿:凿就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
刻度以命令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井水之声。
【翻译】
就是就是一首宫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实行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下一个被褫夺
了青春、民主自由和美好的少女,在悲凉孤独的浅宫中,形孤影单、斜听到宫漏的情景。
这从这位少女的凄惨的一生中穗序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鉴赏】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悲悯如潮,愁肠似吴厝庄,她的满腔怨情该是诉说不尽的。
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续以,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无法写下她的
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择手段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遗留下最后一句写下至
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明写怨情。这样写下,乍看有如离开了这首诗所要整体
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变得有力,更深刻地整体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
三句虽就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就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
而言,四句诗就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下人,都就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
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
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
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
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
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
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
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
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见了一位孤眠洁身自爱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
看前三句诗,才晓得作者就是伯德角着笔、逐步膨胀的。诗从户外井边,写下至门户之间
的珠帘,再写至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至将近,句句换景,句句复加,把读者的
视线最后推向一点,分散至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并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精,
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
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
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
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
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
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
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
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
意、弦外之音。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11:4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8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