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
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楚游人行踪,
明白写作顺序和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
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
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
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
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
课题)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
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
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
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
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
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
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
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
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
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
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
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生读概括全文师评价总结)
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
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我们把
这类文章称之为游记。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
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
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板书三要素)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来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奇美风貌。那么
同学们,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
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
的标志性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哪些词可以告诉
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山脚冰塔林——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
——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
海拔六千米以上——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移步换景,定点观察)
2、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体状态怎么样?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
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
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
了”,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
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
有诗意。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
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六、合作品读,赏析语句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
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分组合作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各拉丹冬
雪山景物的语句,挑选最打动你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把握景
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代表朗读,师生评价;赏析景物的特点,语句的写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9:0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8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